教育哲学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的观点:教育哲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教育哲学应给教育科学研究以理论上的指导;教育哲学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黄济先生)•20世纪80年代末的观点: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以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教育哲学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桑新民)20世纪80年代末的观点: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以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教育哲学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桑新民)•20世纪80年代后的观点:教育哲学是应用哲学的一种,把哲学的基本原则应用到教育的理论和实施方面。
(吴俊升等)•20世纪的共识:•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21世纪教育哲学概念的变化的•背景:哲学发生了转向•新定义:教育哲学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和反思;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某一教育问题为起点;教育哲学更强调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或教育根本问题发展为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
教育哲学的意义•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引到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和反思•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专题二中西教育哲学思想概述中国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天命之谓性,帅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解放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翻译国外教育哲学著作为主•在大学开设教育哲学课程•二十世纪20年代后,一些教育家开始撰写教育哲学著作解放后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前,以学习前苏联的教学计划和制度为主,取消大学开设的教育哲学课程•二十世纪80年代后,重新开设教育哲学课程•教育哲学专著获得大的发展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柏拉图《国家篇》第一时期:初创阶段(十九世纪30-40年代至二十世纪初)•大学开设教育哲学讲座--教育哲学作为大学课程的开端•教育哲学著作的发展第二时期: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今)•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哲学流派的繁荣和发展引起教育哲学的第二次发展:•教育哲学著作•教育哲学流派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发展历程•进步教育之父--弗朗西斯•帕克•进步教育与实用主义结合--杜威•1915年-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与解体•进步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权利•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教师是一个指导者不是一个布置作业的监工•进行有关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对儿童身体的发展给予很大注意•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在教育运动中,进步学校是一个领导•进步主义的核心主张•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并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应该以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取代灌输教材•教育应该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师的职责是提供建议而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学校应该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民主是真正生长的条件•评价•克服传统教育中脱离实际的弊端,使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出“儿童中心”问题,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推向一个新阶段改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发展历程•改造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实用主义,1920年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一书中提出改造主义的名称•20世纪30年代初,“拓荒思想家”代言人通过出版论著宣传改造主义思想•20世纪50年代改造主义教育走向独立发展--布拉梅尔德•基本原则•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实现一个确实经过周密考虑的社会改革方案•教育工作必须毫不迟延的进行这项工作•新的社会秩序必须是“真正民主”的•教师必须用民主的方法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相信改造主义观点的正确性和迫切性•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必须按照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重新制定•儿童,学校和教育本身主要是由社会的和文化的力量决定•改造主义的核心主张•改造主义者接受进步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强调教育必须在人的头脑中引起一场有深远意义的变革•通过教育所创造的新的社会秩序必须是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说服人民改造自身所存在的社会这一工作因从学校开始•教育目的和方法完全重新制定以符合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标准•改造主义强调儿童,学校和教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和文化力量的支配•评价•在哲学观和儿童观方面与进步主义有共同之处•企图只用教育手段来改造社会的主张是唯心史观的体现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发展历程•1938年,以巴格莱为核心人物的“新传统教育”派成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20世纪60年代以来,要素主义教育观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基本原则(主要观点)•学习必然包括刻苦和专心•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吸收规定教材•学校应该保留传统的心智训练的方法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产生20世纪30年代,以赫钦斯,艾德勒等为代表永恒主义由两个派别组成:世俗派和教会派•特点认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永恒不变的,主张恢复古典文化知识基本原则•因为人性是不变的,所以教育的本质也是不变的•因为人的显著特点是有理性,教育就应集中发展他的理性•教育应该培养的唯一的一种适应力是适应普遍而不变的真理•教育不是生活的复本而是生活的准备•应该教给儿童一定的基础科目,它将是他们知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久性•这种永久性在永恒主义者所称的“杰作”中进行了精辟的研究评价(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同•吸收进步主义对教育技术和方法的贡献•强调教师中心•异•教育目的不同•对已有知识的作用存在不同认识•主体知识的性质存在差异评价(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的不同)•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目的是教授整个生活的知识,而不是集中解决学生发展的某一阶段兴趣的问题•强调个人对其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肯定并积极吸收进步主义对教育技术和方法的贡献•把过去成就用作处理目前一般问题的知识来源•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真正才能和培养更高尚的兴趣•强调想象中的永恒真理,对进步主义的贡献的吸收并不积极•对过去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赞颂和尊敬专题三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师教师是知识分子吗学院主义的师范教育的批判教师是知识分子吗•对知识分子的分析•游离于其他阶层,形成一个独立自由的社会集团•不直接为社会某一阶层服务•以理性为宗旨,以社会良心自居,以发现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法则与价值为己任•他们与社会各阶层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创造客观、公正、理性的知识为目标,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与话语方式•对教师的分析•工业制度形成之前,教师职业属于自由职业,教师往往由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充任•教师自由职业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自由选择教材和学生;由于教育本身没有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随心所欲;由于社会对教师需求的量小,所以教师往往由有知识的人兼任•工业化建立后,教师这一职业肩负着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即是为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这是教师与知识分子的区别之一;教师的工作也必须按照一套既定的技术来进行,即是不自由的,这是教师与知识分子的区别之二。
•国家权力控制和教学法的严格控制决定教师与知识分子是不同的。
基于上面的辨析,对教师发展而言,一方面有助于教师集团自身的文化特点的构造和功能的规范;另一方面,不能要求教师力图放弃国家、政府利益去自行其是,他的职业文化之一是为既定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学院主义”师范教育批判-哈里·道,解散现存体制的教育学院,建立“教学工作室”对教师进行表演艺术训练。
-美国霍姆斯小组报告《明日之教师》主题:把教学完全从一种职业转变为真正的专业,未来教师必须具有真正专业人员所特有特征--包括威望、高薪和自主性。
进而提出师范教育五项改革。
学校如何看待学校学校中的价值内容分类如何看待学校(三种学校观)•“真空”假设-一些教育家认为,学校是一座屏蔽社会影响的堡垒,是一处无细菌侵染的真空-代表:洛克,绅士教育求助家庭卢梭,大自然中修行•“中立”论-学校独立于各种价值之外,对所有的价值持批判态度,通过比较、批判,由学生自由选择与形成价值。
-代表:杜威,学校即社会•“社会同构”假设(学校与社会文化同一假说)-(社会学家)一方面承认学校与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在功能上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却将学校是为社会文化层次中的一个亚单元,从组织原理、文化特点上看出了学校与社会、文化的同一性。
学校中的价值内容分类-意识形态-教育理想-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社会文化价值-学生的亚文化和反文化专题四理解与师生交往关系的重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外,它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师生关系的属性•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教育本身的表现方式。
•通常理解--师生关系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
简单剖析:知识教学中师生关系结论:师生关系被看作教学的副产品;知识的授受是师生联系的主要纽带,而双方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格被消解和忽视。
•如何正确理解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代际交往•师生关系是一种生活交往•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
•结论: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不是教学活动的副产品,而是自发产生的人际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双方获得精神的发展,在精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教育意义。
理解与师生交往•对话是师生双方理解的过程。
•理解是师生之间对话和交往的向导。
•理解是构成师生双方共同行动的基础。
“我-你”: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你”师生关系是一种整体性关系强调双方真正平等、沟通和理解关注教师与学生精神完满发展专题五高等教育哲学研究高等教育为谁服务•少数人对多数人从学术因素出发,高等教育为少数人服务,即精英教育。
从政治因素出发,少数精英占据着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和职业阶梯的较高等级。
二者的尖锐冲突,使得高等教育会面临“教育膨胀”,导致高等教育贬值。
高等教育:权利还是特权•柏拉图论述公正教育:一方面,一种公正教育是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的教育;另一方面,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