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动物说话》

7《动物说话》

学生活动:听音乐,起立。和教师一边听音乐一边有节奏地做跺脚、拍手、拍肩点头、耸肩等动作,熟悉歌曲。在愉快的情境当中和教师一起感受歌曲《动物说话》。【设计意图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感受歌曲节奏。聆听中跟随音乐模仿教师准确的表演和停止,为歌曲间奏的节奏难点学习做铺垫。】(2)学习节奏,随着音乐拍一拍
学生活动:a.对口型读歌词,让学生体验发声的感觉,熟记歌词b.用有节奏的、优美的声音读歌词。
【设计意图唱好歌将朗读歌词和练习咬字、吐字方法有机地结合,实现教学活动曲做准备】
(2)轻声跟唱教师活动:播放歌曲,教会学生轻声、自然地跟唱歌曲。学生活动:小声随着歌曲唱一唱,初步听唱歌曲。
【设计意图进一步完整地感受歌曲风格,让学生在听唱中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自然、亲切、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动物说话》。
二、能够感知乐曲《袋鼠》的节奏、旋律、声音、力度等基本音乐要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感知乐曲的节奏、力度的变化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动物说话》。
二、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并用动作准确地表现间奏处的节奏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师:“小鸡说话”生:“叽叽叽”(动作)
师:“小鸭说话”生:“嘎嘎嘎”(动作)
【设计意图从节奏入手,指导学生读念和拍击歌曲节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节奏活动中学会正确的节奏,分散难点学习,引入歌曲学习过程。】
(3)再次聆听,感受情绪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录音,再由教师范唱。
师:“同学们仔细听一听,歌曲在表现什么?请你随着音乐动起来。”
(2)播放乐曲:“我们再来听一听钢琴曲《袋鼠》,和老师用手指数一数,乐曲中模仿袋鼠有规律地向前蹦跳的声音,一共出现了几次呢?
学生活动:了解钢琴曲《袋鼠》,用动作感受乐曲的旋律,能指出乐曲中袋鼠有规律地向前蹦跳的声音出现的次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动作感知乐曲的力度、速度,聆听音色的变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知音色、节奏、旋律。教师的讲解,对作品出处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背景,有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乐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与音乐体验有机地结合,进而仔细聆听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及记能力。】
教师活动:关注学生歌唱声音有弹性、优美自然的感觉;教师的范唱;用不同方式演唱歌曲。
师:“让我们也来参加小动物音乐会比赛,听听谁的歌声最动听!老师还看到xxx同学表情和歌声特别好,她用灵巧的声音告诉我们,她非常热爱小动物!让我们用饱满的情绪一起来表现吧!小眉毛扬一扬,嘴巴翘起来,用最美的表情和声音唱一唱。”
(3)完整学会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听唱的方式学会第一段的演唱;帮助学生找一找,觉得哪个地方容易唱错,歌曲最后一句要注意唱准;用手势提示学生,尝试歌曲的第二段,自己跟唱学会。
学生活动:轻声跟随教师听唱歌曲第一段,注意唱准每个乐句,并注意找难点、不会唱的地方,重点唱最后的一句;小声跟唱,尝试学习第二段,独立学会演唱第二段。
2018学年音乐学科一册设计者
课题:《袋鼠》《动物说话》
课型:歌唱、欣赏
教学分析:
《袋鼠》,选自法国作曲家圣一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通过这两个形象特征鲜明的短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中的动物形象。、动物美妙的叫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礼物。学生天性喜爱小动物,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更是学生十分喜爱的嬉戏方式。歌曲《动物说话》,正是出于这样的意图。让学生在乐唱、爱唱中,培养他们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另一首歌曲《咏鹅》,既是从体现主题,又是从国家倡导少年儿童能吟唱一定数量的唐诗歌曲的角度而编排的。
教师活动:将节奏出示在黑板或课件上,用卡通小动物图片附在节奏下面(小鸡小鸭)准确地读一读、拍一拍节奏“XX|XXX|”
师:同学们,在活泼优美的音乐中我们来参加小动物音乐会,你们听,小鸡、小鸭是怎样打招呼的?青蛙和喜鹊呢?
学生活动:拍手或做其他动作,根据图片有节奏的模仿小鸡、小鸭、青蛙和喜鹊的声音。学会准确地读说节奏后,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读一读,拍一拍。
五、小结看,多真的下,口演唱歌曲《动物说话》,律动结束。
板书设计:
课时反思:
三、学唱歌曲《动物说话》
1.聆听感受
(1)初听歌曲,感受着音乐进行律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聆听了乐曲《袋鼠》,你们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小动物音乐会,想去吗?一起高兴地出发吧。让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跳一跳、拍拍,看看谁的动作最漂亮!”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动物说话》的伴奏一次,教师在“XX|XXX|”处进行不同的声势动作表现,引导学生熟悉歌曲旋律,感受节奏的特点.
学生活动:听范唱,心里跟唱,了解歌曲内容、情绪。随着音乐用拍手、拍腿或击拳、点指、挥拍等动作感知歌曲的节拍、情绪。
【设计意图整体体验感受歌曲情绪,通过再次聆听,熟悉与理解歌曲内容、情绪。】2.学唱歌曲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不出声、只对口型读歌词,找到声音位置。有节奏、有感情地轻声、高位置读歌词。
(1)学习歌词句学们,小动物音乐会中,要选出最好听的声音,比一比,听一听,看谁的声音地轻声、高位置读歌词。
学生: (1)能听出乐曲由钢琴演奏;
(2)学生模仿袋鼠跳跳停停,体验声音的强、弱、长、短,自由模仿袋鼠敏捷的动作和可爱的神态,并能用幅度大小不同的动作来表现琴声强弱的变化;
(3)学一学小袋鼠“蹦”跳的动作,也可以用一站一坐的体态交替表现音乐中袋鼠的形象。
பைடு நூலகம்2.复听乐曲
(1)教师活动:播放自制多媒体课件,介绍乐曲教师讲解:“钢琴曲《袋鼠》是选自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十三首小曲中的第六首,是一首短小、轻盈的乐曲。这段由钢琴演奏的《袋鼠》,采用弱、强、快、慢的变化,模仿袋鼠的弹跳声,表现了顽皮的袋鼠机警地东张西望,跳跳停停的活泼样子。”(教师也可以做一做)
二、聆听钢琴曲《袋鼠》(10分钟)
1.初听乐曲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小谜语:身前大口袋,身后长尾巴,跳得高来教师活动:谜语导入蹦得远,猜猜看来它是谁?”
学生:“袋鼠!”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非常好听的音乐一《袋鼠》。你们听一听是什么乐器
播放视频、音频《袋鼠》。演奏的,乐曲是怎样表现袋鼠的,跟着音乐的变化用动作学一学袋鼠。
学生活动:背唱歌曲,用自然、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多种练习方式:小组唱、男女生对唱、师生接龙唱、独唱等,用强弱不同的、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感觉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用听唱法学会歌曲,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用不同的方式演唱,用强、弱等处理演唱,培养学生歌唱的兴趣和歌唱的技能。】
四、编创活动
教师活动:出示一张图片,鼓励学生编创歌词,提示看谁编得最有趣。
【设计意图小声跟唱歌曲,可以养成良好的学唱习惯,同时找出歌曲难点,解决问题。轻声跟唱歌曲有利于培养学生演唱时的倾听习惯,能够较容易地帮助学生解决歌曲中的音准、节奏等难点。保持完整的演唱,不破坏音乐学习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此处学习可适当移调(D调一降E调),为下面声音处理做基础。
(4)歌曲处理
师:同学们,你们优美动听的歌声引来许多小动物!小动物们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让我们试着唱一唱!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的声音,把它们唱到歌曲中来吧。
学生活动:自己尝试填词唱一唱。
青蛙唱歌(呱呱呱)”(动作)
喜鹊唱歌(吱吱喳)”(动作)
还可以有蜜蜂、小狗、小猫等小动物。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编创歌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加学习歌曲的兴趣。】
1.听音乐进教室。
2.发声练习:《小猫去钓鱼》。(C调一降E调,移调练习)
教师活动:组织大家有秩序地进教室。指导学生用自然统一的声音移调发声练习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情绪演唱,感受不同的声音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愉快地做动作。用强、弱、有弹性等不同的声音发声练习,感受有趣的发声曲。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训练良好的演唱习惯,学习用自的声音歌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