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第11章-温里剂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第11章-温里剂教学讲义PPT课件


病机




运 化 失 常
2. 症状分析: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气血不通则痛 →腹痛,喜温喜按(干 姜)。
(2)脾阳虚,
脾不升清,胃不降浊→霍乱 吐泻(白术)。
(3)脾阳虚,不能统摄→ 各种出血,色淡质稀(人 参)。
(4)脾阳虚,
土虚木乘→小儿慢惊风:小 儿面部肌肉抽动,嗜睡, 面色萎黄,四肢发凉,精 神疲倦。
《素问·藏气法时论》: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 之”。
臣药——
(1)桂枝:温中助阳,祛 虚寒。
(2)白芍:养血敛阴,柔 肝缓急止痛。
二者调和阴阳,化生气血。
佐药——
(1)生姜:温胃散寒。 (2)大枣:益脾滋液。 鼓舞脾胃升发之气,调和营
【用法】
为细末,蜜和为丸。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
健脾。
【主治】1. 中焦虚寒证。
腹痛喜温,呕吐下利,腹满不 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 脉沉迟,霍乱等;
2. 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唾涎沫、
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制方原理】
1.病机:中焦脾胃阳虚有 寒,纳运无力,升降失 常,清浊相干→吐、利、 冷、痛。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腹痛喜温喜按,吐利不渴,
舌淡苔白,脉沉迟。
2.临证加减:
(1)胃逆→生姜、半夏、 砂仁,和胃降逆。
(2)寒湿下注→茯苓、薏 米,健脾止泻。
3.现代运用:
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胃扩张、胃下垂、 慢性结肠炎等证属中焦虚 寒者。
4. 注意事项:
(1)阴虚内热者禁用→ 应该用大补阴丸;
3.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制方原理】
1. 病机:肝、胃、肾虚 寒,阴寒,浊阴上逆, 气津受损。
病机
阴寒浊阴 上逆
肝胃肾 虚寒
2. 症状分析:
(1)肝寒犯胃,胃气上逆 →食谷欲呕,吐涎沫(吴 茱萸)
(2)肝胃寒凝络脉,不通 则痛→胃痛,吞酸嘈杂 (生姜)。
(3)厥阴肝寒,
浊阴循经上逆→巅顶头痛。 (4)寒伤少阴,肾阳虚,不能
温煦脾阳,脾不升清,胃不 降浊→吐利,手足逆冷,烦 躁欲死(人参)。
3.治法:
温暖肝胃肾虚寒+降逆+ 补气生津
君药—— ★吴茱萸:
辛苦大热,入肝、脾胃、肾经。(1) 温胃止呕;(2)温肝降逆;(3) 温肾止吐利。吴茱萸碱
(Evodiamine, C19H17N3O)、吴 茱萸次碱C18H13N3O 总量≥0.05%;
病机 中焦虚寒
化源不足
阴阳气血不足
2.症状分析:
(1)《诸病源候论》虚劳: ①五劳→ 肝劳、心劳、脾劳、
肺劳、肾劳 ②六极→ 气极、血极、筋极、
骨极、肌极、精极
③ 七伤:
A. 大饱伤脾 B. 大怒气逆伤肝 C. 形寒饮冷伤肺 D. 忧愁思虑伤心
E. 风雨寒暑伤形
F. 大恐惧不节伤志 G.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
小建中汤 白芍加倍
★ 【用法】
先煮桂枝汤,去滓,加饴 糖烊化。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 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
腹痛挛急,时痛时止,喜温按 揉,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 面色无华;或虚劳发热,四 肢酸楚,咽干口燥。
【制方原理】
1.病机:中焦虚寒,筋脉失 养,营卫失和,气血虚损; 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1)胃气不降→半夏、砂 仁,降逆止呕。
(2)胃脘疼痛→高良姜、 香附,行气止痛。
3. 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 梅尼尔氏病、妊娠呕吐 等证属肝胃虚寒者。
4. 注意事项:
(1)肝胃郁热的吞酸吐 苦者忌用→应该用左金 丸。
三、小建中汤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饴糖+桂枝汤 【趣记】饴糖加桂枝汤
君药——★干姜:
大辛大热,直入脾胃,
温中祛寒,振奋脾阳。6-姜辣 素C17H26O4≥0.05%;强心,
增加心肌收缩力,抗炎,镇 痛,抗血栓,抗病原微生物。
臣药——人参:
甘温,大补元气,气旺阳 亦旺。
佐药——白术:
苦温,健脾燥湿。
使药——炙甘草:
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配伍特点
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1)经络→温经散寒 (2)脾胃→温中散寒 (3)心肾→回阳救逆
3. 辨清寒热的真假:
(1)真寒假热→ 温里 (2)真热假寒→ 清热→
若误用温里剂,则如火 上浇油。
4. 注意“反佐”:
(1)用药上反佐→ 热药 加猪胆汁。
(2)服法上反佐→ 热药 凉服。
第一节 温中散寒
一、理中丸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姜参术草理中 【趣记】将身住草里中
柠檬苦素C26H30O8 ≥1%;镇痛,降 压,抑制皮肤真菌。
臣药——重用生姜: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药—— 人参:
补脾气,生胃津。
使药——大枣:
益气滋脾,甘缓和中。
配伍特点
温降并用 兼以补益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食谷欲呕,或巅顶疼痛,
口淡不渴,舌苔白滑, 脉沉弦或沉迟。
2.临证加减:
(2)阳虚失血而阴血亏 损者慎用→应该用黄土 汤。
二、 吴茱萸汤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汤姜参枣 【趣记】吴茱萸汤将深造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肝暖胃, 降逆止呕。
【主治】1.肝寒犯胃证或中虚胃寒。
食谷欲呕,胸膈满闷,胃脘疼痛, 吞酸嘈杂,苔滑,脉沉弦;
2.厥阴肝寒头痛,痛在巅顶,干呕 吐涎沫;
第11章-温里剂
二、立法依据:
《素问 ·阴阳应象大 论》:“寒者热之”。
三、 适应证:里寒证
1. 表寒→外寒 (1)伤寒→寒伤肌表卫
阳→恶寒→ 麻黄汤;
五、温里剂应用注意事项:
1. 补阳气的重要性 2.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 彰”。
2. 辨清寒证所在的病位:
(5)大病久病之后,脾胃阳
气没有恢复→喜唾涎沫。 《杂病源流犀烛》:“唾为
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 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
(6)胸痹——本虚标实
①气滞→ 胀痛→柴胡疏肝散 ② 血瘀→刺痛 →血府逐瘀汤 ③ 寒凝→绞痛 →★理中丸 ④ 痰浊→闷痛 →瓜蒌3;补脾气+燥湿
伤肾
(2)虚劳“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① 阳虚生寒,凝滞不通 则痛→里急、腹痛(桂 枝)。
② 阴虚生内热→手足烦 热(白芍)。
③ 气血虚衰,
不能营养四肢,不荣 则痛→手足虚烦不宁, 四肢酸楚疼痛(饴 糖)。
3.治法:
温中补虚(温胃益脾) +温阳+敛阴
君药——★饴糖:
甘温质润,温中补虚,养阴 润燥,缓急止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