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温里剂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为素体血虚,寒凝经脉所致之证而设
【v 运辨证用要】点:四末不温,脉沉微细
v 临证加减:痛经加川芎、乌药、香附;兼血瘀加桃红 v 现代应用:多用于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
诺氏病等属血虚寒凝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主证】表虚受风之血痹
气血不足
卫表不固
风吴茱萸汤 《伤寒论》来自【主证】 中焦虚寒之呕吐
食谷欲吐,胃脘疼痛,吞酸嘈杂,苔滑, 脉沉弦
【方解】
君:吴茱萸9g-- 温胃散寒,降逆下气 臣:生姜18g-- 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佐:人参9g-- 补中益气
温中补虚 一降胃气 一升脾气 升清降浊
佐使:大枣4枚-- ①调和脾胃 ②调药和中
【主证】
阳明寒呕 厥阴头痛 少阴吐利
不能温养四末:四肢厥逆,恶寒倦卧
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
火不暖土:吐利,腹痛
阳气精则养神:神衰欲寐
舌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汗多亡阳者
【方解】
君:附子9g--温肾祛寒,回阳救逆 臣:干姜9g--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干姜附子汤 “附子无姜不热”
二药大辛大热,相须为用,通达周身,壮阳散寒, 以救垂危之阳,助阳有利于散寒,散寒有利于助阳。
桂枝9g--温中散寒
酸甘化阴 缓急止痛
辛甘养阳 温建中阳
桂芍相配,益阴扶阳,调和阴阳 佐:生姜9g、大枣4枚-- ⑴在饴糖作用下,温中补虚
⑵在桂芍作用下,调和阴阳
使:甘草6g--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v “辛甘化阳”和“酸甘化阴” v 于气血营卫不足取治于中,通过温建中气,资助营卫 化生,以养五脏,故名“建中”,甘温补中,调和阴阳
比较理中丸与吴茱萸汤
小建中汤 《伤寒论》
【主证】1、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
阳气虚失于温煦 拘急而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中虚
营卫不和 阴阳失调
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阴血虚无以养心 面色无华,心悸,虚烦不宁
2、虚劳发热,伴有里急腹痛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阴阳
【方解】
君:饴糖50g--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臣:芍药18g--酸甘敛阴,柔肝缓急
理 中 丸 《伤寒论》
【主证】 中焦(脾胃)虚寒证
脾胃素虚,寒从中生 过食生冷,外寒内侵
中焦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欲按
胃气不降 脾气不升
舌淡苔白,脉沉迟
呕吐
下利
【方解】
君:干姜15g-- 温中祛寒 臣:人参15g-- 补益中气
温中补虚
佐:白术15g-- 健脾燥湿,以助运化
三者相合,一温一补一健,使寒气去,脾气健,运化有权
佐使:炙甘草6g-- ⑴防止姜附辛散太过而致虚阳暴亡
⑵解毒,延缓姜附之峻
⑶镇守中州,使已补之阳不致复亡
【运用】
v 辨证要点:四肢厥冷,恶寒惓卧,神衰欲寐,脉沉微细 v 现代应用:多用于心衰、休克等属阴盛阳衰者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2、白通汤 3、四逆加人参汤
参 附 汤 《伤寒论》
【方解】
野山参9g--①大补元气
臣:桂枝15g--外散风寒,温经通阳 白芍15g--养血和营而通痹
调和营卫
佐:生姜18g--重用助温阳,散风寒 合芪芍,调和气血
大枣4枚--益气养血
合桂芍,调和营卫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运用】
v 辨证要点:肌肤麻木不仁,舌淡,脉微而涩 v 临证加减:兼血瘀加桃、红、鸡血藤;邪深入络加地龙、
蕲蛇、当归尾、姜黄 v 现代应用:多用于中风后遗症、末梢神经炎、皮肌炎等属
寒
客 脉
肌肤失于润养
经脉闭阻 血行不畅
肌肤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 微涩而紧
或动则汗出,恶风
【病机】营卫虚弱,表气不固,寒客经脉,气血痹阻
【方解】
君:黄芪15g--补气固卫实表 臣:桂枝15g--外散风寒,温经通阳
桂枝得黄芪,益气温阳,通血脉;黄芪得桂枝, 固表而不留邪
【方解】
君:黄芪15g--补气固卫实表
温里剂
一、概念
【组成】温热药为主 【功用】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等 【主证】里寒证
二、立法依据
温法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三、主证与分类
外寒直中 寒从内生
里寒证
中焦虚寒证--温中祛寒 阳衰阴盛证--回阳救逆 寒凝经脉证--温经散寒
四、使用注意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脏腑、经脉)而选用方剂 2、注意辨别寒热真假 3、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4、温热之品每易耗伤津液,中病即止 5、素体阳虚者,宜温补并用
主治方面的异同。 3、在温里剂中写出三首桂枝、芍药同用的方剂,并
答出其用药比例及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4、写出四首治疗“四逆”证的方剂,并答出其病机及
及药物配伍意义有何不同。
理中丸
长于温脾止痛、止泻,为治中重在温阳补气,并 能燥湿。亦可用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唾 涎沫,霍乱吐泻,胸痹等属中焦虚寒者
独参汤
②补(脾肺)后天之气
炮附子15g--温壮元阳,回阳救逆
“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 后天之气始化而不穷也。……用之得当,则能瞬 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
最神捷者也”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主证】血虚寒凝经脉证
营血亏虚
寒 乘
虚 四末经络失于润养
入
气血滞涩
手足不温,或腰腿疼痛 女子经行腹痛,量少,有血块 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 逆
ꢀ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散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
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四 逆
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 “四肢 厥逆”证。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
汤 征象。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
效,使阳复厥除
当 归
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其寒不在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解】
君:当归15g--补血和血 桂枝15g--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祛血脉之客寒 畅行血脉
臣:白芍15g--养血和营 ①与当归相配,补益营血
②合桂枝以内和气血
细辛3g--助桂枝温经散寒
佐:木通6g--①通血脉,利关节 ②防桂辛温热太过
大枣8枚--益气健脾养血
使:炙甘草6g-- 调和诸药
胃脘疼痛,吞酸嘈杂
胃中虚寒 呕吐 浊阴上逆
头痛,干呕,吐涎沫
吐利,手足逆冷
· 吴茱萸汤 ·
【运用】
v 辨证要点: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滑,脉细 迟或弦细
v 临证加减:呕甚加半夏、砂仁;痛甚加肉豆蔻、砂 仁;吐酸加煅瓦楞
v 现代运用:美尼尔综合征、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 伴呕吐等属肝胃虚寒者
【类方比较】
营卫不足,寒客经脉者
ꢀꢀꢀꢀ病案分析
【主证】某女,67岁。患梅尼埃病两年,加重一周。证见头晕 目眩,耳如婵鸣,不能站立,立则如坐舟船,旋转不定, 伴剧烈呕吐、呕吐物为清涎,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方药】吴茱萸汤
——《中医杂志》1983,9:43
复习题
1、吴茱萸汤治疗呕吐,为何配伍甘补之人参、大枣? 2、试述理中丸与小建中汤在组成、药物配伍、功效、
【运用】
☆ 若气虚甚,加黄芪6g,为黄芪建中汤;若血虚甚, 加当归12g,为内补当归建中汤 ☆ 现代用于消化系统诸疾见腹痛、神经衰弱、功能性 发热属中焦虚寒,阴阳不和者
【类方比较】
☆ 比较桂枝汤与小建中汤 ☆ 比较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
四 逆 汤 《伤寒论》
【主证】1、少阴病之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均有温中祛寒,益气补中之功。均可用于中焦虚寒 而见腹痛,肢冷,下利,呕吐等证
吴茱萸汤
长于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用治阳明、厥阴、 少阴三经虚寒证,尤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 上 逆之厥阴头痛,干呕吐 涎沫之证,亦治少阴 肾寒,寒水侮土之吐泻证。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厥证
使:炙甘草15g-- 调药和中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证】 中焦(脾胃)虚寒证
1、中焦虚寒之腹痛、呕吐、下利 2、霍乱 3、阳虚失血 4、小儿慢惊、病后喜唾、胸痹等
【用法】
1、以沸汤和一丸 2、日三服,夜二服 3、以知为度,腹中热 4、然不及汤 5、服汤后,饮热粥,温覆
【运用】
v 辨证要点:腹痛,喜温喜按,吐利,舌淡苔白 脉沉迟。 v 临证加减:可分别选丸、汤;若汤剂,可据寒 虚轻重,分别以干姜、人参为君,或加附子,名 附子理中丸;若呕甚,加生姜、半夏;吴萸;利 重,重用白术为君,加薏米,白扁豆。 v 现代应用: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属中焦虚寒者。
四 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逆 汤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
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