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及时适度引导的重要性

课堂及时适度引导的重要性

课堂引导的重要性
伴随着学校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得以全面实施和强化。

面对学生主体性的突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其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也更为突出。

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实效性,课堂不同环节的引导是关键。

现就自身课堂反思如下:
(一)存在问题:
1、引导不能及时有力。

这一点在课堂的诸多环节都有体现,比如【直击高考】环节,由于此环节一直在训练语病题,学生了解的类型多了,却不会灵活变通分析问题,就出现了觉得每句都有错误,并且很是咬文嚼字的现象。

而课堂上我采取的是自主展示,积极挑战自我的方式,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且积极踊跃,为了鼓励这种自觉和踊跃精神,我一直没有特别打断过任何学生的分析,只是在最后总结性的提醒一下,要求抓主要矛盾分析,并注意明确语病类型,不能凭空感觉。

结果是答案纠缠的五花八门,咬文嚼字的令人尴尬,比如有选项内容为:“电影《孔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春秋时期鲁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

”个别同学未从句子成分入手分析,也不注意语病类型,主观臆断,直接站起来说他觉得最后应该是“乱世春秋”而不应是“春秋乱世”,问其判断依据答不出来,反正就是那样觉得。

最终,激发了自觉性和展示欲,但学生未能真正收获知识,同时也耗费了大量时间,往往影响整个课堂的时间安排。

2、引导不够细致、准确,启发性不强。

这一点主要反映在【合
作探究】【拓展提升】环节。

记得选修先秦诸子部分时,【合作探究】和【拓展提升】主要针对各学派的思想展开。

为了让生更好的领悟其思想并能针对现实认真感悟,学案上都精心设置了思考题目,而针对题目,教师应适当给予引导,否则太宽泛学生无从入手或者不会深入。

因此,每节课我会特别在题干上审视,力图帮学生拓展思维,并做到条理清晰。

比如:学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题目是这样设置的:认真阅读思考2、3、4、7则选文的主旨并从中感悟,形成自己的认识。

而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给出了如下的指导:(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注意联系所学以及社会现象等拓展。

原本以为学生会有感而发、畅所欲言,联系到现实中的很多现象,可以从正反两面感悟,比如在地震、洪水等灾害来临时趁机大发国难财的牟取富贵的人与凭借智慧与勇气收获财富并铸就辉煌的众多杰出人物的对比,结果学生却是反应寥寥,泛泛而谈,思维未被打开,不能联系到现实中的人物、事件或现象,使得这一思想失去了现实意义。

(二)反思以及改进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以及在听组内其他老师课的基础上,我不断反思,及时调整改正。

1、针对引导不及时、有力这一点,我首先摒弃了那种一味想要鼓励和激发学生自主性而任由学生发挥的思想,明确了及时有力的指导对课堂实效的积极意义。

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也是帮助学生更正确的自主学习,使得展示更高效,学习更有实效的良好途径。

比如关于语病和古文翻译的问题,展示后的质疑经常很繁琐,有一次讲老子的《有无相生》选文,在质疑时,有同学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中“美之为美”怎么翻译,要求能
够直译,解疑的同学表现都积极踊跃,有同学指出“之为”是“之所以是”;有同学指出“之”应该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为”是动词“是”,还有说是助词的,质疑到这里有激烈争锋,有思考的印记,本来很精彩,由于我想让学生自己判断出那种对,所以我并没有给出结论,结果这时有同学举手示意,问道: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美为美”,或者就直接说“天下皆知美”都一个意思,为什么要表述的那么繁琐,这一问引起了骚动,有同学说“问老子去”,随即又是哄笑,质疑到这里我明白不能再任由其发问了,因为已经偏离了问题的本质,所以我及时引导,一方面古文有它的语法结构,另外作者的表达也有他的侧重点,所以不要在此纠结,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准确翻译来更准确的把握原文的意思;其次,针对学生分析语病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讲解时必须给出语病类型,并且分析句子成分,做到有理有据,不主观臆断;比如,在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直击高考】环节时,有同学主动讲解分析,A选项他指出“由于……使”的搭配使得句子缺失主语;B选项指出“除……因素外和是……的重要原因”杂糅;D选项“大约一个多小时”中“大约”与“多”不合适;他的讲解有理有据,思路清晰,看来对语病类型已经初步掌握,并且能直击陷阱,准确有力,对于这样的回答讲解,我立刻给予肯定,并以此为典范,强调其他同学分析语病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并且重点强调了D选项其实是“大约”与“多”重复了,另外,“大约”后面要跟确数,不能跟概数,这样学生就能注意到这种类型的语病,学会分析;再有,重点且反复强调抓主要矛盾,并明确出题人意图以及常设置陷阱的方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时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快速定位语病位置。

比如,学生见到“由于……
使”的搭配就明确是介词滥用使得句子缺失主语;再例如,看到“受……影响造成的”会马上判断出杂糅;看到“是否”等字眼会想到是否是一面对两面;看到“降低”“增加”等字眼,会注意后面跟的是倍数还是分数等;另外,对错误频出判断不到位的展示做出及时回应,快速指导,让学生调整思维,重新判断,当机立断,不给有些太过咬文嚼字甚至让人无言以对的言论以展示机会。

比如,9班的某和某习惯钻牛角尖,尤其是语病,经常很纠结,例如,讲语病中定语的排序,某就问了,这个表领属的为什么要排在第一位,“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架上”不是平时都这么说吗?我给他解释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且必须遵循,他随即问我那数学怎么没有语法,我回答数学不是语言科,没有语法但也有定律来约束。

我欣赏他的勤于思考,但总被他偏离主题的离奇问题搞得啼笑皆非;某同学也常常问些奇怪的问题,有一个语病是“她没有办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了解她,爱她,认识她,娶她。

”这个语病的问题是并列词语排列不当,但某同学质疑认为“体面”这个词用在这里不恰当,他甚至翻出了字典向我解释“体面”是修饰姑娘的,因为字典上举了个例子“这个姑娘长得很体面”,他不明白“体面人”是在说什么。

我给他解释“体面”有好看,漂亮;光彩,光荣;面子,荣誉三层意思,修饰姑娘只是第一个意思;另外给他举例子说:“你是个有钱人”问他明白“有钱人”的意思吗?他说明白,就是说他很有钱,我说,那说“你是个体面人”你明白吗?他摇头,我们都已经哭笑不得了。

鉴于这样的情况,有时当问题已经较为清晰时,对于他们这样习惯在此类问题上钻牛角尖的同学,我当机立断,不给他们继续纠结的机会。

2、对于引导不细致、准确,不能启发思维这一点,我特别细
化了学法指导,并且认真领悟并实践了“抛砖引玉”法则。

例如,学习《项脊轩志》时,【拓展提升】问题设置为:“汪国真曾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请运用细节描写书写母亲等亲人对你的爱。

”因为在之前【合作探究】环节通过探究总结出了有关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包括: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

在此基础上我引入到写作,都说作文难,其实记住三点准则并努力实践就可以写出好作文,因此我给出了三点写作启示:(1)“清水芙蓉”胜过“浓妆牡丹”。

(2)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3)真情是最美妙的语言。

之后,抛砖引玉,从我自己曾经写的有关母亲的文章中节选了一部分能够突出细节描写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和魅力,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写作指导和要求:(1)确定书写对象,选材要恰当。

(2)选取并突出一到两例细节描写。

(3)语言力求准确贴切、简洁生动。

之后很多同学的小作文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9班的某同学,他的语文基础差,平时语言表达错误百出,但那一天他竟然积极主动要求展示,当时我很是惊讶,马上示意他大声表达,他读到:“我想干活,她却抢走了我手中的工具;我生病了,却看到她满眼的泪水;我逃课了,却换来她批评我时很是心疼不忍的目光;我心情不好,迎来的是她满怀关爱的开解。

这就是爱,是妈妈对子女的爱!妈妈的爱是一股暖流,浇灌在我的内心深处,使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妙!”掌声雷
动,我被他震撼,一时竟有些语塞。

不需要说什么了,我想他已经有所收获了!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有一份真挚的情感!
通过以上的反思实践,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课堂及时、细致、适度引导的重要性。

当然,这只是我课堂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不够全面、深刻。

我将不断反思、摸索、实践、改正存在的问题。

不足之处还望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