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LAI 4左右
完成适宜穗数
生物量800公斤左右 生物量900公斤左右 生物量1300公斤左右 生物量1500公斤左右
LAI 7-8左右
有效分蘖期 绿叶
倒2叶期破口期 抽穗期
保存2片
“黑”
渐褪淡
“ 黄”
渐回升 黑

“黑”


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
群体应在N-n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穂数的1.2-1.3倍(粳稻);此后分蘖逐渐
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
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促穗期:为了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 升至显“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片含氮率回升至2.7%(粳 稻)。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此期叶色如不能回升, 则穗小、穗少(部分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此期如叶 色过深(顶4﹥顶3),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重。
群体的封行期控制在叶龄余数为0的孕穗期。

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产。 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应根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促进分蘖成穗的有机营养 的中下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
不良弊端,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提高。
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此时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

N-n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 早,无效分蘖过多、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


群体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
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叶片的含 氮率在3.5%左右(3%-4%),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4叶深于顶3叶 (顶4﹥顶3)。

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
移栽时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以 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7-6=11。大苗移栽里为17-6+1=12。

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 N-n+3叶龄期或n-2的倒数叶龄期为生理拔节期,即基部第一节间伸长 期,此期作为控制基部节间伸长的时间(叶龄)依据。 例如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上,拔节期的叶龄为17-6+3=14;用n-2 表示为6-2=4,即倒数第4叶出生期,17叶品种的倒4叶,即14叶。

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2.7%(2.5%)的含氮率,使叶片保持旺盛的 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绿叶。 群体叶色黑黄变化叶龄节奏的规律是很严格的,扰乱了这个规律就不能高产。是 精确定量栽培必须掌握的原理和诊断指标。


严格掌握封行的叶龄期
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8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这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 产量也愈高。说明高产的获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把
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主要的依据。
(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
1、水稻叶龄模式
水稻的器官建成、器官生长发育间的存在相关(同步、同伸)关 系,这些关系又可以出叶为中心加以解释。用出叶多少,即水稻的叶
龄来诊断水稻的生育阶段、不同部位器官的生育状态,使得肥水调控
措施的时间和强度可按叶龄模式加以规范化,有效地解决了水稻器官 建成和产量因子形成进程在时间上(叶龄)的科学定量(诊断)的难
题,而且实际应用很方便。
我区的水稻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一般在14~17片(N=14~17),伸 长节间数一般为5~6个(n=5~6)。用主茎总叶片数(N)和伸长节 间数(n)将水稻品种进行分类后得出,同一品种类型同一叶龄期的 生育进程完全相同,并确定了3个关键叶龄期:

有效分蘖叶龄期 N-n叶龄期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依此可作为促进有效分蘖和控制 无效分蘖的诊断依据。
到了N-n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叶片含氮要下降
为2.7%(粳稻),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

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
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 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5%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


穗分化叶龄期 穗分化叶龄期,开始于叶龄余数3.5左右,完成于破口前)——破 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5个时期。


叶龄余数3.5-3.0(倒4叶后半期)
叶龄余数3.0-2.1(倒3叶出生)
——苞分化期
——枝梗分化期
叶龄余数2.0-0.8(倒2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 叶龄余数0.8-0(剑叶抽出)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 分裂期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简介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在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两大栽培理论与技术成 果基础上,以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 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以最必需、最少的作
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定量化技术措施管理水稻,
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的栽培理论与技 术。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 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 。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 攻大穗,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这

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表明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反应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群 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各部器官生长协调;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 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

叶龄余数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
亩产700-800公斤群体发展动态的形态生理指标
茎蘖动态
最佳抽穗结实期
SN 移栽期
N-n 有效分蘖临界 叶龄期
N-n+3 高峰苗 拔节叶龄期
倒2 叶期
抽穗期
抽穗后 20天
成熟期
增加生物量500公斤左右
计算确定 基本苗达到Fra bibliotek宜 穗数苗最高苗数为穗 数1.2-1.3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