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学号22012309 姓名时间2014年10月23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目录一、实验目的··3二、实验原理··3三、预习与回答··3四、实验设备··4五、实验线路图··4六、实验步骤··4七、实验数据··4八、实验分析及思考题··5九、实验总结··7一、实验目的:(1)明确测量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意义;(2)掌握幅频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的测量方法;(3)利用幅频曲线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二、实验原理:在设计控制系统时,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而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系统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以拆开,每个物理参数能独立得到,并能用物理公式来表达,这属机理建模方式,通常教材中用的是机理建模方式。
如果系统的各个部分无法拆开或不能测量具体的物理量,不能用准确完整的物理关系式表达,真实系统往往是这样。
比如“黑盒”,那只能用二端口网络纯的实验方法来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实验建模有多种方法。
此次实验采用开环频率特性测试方法,确定系统传递函数。
准确的系统建模是很困难的,要用反复多次,模型还不一定建准。
另外,利用系统的频率特性可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用Bode 图设计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一种。
幅频特性就是输出幅度随频率的变化与输入幅度之比,即)()(ωωio U U A =。
测幅频特性时,改变正弦信号源的频率,测出输入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和输输出信号的幅值或峰峰值。
测相频有两种方法:(1)双踪信号比较法:将正弦信号接系统输入端,同时用双踪示波器的Y1和Y2测量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正弦波,示波器触发正确的话,可看到两个不同相位的正弦波,测出波形的周期T 和相位差Δt ,则相位差0360⨯∆=ΦTt 。
这种方法直观,容易理解。
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高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2)李沙育图形法:将系统输入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X 轴输入,将系统输出端的正弦信号接示波器的Y 轴输入,两个正弦波将合成一个椭圆。
通过椭圆的切、割比值,椭圆所在的象限,椭圆轨迹的旋转方向这三个要素来决定相位差。
就模拟示波器而言,这种方法用于低频信号测量比较合适。
若用数字示波器或虚拟示波器,建议用双踪信号比较法。
利用幅频和相频的实验数据可以作出系统的波Bode 图和Nyquist 图。
三、预习与回答:(1)实验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的幅值?幅度太大会出现什么问题,幅度过小又会出现什么问题?答:若正弦信号的幅值过大,会容易失真;信号幅值太小会使信号容易被噪声淹没。
(2)当系统参数未知时,如何确定正弦信号源的频率?答:从理论推导的角度看,应该采取逐点法进行描述,即ω 从0变化到∞,得到变化时幅度和相位的值。
从实际操作来看,ω 值过小所取得的值无意义,因此我们选取[1.0,100.0]Y1100100K200K200K100K 100K200K200K0.47μF 0.1μF 1μF正 弦 信号源 虚拟示波AD1AD2- +- +- + - +的范围进行测量。
(3)先对本系统进行机理建模,求出开环传递函数。
答:对系统分级分析易得,由上可以得到系统总的前向通路增益,即:由于系统中为单位反馈,故开环传递函数亦为G(s)。
四、实验设备:THBDC-1实验平台 THBDC-1虚拟示波器五、实验线路图(模拟实物图)六、实验步骤:(1)按照试验线路图接线,用U7、U9、U11、U13单元,信号源的输入接“数据采集接口”AD1(蓝色波形),系统输出接“数据采集接口”AD2(红色波形)。
(2)信号源选“正弦波”,幅度、频率根据实际线路图自定,一般赋值过小会出现非线性,过大则会失真。
(3)点击屏上THBDC-1示波器图标,直接点击“确定”,进入虚拟示波器界面,点“示波 器(E )”菜单,选中“幅值自动”和“时基自动”。
在“通道选择”下拉菜单中选“通道(1-2)”,“采样频率”调至“1”。
点“开始采集”后,虚拟示波器可看到正弦波,再 点“停止采集”,波形将被锁住,利用示波器“双十跟踪”可准确读出波形的幅度。
改变信号源的频率,分别读出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峰峰值,填入幅频数据表中。
(4)测出双踪不同频率下的Δt 和T 填相频数据表,利用公式0360⨯∆=ΦTt算出相位差。
七、实验数据:(1)数据表格:2imU7.9692 7.9692 7.95347.97547.98247.97447.97447.97407.95888.07567.9572omU7.9216 7.7632 7.1776.00824.28043.25182.23981.1064 0.61480.17540.06720Lg0.0520 0.2275 0.89222.46025.4137.791511.029817.155322.242233.262941.4935Δt 0.1917 0.1802 0.17220.15480.14970.1280.11420.0941 0.07750.05550.0445T 6.2544 3.1258 1.56040.89810.62930.41920.31630.2071 0.15610.09130.059711.0341 20.753739.728362.051085.6380109.9237129.9779163.5731178.7316218.8390268.3417(2)当ω=15.0时,输入输出波形如下图,其中蓝色为输入信号,红色为输出信号。
Δt= 0.1272(上图)八.实验分析及思考题:(1) 画出系统的实际幅度频率特性曲线、相位频率特性曲线,并将实际幅度频率特性曲线转换成折线式Bode 图,并利用拐点在Bode 图上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实际幅度频率特性曲线:10203040506070809010000.10.20.30.40.50.60.70.80.91w实际相位频率特性曲线:0102030405060708090100-300-250-200-150-100-50w折线式Bode 图:101010w由实际测量得到的幅度频率特性曲线、相位频率特性曲线、折线式Bode 图见坐标纸。
由折线式Bode 图得到折线频率为w1=5.775,w2=18.225,w3=40.4,求得T1=0.173,T2=0.055,T3=0.025,即实际开环传递函数为:(2)用文字简洁叙述利用频率特性曲线求取系统传递函数的步骤方法。
答:系统传递函数表示形式为:)1)(1)(1()1()(4321++++=s T s T s T s T K s G 。
在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上分别画出斜率为40dB/dec 、20dB/dec 、0dB/dec 、-20dB/dec 、-40dB/dec 、-60dB/dec 等的渐近线,平移这些渐近线直至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有切点,找出斜率临近的两条渐近线的交点,即为一个转折频率点。
求出相应的时间常数ω1=T ,且通过斜率可以判断为惯性环节(在分母上)还是一阶微分环节(在分子上),在确定好各个环节的时间常数后可以确定出常数K 。
(3)利用上表作出Nyquist 图。
实际奈奎斯特图(4)实验求出的系统模型和电路理论值有误差,为什么?如何减小误差?答:有误差的原因:①验测量数据的误差,包括读数误差等;②统本身电子元器件的误差,例如电容的标称值与实际值不同,有微小误差;③际作图的误差;④一个频率转折点会受到其他转折点的影响,使误差增大。
减小误差的的方法:①当衰减较小时,将图形放大再进行测量;②实际作图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减小人为作图误差;③将每个频率转折点进行修正,减小误差。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是系统频率特性的测试,这章在自控原理的第二节前段时间学过,但对于实验对应环节我们缺乏一个系统的概念。
这次实验让我们深入了解频率特性的性质,幅值的如何选定,如何判断相位差是否在理论范围内。
在后期报告完成中,我们了解了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操作,根据理论数据,画出频率特性波特图,求出系统传递函数,进而画出奈奎斯特图。
最重要是学会了如何根据bode图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