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写作PPT课件

诗歌写作PPT课件

抒情诗篇幅短小,语句精练。它是诗人站在
内视点(“以我观物”)的思维角度,通过对现 实生活的“主观化”和“心象化”的艺术处理, 来书写和表现世界。
叙事诗一般篇幅较长,而且有相对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叙事诗因为受到诗 歌表达的制约,又比小说和戏剧等叙事文体更 简洁,跳跃性更大,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 情节都比小说和戏剧单一。
综观20世纪的新诗创作,可以看出其间 不乏优秀诗歌和优秀诗人,但总体来看,新诗 的成就还不高,还没有出现唐诗宋词那样的经 典作品,也没有出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享誉世 界、照亮历史的大师级诗人。即便如此,新诗 还是在中国几代诗人的不懈努力中形成了一定 规模,具有了某些共同的文学文体特征。
三、诗歌的基本类型 (一)抒情诗与叙事诗
三、复沓铺排的修辞
诗歌常常采用复沓和铺排的修辞手段,充满 节奏感和音乐性。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为少 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 长的力量。”
四、分行排列的语言
在语言的外观上,诗歌通常是以分行排列的 方式构成文本。
“格律体”,如闻一多的《死水》; “参差体”,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楼梯体”,如贺敬之的《放声歌唱》; “回环体”,如闻一多的《忘掉她》、戴望舒
二、借助意象的想象
诗歌以意象为诗情传达的基本结构单位, 通过单个或多个的意象来凸现诗意,抒发情感 。
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
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影像。
如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 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 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1921年郭沫若诗集《女神》的问世,显 示了中国新诗的初步成就,也意味着新诗从此 掀开了新的一页。20年代诗坛较有影响的诗歌 流派是象征诗派和新月派,前者的代表诗人是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后者则以闻一多、 徐志摩为代表。到了30年代,围绕着当时影响 较大的文学刊物《现代》杂志,许多优秀诗人 纷纷登上新诗创作舞台,这其中包括戴望舒、 何其芳、卞之琳等。30年代艾青、藏克家等诗 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创作已经步入成熟
(二)自由诗与格律诗
自由诗是指表达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
格,在语词和诗句组构中不受格律的影响和制 约的诗歌。
格律诗是指依照固定的格套和严密的节奏与
韵脚而创作出的诗体。
(三)古体诗与现代诗
古体诗使用的语言是古代汉语语言系统,
也四)民歌与散文诗
的《雨巷》等。
五、含蓄朦胧的意蕴
诗歌借助暗示来表达思想感情,语义含蓄多 解,富于朦胧美。
诗人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接呼吁出 来的,而是借助诗歌意象间接地暗示出来的, 因此,借助暗示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诗歌的重 要特征。
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第三节 诗歌的写作方法
期。
40年代是中国新诗的收获季节,以胡风、冀汸、 曾卓、鲁黎等为代表的七月诗派,以郑敏、穆旦、袁 可嘉、杜运燮等为代表的九叶诗人,以及写出水平相 当高的《十四行诗》(共27首)的西南联大代表诗人 冯至,他们的相继出现,使40年代的诗坛呈现出群星 璀璨、熠耀争辉的繁荣态势。1949年后直到新时期, 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新诗创作出现了相对的低潮 期,这一时期以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政治抒情诗较 有影响。
民歌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在民间广泛流
传、影响较大的诗歌样式。
散文诗的历史并不很长,它是在近、现代
才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特 点的文学样式。
第二节 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集中概括的抒情
诗歌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以较短的篇 幅来具体形象地凸显诗人的主体意识,集中概括 地表现社会生活。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短短两句就把被10年浩 劫耽搁了美好时光的青年一代决心战胜蒙昧、追 求真理的坚定信念鲜明地表露出来。
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一文中,明确 提出了新诗的创作原则,这就是必须“推倒词 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 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 就怎么做。”胡适提出的新诗创作“作诗如作 文”的指导思想,成了中国新诗最基本的创作 规范,也是促成新诗以自由诗为主要文本形式 的重要原因。 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上 刊载的胡适《白话诗八首》是最早见诸报端的 新诗作品,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的胡适《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的第一部诗集。
胡风
新时期以后,中国新诗再度出现了异常活跃 的创作局面,以艾青、流沙河、公刘等为代表 的“归来诗人”,在“复出”后创作出了大量 优秀的诗作;以舒婷、顾城、杨炼等为代表的 “朦胧诗”派,用现代的诗歌写作技巧勾勒了 青年一代的真实心灵世界,把中国新诗推向了 一个新的创作高度。随后,以海子、韩东、王 家新、于坚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又称“第三 代”)诗人,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演绎新诗, 使中国新诗在20世纪末出现了群雄逐鹿、异彩 纷呈的状况。
在世界民族文学史上,诗歌是最早 出现的文学样式,它几乎与人类语言一 同产生。中国新诗的发虽然历时不过百 年,但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 歌,这为我们学习新诗的写作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一般来说,诗歌的主要 功能是抒情,它借助比喻和意象,用超
常化的语言组合来表情达意。
第一节 诗歌的文体界定
一、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 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 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人主 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 的文学体裁。
二、中国诗歌的演变叙略
(一)古诗的发展历程 (二)新诗的发展历程
我们对诗歌文体特征的归纳和总结,主要是 根据中国新诗近100年来的创作实践而作出的。 新诗(白话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 在对传统文学解构的同时建构起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