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入了较高的发展阶段。机器生产提高了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资本主义的固有 矛盾日益加深。
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了成熟 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已从一个 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 级,形成为一支独立的自觉反对资本 主义的强大力量。
– 19 世纪 30年代开始,欧洲先后爆发了英 国的宪章运动、法国的里昂起义和德国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 唯物主义原理课件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目录1
绪 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与世界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目录2
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六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第七章认识的本质和结构 第八章 真理和价值 第九章人的本质、自 Nhomakorabea和全面发展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黑格础代表的德 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德国 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成 果,是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 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 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 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 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 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哲学是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并揭开了文明 序幕以后产生的。 发源于古希腊而盛行于欧洲的西方哲学, 与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 哲学传统。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 哲学虽然各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但都普 遍地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基 本哲学形态。
唯心主义流派归结起来有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 和世界的关系的。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 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因为: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时,一 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 另一方面又往往从自身出发看待世界,并依自 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 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 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以及二者谁决定谁的问 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四、批判、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当时社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 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 物。 19世纪40年代,欧洲的资本主义已经进
哲学理论的差异和两大哲学派别的存在有 其深刻社会历史的、阶级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 认识论根源。
– 列宁曾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
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些曲线 中的任何片断、碎片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 完整的直线。从认识论上看,唯心主义就是把 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部分加以片面夸大, 使其成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结果。
(“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菜(“存在 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最后往往陷入 “唯我论”的绝境,或者转化为客观唯 心主义。
唯物主义经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 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他们把世界的物 质性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 物质。古希腊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代表 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朴素唯物主义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朴素的辩 证法成分,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 ,存在着 直观性的缺陷,而且缺乏科学的论证,在 社会历史领域中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原 则。
的西里西纺织工人起义,震撼资本主义 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旧世界、创立 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决心和创造历 史、改造世界的作用。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 就。 –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已经从 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科学”逐步转变 为“整理材料的科学”。 –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达尔 文进化论等三大科发现,具有刨时代的 意义。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进化论则为刚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供强有力的自然利学论证。
世界的本质问题属于本体论问题。对物质和精 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 系建立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 本性质,以及解决—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 因此。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哲学派别的唯—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第二个方 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 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当人们形成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 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 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 的基本原则,就是通常说的方法论。一般 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也就有什么样的 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
• 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 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 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 和广度上也有所不同。
• 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 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对社会发展、 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 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 科学之间的关系 ,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 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 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 ,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 的指导的错误倾向。
–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它所涉 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 实现等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或从唯物 主义立场,或从唯心主义立场,各自对 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 学家是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
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 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方面都作出自己的
–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哲学观点层 出不穷,形态各异,但所有理论无非属
于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凡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唯物主义 阵营; – 凡是断言精神、意识对自然界来说是本 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 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这是划分哲学基 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着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这是不同阶 级、阶层和集团之间利益冲突在思想上的 表现,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得以不断发展、 深化的推动力量。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贯穿 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斗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有不可抹煞的 功绩,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 理论准备,是富有成果的近代哲学。 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严重的缺陷,即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能把唯物主义原 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这一 时期的唯物主义带有浓厚的机械性,尚处 于“搜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孤立地、 静止地对一个或一类对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这一时期唯物主义世界现和方法论具有浓 厚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对立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 对立。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 而形而上学则以孤立的、静止的观 点看世界。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世
界是万物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 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 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水恒的活 火。”列宁认为这是对带证唯物主义原理 的绝妙的说明。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
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 的产物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如古希 腊的拍拉图理念论 。 –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 以绝对化的结果可能陷入神秘主义创世说和 宗教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心灵、意识、观 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 的—‘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心灵之中, 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不承认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 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把人的思想看 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 的。其代表人物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上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 性的发展。 – 亚当 · 斯密和大卫 ·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 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 19 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都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变
泰勒斯
一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 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系统的,缺乏理论 论证和严密逻辑。 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形式加以高度 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 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以总体方 式把握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回答。 –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侧 重于本体论方面; – 到近代和现代,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 术空前繁荣的推动下,哲学研究更多侧重于 认识论方面。 – 研究侧重点的变化,意味人类认识的发展和 深化。
当代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哲学只应研究认识 论,本体论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 容割裂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 出发点,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认识实际发 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 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当然,本体论 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认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