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1.基本概述2.口头表达方式3.口头表达技巧4.加强训练1)原因2)与书面语言在表达的区别3)如何加强训练4)训练朗读的方式5)口头复述6)描述插图7)口头作文8)口头改写9)口述故事梗概1基本概述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

叶胜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

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口头语言,所以,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的、更广泛的交际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口头表达方式(1)即席发言。

这种发言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在发言过程中受到某些事物的刺激或在谈话时联想或诱发出来的,这种发言是临时性的发言。

即席发言,首先要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在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引起震动取之精华,使其思想展开,有言可发;其次,要思维敏捷,善于逻辑归纳综合,通过对方的发言,迅速形成自己思想脉络的发言提纲。

虽其无准备,但谈吐有条理;再次,要有广博知识,占有丰富的材料。

虽其是临时发言,但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语言活泼,内容生动。

(2)凭记忆讲。

这是事先写出的稿子,记在脑子里,最后用语言表达,这里面要讲究记忆的方法,要克服困难,花费相当大的功夫用脑子记,这种表达的优点是眼光始终注视观众,可观察到群众的表情,不足的是,演讲时精神较为紧张,担心讲错、遗忘、卡壳、造成影响,这种方式一般不适用于大型会议或工商界专题报告等。

(3)有准备的脱稿讲。

这种演讲不必写出稿子,只是写个提纲就可以。

其提纲主要包括论点、事例和必要的数字,不受书面词句的限制,可避免因记忆错误使演讲出现卡壳。

在主要论点上演讲,可较自由地发挥,讲起来也会生动、形象、深刻,这种演讲要准备认真,思维和反映要快,提纲要字迹清楚,能一目了然,要按页排好,切勿遗失。

(4)照稿宣读。

这种演讲一般适用于重大的会议或技术性很强的会议。

口头表达的方式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在时间与空间紧密结合,讲、听直接见面,随时观察听者的反映,灵活调整内容,调整气氛。

如果是对话、讨论、谈话、辩论,则可直接听到对方的意见,进行针对性强的回答。

这就要求经理人好学不厌,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广博的知识,无论是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时事政策方面,还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音乐美术方面都要钻研、熟悉,在表达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知识广泛,形成自己的风格。

3口头表达技巧口头表达的技巧主要包括坚定信心,配合恰当的姿态,注意口语修饰,利用悬念手法,根据反应调整内容等。

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的效果。

(1)坚定信心是成功进行口头表达的基础。

在演讲中,信心十足,才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给职员以力量;才能冷静地应付场内的各种变化;才能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之,缺乏信心,则会精神紧张,语无伦次,使演讲失败。

增强信心的途径,一是提高认识,消除自卑感;二是熟悉听众的情况;三是认真准备讲稿;四是熟悉会场和扩音等设备情况;五是事前要演练,提前入场,稳定情绪。

(2)语言修辞是口头表达的关键。

口头表达主要是用语言来影响听者,口语修辞的好坏,直接影响听众的情绪,因此,务必在口语修辞上下些功夫。

这就要求语脉要连贯,讲话要富于逻辑,推理论证严密;语法要符合规范,要有口语特点,要用简单句;避免复杂句,杜绝病句;词句要精心修饰,遣词造句要精心安排,口头说明清楚、准确,形象生动。

可运用比喻、夸张、借代、排比修辞方法,注意运用大众化语言;发音要标准、吐字清楚,简明扼要,声调要有节奏;语言色彩要适合听众特点,这样才具有思想性、逻辑性、趣味性、启发性,使之达到启发人、教育人、激动人的目的。

(3)恰当的姿态、仪表,是口头表达成功的主要方面。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穿着、容貌、风度等,所以,演讲时要举止端正,服装整洁,彬彬有礼。

仪表是演讲者给听众的第一印象。

通过面部的姿态变化来表达感情,有助于表达,能唤起听众的思想共鸣。

目光是表情的最活跃的因素,是传神之物,是心灵之窗,最富有感染力,要学会用眼睛说话,来沟通和听众之间的感情。

动作是指身体姿态和手势,动作要自然,要适当,能唤起听者对你的注意,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外,在演讲中利用悬念这种方法,可吸引听者注意力,促使他们想象、思维、推理、判断,加深对演讲的理解。

4加强训练1)原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因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虽然都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就心理本质和表达对象来说,它们是各具特点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不能单纯用书面语言的训练,代替口头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需要交替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者缺一不可。

他们既需要有“文采”,也需要有“口才”。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全面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新人。

2)与书面语言表达的区别1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对象不同。

口头语言的对象是听众,说话的针对性比较强,随时都可以了解到受话者的反应。

它要求说话的人要边讲述,边观察,边判断,有时还要听取意见,综合分析,十分敏捷地作出相应的回答。

这与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文章,让读者去阅读是不同的。

2、口头语言可以借助声音和表情等手段表达复杂的情感。

口头语言富有激动性,容易触发受话人的情感。

说话人不仅可以用声调和节奏强调最有意义的词,而且可以借助表情、手势、姿态或动作表情达意。

口头语言借助这些辅助手段所构成的生动形象的情景和它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是书面语言无法达到的。

3、口头语言表达过程短促,不能修改。

口头语言从构思、选词到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促。

它一旦转化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转瞬即逝,不能修改。

这一特点决定了说话人必须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要善于调动全部的语言资源,马上找到恰当的词,立刻脱口而出。

书面语言就不同了,写文章的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推敲,多次修改。

4、口头语言需要眼和耳同时接受外来信息,有利于活跃思维。

书面语言则只诉诸视觉。

5、口头语言使用的范围广、频率高,和书面语言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群众性。

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

任何一个人总是要说话的。

对于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就是不识字的人也都能听懂。

而书面语言相对来说,使用的范围就小得多了。

3)如何加强训练1、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使学生的口语受到严格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

朗读、背诵除了具有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的作用以外,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

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并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加词汇量,学到多种多样的句式,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

要求朗读首先要求发音正确清楚,不漏掉音节,不拖长尾韵。

要确定适当的语调。

句读要分明。

要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表达出诗文的思想情感。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要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诗文所描绘的景象,因为好的朗读和背诵是以对诗文的深刻理解为基础的。

只有学生对诗文的内容历历在目,对诗文的基本思想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朗读背诵时才能表达出符合诗文内容的情感,确定符合诗文内容的语调。

学生对诗文的内容理解越深,就越能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获得激情,朗读背诵的表情达意就越好,朗读背诵时才不会高声叫喊或矫揉造作。

4)训练朗读的方式1集体诵读 2个别朗读 3接力诵读4分角朗读 5小组朗读 6教师朗读7学生随读。

5)口头复述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特别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说话技能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说话能力。

复述的方式1、详细的复述。

即按课文的顺序作清楚、明白、连贯的复述。

……详细的复述不一定要作全部课文的复述,教师可指定学生复述某一段落。

2、简要的复述。

即按照课文的顺序,删去那些次要的解释性或描写性的部分,抓住文章中主要的东西来复述。

3、创造性的复述。

“它不仅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并且要求在复述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见解。

”(引自江苏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编《小学语文教学法》第68页)例如学完《最后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详细复述小弗郎士赶到课堂以后看到的情形(从“平常日子”起,到“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止),就是详细复述。

这种复述应该鼓励学生多引用原文,以便丰富学生的词汇,学习课文的句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如学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之后,可以要求学生简要复述刘胡兰同国民党匪帮英勇斗争、慷慨就义的经过。

复述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重点,作有条理的连贯叙述。

在学习《卖炭翁》以后,要学生把诗歌改编成故事,适当地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和评述,然后再作口头复述。

这就是创造性的复述。

它可以较多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以利于发展学生的口语。

要求学生详细复述的练习,应该在分析了课文内容,编好复述提纲以后再进行。

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对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没有深刻领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详细地复述,这种说话训练的价值是不大的。

6)描述插图图画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富有感人的魅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激动。

优美的插图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苏联的乌申斯基说过:“给图画一看,教室里就谈得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发现,优美而富有兴趣的图画“策动”学生的语言,就是极固执而又沉默的学生也能唤起他们活泼的谈话,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有些画着连续性情节的图画能启发学生连贯而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想,展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形式带有辩论性的全班讨论富有探讨性的小组讨论。

7)口头作文口头作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是训练学生在大众面前即席讲话的好形式。

口头作文实质上是一种智力训练,因为话说得是否准确、流利、动听,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表达来看,口头作文具有多方面的训练价值。

它不但要现想现说,而且要想得快,说得好,同时要发音正确,语句完整,语调恰当,声音洪亮,态度大方。

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训练。

它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话说得中心明确,首尾完整,条理清晰,通顺明白,它不能像书面作文那样有充分的时间构思,可以反复修改。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要周密且有条理。

8)口头改写学生作文只会概述,不善于具体描写,也是一种通病。

为此在学完叙事诗或小说以后,在适当增减原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改述作品的表现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