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中外教育史》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墨子答:墨子,名翟,鲁国人,春秋战国时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政治家、躬行实践的伟大教育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
2、学而优则仕答:学而优则仕原话出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长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原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是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
孔子显然赞成这一主张,他在《论语·先进》中说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吾从先进。
”即明显包含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在春秋时有打破世袭制的时代意义,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对保证官僚队伍的基本文化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3、万木草堂答:是维新教育时期建立的学堂,是康有为的讲学之地,1893年选定仰高祠为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
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它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
教学内容沿袭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
万木草堂是一所旧式学堂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
4、夸美纽斯答: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答: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
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
反对封建教会宣扬的神性至上;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压抑和束缚;肯定现世的生活幸福和享乐,反对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提倡科学,推崇理性,反对封建教会和经院哲学宣扬的蒙昧主义。
这种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潮,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对当时的教育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帝国大学答:帝国大学简称帝大,是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在其本土和殖民地上的中心城市所建立的,象征国家最高荣誉并具有浓厚帝国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性质的,全国最顶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的九所国立综合大学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1、我国古代私学的兴起、特点和意义是什么?答:私学的兴起:(1)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时期是私学的兴起阶段,战国时期是私学的繁荣阶段。
私学的兴起与士阶层的崛起有关。
(2)、养士之风盛行。
王公大人和卿大夫都能“礼贤下士”,实行“尊贤”的政策。
采用“选士”和“养士”的办法搜罗人才。
(3)百家争鸣。
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
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形成。
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特点:学以致用,学海无涯。
意义: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争鸣时代的来临。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对加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古代有哪几种选士制度?请分别作简要介绍。
答:答:我国古代有以下几种选士制度:(1)察举制兴起于汉代,为推荐制度,由地方官员考察本地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供朝廷任用,其标准为“孝廉”,即推举孝顺、公正两种品质的人才,这种制度由于受地方大族的影响,举荐的人多是地方大户的子弟,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地方势力。
(2)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兴盛于南北朝,为推荐评选制度,由中正官对推荐人选评级,一共有九个等级,又叫九品官人法,评完级别之后,国家按照人的品级(人品)授予相应的官职(官品),由于中正官大多由名门望族中人担任,这个制度实际上是维护门阀士族统治的。
(3)科举制兴起于隋朝并在其后历代逐步完善,为考试选拔制度,历代考核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如唐代还考诗歌),但是主要以儒家经典思想为主,由于科举制的兴起,以血统维系的门阀士族逐渐崩解,新兴的科举士族崛起,这个制度在古代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3、简述“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1)举办京师大学堂。
(2)所有书院、祠庙、义学及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3)各省设高等学堂,府城设中学,州县设小学。
(4)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5)设立翻译、医学、农、商、铁路、矿、茶务及蚕桑速成学堂。
(6)派遣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7)废八股文、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8)设译书局。
(9)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意义: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4、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张。
答: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泛爱主义为宗旨、创办"泛爱学校"的教育运动。
"泛爱派"的创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据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生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反对压抑儿童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
他们要求教育者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他们还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智发展的必要基础。
因此,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户外活动占有重要地位。
巴西多还提出寓教育于游戏中的进步教育主张,并呼吁社会捐资助学。
在教学上,泛爱主义者重视发展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
1774年,巴西多在德骚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实践他的教育主张。
在它的影下,当时德国还开办了另外一些泛爱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实科知识、本国语、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方法,以直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智力,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5、简述日本《教育敕语》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答:教育敕语后来成为小学在固定庆典时必须朗读的文件;但是自从明治时期,如西园寺公望等人都批评过,教育敕语的内容过度侧重于国家主义;也曾经发生过内村鉴三拒绝向教育敕语行礼的“不敬事件”。
而到昭和年间,教育敕语变成绝对化与神圣化,并且强制学生背颂,学校也必须兴建特别的奉安殿安置教育敕语。
而且在日本于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军国主义的教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领军主导之下,教育敕语于1946年起从教育体系中被排除;但是,教育敕语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与《军人敕谕》相比,《教育敕语》具有更浓的儒学色彩。
在《军人敕谕》和《教育敕语》颁发之前,天皇侍讲元田永孚起草的《教学大旨》(1879年)是在教育界最有影响的具有全民性质的重要文献。
它指出"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
而1890年10月30日,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则进一步将儒学精神融入"国体精华"之中。
6、简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答: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在罗马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对西方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论雄辩家》一书中阐述了关于雄辩家应具备的素质及其教育内容和方法,真实地反映了罗马教育传统的巨大转变,即从家庭教育转向学校教育;从农民——军人教育转向雄辩家——政治家教育。
因而他的《论雄辩家》一书也以“罗马的伟大教育理论著作”而著称于世。
另一方面,他以纯洁的拉丁语和优美的拉丁文体,向罗马世界介绍希腊化时代的文学和哲学,不仅推动了拉丁文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及其拉丁文作品对当时罗马及后世欧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他的时代被称为“西塞罗时代”、罗马帝国时期杰出的雄辩教育家昆体良对西塞罗的雄辩术推崇备至,甚至认为西塞罗的雄辩术在当时已“达到了顶峰”,或“已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并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西塞罗关于雄辩家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西塞罗教育思想的研究经久不衰。
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伊拉斯漠等人的教育主张都从西塞罗那里受到启迪。
在15—16世纪,西塞罗的拉丁散文作品被神圣化,成为当时文法教学的主要教材。
他的拉丁文体受到人们的刻意模仿,以至于字斟句酌,徒尚技巧,而忽视在文思和意境上开拓创新,形成所谓的西塞罗主义,从而一度阻碍了教育和文学的发展,但是从整体而论,西塞罗教育思想及其拉丁散文作品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仍占主导地位。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有什么特点?这对发展我国民办教育有何借鉴意义?答:第一,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密切相联,共生互动。
第二,“百家争鸣”与“门户开放”。
书院的教学继承了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
书院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袖,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
但朱熹却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内容刊刻在石头上,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