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概论

美育概论

交响乐历史及赏析内容摘要:首先简单介绍交响乐,然后从其起源、发展等谈起,对历史上对交响乐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谈谈交响乐的赏析。

关键字:交响乐简介内涵丰富发展历史名家贝多芬赏析思想一、交响乐简介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

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人们常把交响乐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

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

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2、音乐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

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二、交响乐发展史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

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但是,真正的古典交响乐的成熟则主要依赖于三位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

之后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后,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

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

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当然了,一种文化从来都不可能是一种能够独立出来的单独品种;一种文化的产生,总是因为别的文化的发达,或者说它必然伴随这其它文化种类的产生。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就是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以及人文思想对交响乐的影响。

三、交响乐名家在这里我们首先提到的就是奥地利作曲家海顿。

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部交响乐。

他在交响乐艺术上的贡献是——完整而严谨的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规模,因此,他曾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

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两位后人——莫扎特和贝多芬。

而交响乐的形式、规模、内涵等等,都是在这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和完善的。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41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较之海顿的交响乐不论是在形式的完整、内涵的丰富和思想的深刻等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

他以其天才的神来之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一种全新的活力。

他最后的三大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及《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则是他全部交响乐创作的顶峰。

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

贝多芬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在其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世界交响音乐艺术史上,他的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而他的作品则是跨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杰出典范。

其中的贝多芬可谓是佼佼者。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他。

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是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暴风骤雨的艺术家;他的描绘包括人民的苦难、悲伤;战争的紧张以及自由精神那沉醉的狂欢。

”贝多芬的交响乐较之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乐,形式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技法更加娴熟。

而由为使人关注的是,他的交响乐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复杂,他第一次将交响乐具有了社会启示性和斗争性的深刻内涵。

他的交响乐创作成就在于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重大开创。

如:在形式结构上,他扩大并完善了交响乐的组织框架——奏鸣曲式。

同时,以动力更强的谐谑曲(注:也称诙谐曲,她们大多是3拍子的,节奏活泼,速度较快,常有突发的强弱对比)取代了过于温和的传统小步舞曲,从而赋予交响乐以更加丰富的有机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达到表现社会性重大题材和人类斗争性及精神境界的目的,他将交响乐队的编制扩充到了更加合理的程度。

同时为了达到他的整体艺术构思,甚至将人声增加了进去,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合唱队演唱的“欢乐颂”揭示了一种无比崇高的精神境界。

同时也是交响乐史上第一次加入人声。

而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实践,则充分地说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代交响乐宗师,所表现出的非凡魄力和杰出天才。

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为无标题和有标题的两类,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响曲是无标题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和第九(合唱)是有标题的。

他的这两类交响曲形成了两种创作路线,对后人的交响乐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在音调创作方面,给后来的交响乐创作也给予极大的影响。

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第五(命运),是迄今为止最为简短的主题,它只有四个音,而这个命运动机始终贯穿着四个乐章。

另外,贝多芬完善和扩大了乐队编制。

在他的交响曲当中,我们发现他运用了海顿和莫扎特时期不曾运用的乐器。

比如说短笛、低音大管、长号和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大镲、大鼓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引用了人声。

我们面对贝多芬交响曲,让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贝多芬精神。

贝多芬的座右铭是“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我们的时代现在仍然需要刚毅、英勇、勇往直前和百折不挠的贝多芬精神。

他的音乐是英雄式的、自由的、热烈而压抑的,象征了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追求。

四、交响乐赏析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无法理解。

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

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门,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渐入佳境。

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德国大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

欣赏这些作品,加上丰富的想象,无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万物生长不息。

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

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

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来,如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法国拉威尔作的《波莱罗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等,都属于交响舞曲。

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

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如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并不像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

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

此类音乐无标题,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

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听者必须对作曲者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

如此,在听音乐时,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随着乐曲之乐而乐,悲而悲,愤而愤,并转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赏交响乐时,假如欣赏者同时具备某些音乐上的基本知识,如曲体、调式、主题的变化和发展、配器、表现手法、调性色彩对比等等,那么,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所有音乐作品——甚而说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对人思想的关怀与诠释,交响乐也不另外,对乐曲里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说是欣赏交响乐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交响乐》《交响乐欣赏》《交响乐论文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