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第一章隋代诗歌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
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
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
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
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
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
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
”杨素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
《出塞》二首为代表作。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隋书·杨素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这是隋代边塞诗的代表,感情真挚,粗狂深沉,透射出北方诗歌的劲健朴质之气。
薛道衡隋最着名的诗人。
薛道衡(539—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人),曾官至襄州总管、播州(今遵义)刺史,后因忤逆炀帝被杀。
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
《人日思归》、《昔昔盐》是他的代表作。
《昔昔盐》垂柳复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溪。
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诗写闺中怀远之情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明显带有南朝文风的印痕“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的孤独寂寞的心境,显示出艺术上的独创性。
刘餗《隋唐嘉话》云:“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
后因事诛之。
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刘餗《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作诗?’及云:‘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
’”《春江花月夜》隋炀帝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第二章初唐诗歌第一节初唐诗坛概观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唐代诗歌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约百年,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
初唐的前五十年,诗歌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
从作家来讲,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魏征、上官仪、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
初唐四杰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陈子昂高举文学革新的旗帜,大力倡导“汉魏风骨”,主张“风雅兴寄”,批判齐梁“采丽竞繁”的形式主义诗风,把唐诗引向了健康发展的方向。
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
第二节重要诗人诗作一、王绩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
太原祁人,一说绛州龙门人。
一生三仕三隐,思想上充满了矛盾。
早年也有一些功业抱负,但时代的风气,加上家族日渐衰落的命运,使他也染上了道家、阴阳家乃至佛教的思想,常以阮籍、陶潜自比。
王绩的创作有《东皋子集》三卷。
王绩的主要贡献在诗歌艺术上。
诗风朴素无华,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而且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也有所贡献。
代表作品:《野望》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点评首尾两联抒情言事,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于其中。
中间两联写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全诗以朴素之笔,用白描的手段,描绘了一幅山间晚归图,清新质朴。
是一首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王绩的诗歌主要以写隐逸山水与田园见称。
上承陶渊明,下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六朝的山水田园诗到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之间的过渡诗人。
但他在当时的影响不大。
二、上官仪上官仪(616?—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人。
贞观初年进士。
是继虞世南之后深受太宗、高宗宠信的文学侍臣。
《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是当时着名的宫廷诗人。
上官体所谓上官体,就是指以初唐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他的诗今存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
其诗以“以绮错婉媚为本”,追求形式的工偶精对。
因其官居显位,时人争相效仿,称为“上官体”。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归纳了六朝以来诗中的对偶方法,加以程式化,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
为后人写作律诗的对仗作了规范,对律诗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此诗对仗工切,笔法精细,秀逸浑成三、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为同年进士,在高宗武后时期都是活跃于宫廷的得宠的宫廷诗人。
《旧唐书·宋之问传》:“则天幸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
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袍以赏之。
”他们的人品都未足为人称道。
《新唐书·沈佺期传》:“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匿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等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薄,天下丑其行。
”二人的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内容与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
贬谪之前,创作大多以奉和应制为主。
遭受贬谪后,由于生活境遇的变迁,诗歌有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同时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
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的《独不见》。
《古意呈乔补阙知之》(沈全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点评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了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内容上虽不脱征人思妇情感,但已是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
韵味接近古体,境界广远。
清代姚鼐推崇其为“高振唐音,远包古韵”的“神到之作”。
在艺术表现上,能将心情意绪与环境氛围密切结合,手法也较灵活。
《度大庾岭》(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有归日,不敢恨长沙。
点评此诗抒发的是作者去国远谪的忧伤与怀土思归的向往。
感情很真挚,风格自然流畅结构严谨:首联叙事,二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内心感受的刻画十分细腻沈宋与律诗的定型沈、宋创作的价值在于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声律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四、杜审言他才高而狂傲,是一个恃才傲物、极为夸诞的人。
“恃才高,以傲世见疾。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
’人惊问其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侯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中。
感情真挚,景色清新,结构缜密杜审言使五律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胡应麟《诗薮》:“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
”“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五、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四位“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王勃王勃(649?— 676)。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祖父王通,叔祖王绩。
自幼有“神童”之誉。
六岁为文,九岁作《指瑕》。
十五岁《上刘右相书》畅论国家利害。
十七岁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中修撰。
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逐出沛王府。
后一度任虢州参军,因藏官奴犯死罪,遇赦革职。
其父因受儿子牵连贬谪到南海交阯,为交阯令。
王勃渡海到交阯省亲,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才华横溢《唐才子传》云:“属文奇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
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选磨墨数升,则酣饮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