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铁性贫血PPT幻灯片

缺铁性贫血PPT幻灯片

21
治疗
注射铁剂 应用指征:
(1)口服铁不能耐受; (2)失血过快,用口服铁不能补偿; (3)不能从胃肠道吸收铁剂者,如胃肠道手术病人; (4)病情严重,急待改善铁的供应。 计算公式: 所需补充铁(mg)=[150-22患者Hb(g/L)]×体重
小结
1.缺铁性贫血是体内储存铁的缺乏所引起 2.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应注意肿瘤可能 3.除有贫血的一般表现外,还有与铁相关的组织器官受损表现 4.诊断时一定要明确病因 5.治疗上首选口服铁剂,慎用注射铁剂 6.铁剂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Hb恢复正常,仍需小剂量铁剂维 持治疗3~6月
8
临床表现
一、缺铁原发病表现 二、贫血的一般表现 三、组织缺铁的表现 小儿烦躁、易怒、异食癖和口腔炎、反甲、皮肤干燥、 吞咽困难等
9
实验室检查
10
一、血象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C),成熟 RBC 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RBC↑、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严重缺铁时会全血细胞少)
11
正常血片
(二)吸收铁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 、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脂肪痢 等;牛奶、茶叶、咖啡。
(三)铁丢失过多
消化道疾病(溃疡、肿瘤、钩虫病、痔疮及其他)。
7
二、发病机制
铁缺乏引起: 原卟啉 + Fe+珠蛋白→ Hb
血红素 血红素合成减少而发生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细胞内含铁酶或铁依赖酶活性 下降(粘膜组织变化、外胚叶营养障 碍、神经精神症状)
血清铁(SI):<8.95μmol/L
总铁结合力(TIBC):>64.44 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TS,血清铁/TIBC×10%):<15% 血清铁蛋白(SF):<12μg/L 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减少,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15% 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
17
诊断
23
在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的作用下,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 释放出来,并变为游离的二价铁Fe2+。
维生素C能使Fe3+还原成Fe2+,以利于吸收。 茶与咖啡影响铁的吸收,茶叶中的鞣酸与铁形成鞣 酸铁复合体,可使铁的吸收减少75%。
4
一、铁的来源和吸收
动物食品中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在胃酸与蛋白分解酶的 作用下,血红素与珠蛋白分离,可被肠黏膜细胞直接吸收, 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经血红素分离酶将铁释放出来。
1.缺铁(潜在性缺铁期): 体内贮存铁↓,血清铁蛋白、骨髓铁染色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转铁蛋白饱和度<15%、FEP/Hb 3.IDA: Hb、MCV、MCHC 4.病因诊断: 月经增多:如妇科B超;消化道出血:如胃镜、大便潜血
18
治疗
一、纠正病因 二、补充铁剂
口服补铁药物为佳 慎用注射铁剂 补足贮存铁 防止复发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
1
定义
ID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 消耗完后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
ID
IDE
IDA
2
铁的代谢
3
一、铁的来源和吸收
来源:衰老的RBC破坏后(主要)及食物(少部分)
吸收: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植物中的铁一般以胶状氢氧化高铁Fe3+形式存在。
缺铁性贫血正常外周血涂片12缺铁性贫血外周血涂片
13
二、骨髓象
(1)增生度活跃,以红细胞(中晚幼红)增生为主, 粒:红比例↓ (2)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 (3)“老核幼浆”现象 (4)铁染色:铁粒幼细胞(细胞内铁)<15%或(-)、 细胞外铁↓
14
正常骨髓涂片
15
缺铁性贫血骨髓涂片
16
三、铁缺乏的检查
蔬菜、大米等植物中的铁吸收率仅1%左右,而肉类食品 中铁是以血红素的形式存在,其吸收率高,约为10%~22% 。
食品中含铁最高的首推黑木耳、海带和猪肝等;其次为肉
类、豆类、蛋类等。
5
病因和发病机制
6
一、常见病因
(一)需铁量增加和摄入铁不足 小儿缺铁性贫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
辅食,青少年偏食, 妇女妊娠、哺乳、月经过多等可发生贫血。
19
治疗
口服铁剂:首选
常用制剂与剂量:硫酸亚铁 0.3 Tid 有效判断:网状RBC↑,7d高峰→(2W)Hb↑→Hb正常 (约2m),总疗程 2m+3~6m(半年) 注意事项:餐后服用,忌与茶同服。
20
治疗
注意: 2~3w后Hb、Ret若无改变 1.服药是否按时足量 2.有无铁剂吸收、利用障碍 3.病因是否未去除 4.是否合并叶酸、Vit B12缺乏影响Hb恢复 5.诊断是否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