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铁性贫血ppt课件

缺铁性贫血ppt课件


铁的贮存及排泄

铁蛋白 含铁血黄素 分布:铁在体内分布广 男性:1000mg 女性 :300-400mg 67%组成血红蛋白 总铁:3-4.5克 男性:50mg/kg 女性:35mg/kg
29%贮存铁 4%组织铁
肌红蛋白 酶和辅因子 转铁蛋白
铁的来源和吸收
正常人体需铁:20-25mg/d
发病情况
育龄妇女:41.3% (我国)孕妇:66.27% 全球缺铁性贫血患者6-7亿 儿童:30-41.3% 发展中国家:2/3的儿童和育龄 妇女缺铁,1/3为缺铁性贫血 发达国家:11%男性 20%育龄妇女 缺铁性贫血 40%孕妇 50%儿童
铁的代谢特点
铁的分布 铁的来源与吸收 铁的转运和利用
影响铁吸收因素 大部分来自体内红细胞释放铁

(1)胃酸、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2)肠粘膜调节铁吸收 其次来自含铁食物 :1-1.5mg/d
每天需食物铁10~15mg,其中10%
被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转运和利用
总铁结合力:血浆中能与铁结合 Fe2+→ Fe3+ + 转铁蛋白 的转铁蛋白。 血清铁(转铁蛋白复合物) 血清铁(转铁蛋白复合物) 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八、保健指导
疾病知识
休息和饮食 用药指导
预防感染 普及预防
谢谢大家
好动,严重者出现颅内高压、视神经水 肿和智能障碍
(二)辅助检查(实验室)

血象:Hb↓,MCV、MCHC ↓, WBC
正常,网织RBC正常

骨髓象:有核RBC增生,以中晚幼
RBC增生为主,“老核幼浆”,粒细胞和 巨核细胞正常

铁代谢指标:
—血清铁或血浆铁:<500μg/L↓ —总铁结合力:>3600 μg /L↑ —转铁蛋白饱和度:<0.15↓ —血清铁蛋白:<12μg/L↓
重度缺氧—卧床休息,抬高床头
给氧 输血或成分输血的护理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摄入不足、 吸收不良等有关
饮食护理:

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食物 少量多餐 杜绝偏食 避免刺激性饮食
用药护理
口服铁剂的护理:
胃肠道反应重,小剂量开始 避免与牛奶、茶、咖啡等同服 避免同服抗酸药和H2受体拮抗剂 解释大便会变黑,解除顾虑
适应证---不能吃、不吸收、妊娠晚期或手术等
(三)一般治疗 饮食补充或输血
(四)中药治疗
七、护 理
护理评估:病史、身体、
实验室检查
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 缺氧有关 病情监测 :症状、体征、化验结果
休息与活动 :轻中度贫血—适度活动
正常红细胞
缺铁贫外周血片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有缺铁病史、贫血症状、 血象+含铁指标2项以上均可。
主要与非缺铁性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相鉴别
四、治疗要点
(一)病因治疗
(二)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速力菲等 注意事项---服用时间和停药时间 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
疗效判断: 网织红细胞逐渐上升,1周左右达到高峰 血红蛋白2周左右开始升高,1-2个月
恢复至正常,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
用药护理
注射铁剂的护理:
更换注射部位,避免硬结形成 皮肤暴露部位不宜注射 “Z”型注射法或留空气注射 法 过敏反应:面部潮红、恶心、头痛、 肌肉关节痛、淋巴结炎、荨麻疹
过敏性休克
行为异常、异食癖幻 灯片 12

口腔炎、舌炎、胃炎等(二)辅助检查 (实验室)
营养缺乏:皮肤、毛发、指甲 粘膜损害 :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
严重者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
征)
胃肠功能紊乱:吸收不良、食欲缺乏、稀便
或便秘。1/3的病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神经精神系统异常:激动、烦躁、头痛、
(二)发病机制
缺Fe 含铁酶或铁蛋 白活性↓ 细胞代 谢异常 组织器官 功能障碍 与Hb结合力↓ 血液携氧 能力↓ T淋巴细 胞代谢↓ 免疫功 能障碍 易患各 种感染
组织器官 缺氧损害
三、病情判断
(一)临床表现 1. 贫血的共性症状
2. 缺铁的特异症状 发育迟缓、体力下降 3. 体征

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燥角化,毛发干 枯易脱落,指甲呈匙状
缺铁性贫血
教学目标
1.描述正常人铁的代谢、缺铁性贫血 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说出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3.叙述铁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4.运用护理程序对缺铁性贫血患者提 出常用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保健 指导。
一、定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贮存
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
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全身组织 Fe2+ + 原卟啉
贮存和排泄

铁的代谢 铁主
食物摄取 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 每日1mg
每天铁排泄1mg,主要随肠黏膜细胞脱 落经粪便排出
肠粘膜、皮肤 每日脱落1mg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 因
1. 营养缺乏:
—需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2.吸收障碍: —胃肠术后、肠功能紊乱铁吸收不良 3.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铁丢失过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