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结合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为目标,以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科学管理和品牌创建为基础,以推广矮化密植为重点,以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和责任落实为保障,积极培育新型苹果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健全营销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全县果农率先进入小康,力争把庆城建成甘肃一流,全国闻名的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基地。
二、目标任务1、基地规模化。
全县每年新栽优质苹果1.5万亩,至“十二五”末的2015年苹果总面积达到26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6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200元,净增1024元。
2、布局科学化。
赤城、白马、高楼、驿马、桐川、熊家庙6乡镇为产业核心区,力争实现赤城、白马、高楼和熊家庙4乡镇栽植全覆盖,南庄、庆城、玄马、卅铺、马岭、葛崾岘为新植示范区,建成庆城-南庄-玄马万亩矮化密植示范带,熊家庙-驿马-桐川万亩乔化、矮化苹果栽植示范带,卅铺、马岭、葛崾岘各建成1个千亩栽植示范点,在蔡家庙、卅铺建立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3、生产标准化。
严格按照《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推进标准化栽植和生产管理,创建绿色苹果生产示范园、间伐改造提质示范园、矮化密植示范园,通过示范带动,使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促进苹果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产业配套化。
发展壮大苹果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构建育苗、建园、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年育苗200万株,苹果贮藏能力8万吨,商品化处理能力8万吨,加工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
5、营销品牌化。
围绕“庆阳苹果”品牌创建,申报产地保护标志;在原有“无公害苹果”认证基础上,申报认证“绿色食品”标识;积极创建绿色苹果专用商标,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
6、果农专业化。
依托苹果专业合作社,提升果农组织化程度,使果农入社率达到90%,年选拔聘用专职农民技术员200人左右,组建村级新型农业服务社。
依托苹果试验示范站专家,县上每年举办4期果农骨干培训班,培训骨干3000人次,乡镇每年对果农进行一次轮训,使果农全面掌握常规栽培管理技术。
三、重点工作(一)编制完善苹果产业规划。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编制果业发展三年规划。
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乔化改造和矮化新栽)、加工转化(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三个环节,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引领全县苹果产业发展。
各乡镇要按照县上总体规划布局,结合实际制定各自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打破村组界线,因地制宜规划若干个示范片带和产业基地,确保三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模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优化品种结构。
在推进三年生矮化中间砧苗木(亩栽83株)的同时,发展二年生乔化短枝型品种(亩栽44株)栽植。
优化品种结构和比例,以优质红富士系列品种为主,合理搭配嘎拉系、短枝型等优良品种,改变品种单一的缺陷,使早、中、晚熟苹果比例趋于5:20:75。
二是建设优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由果业局负责,在蔡家庙、卅铺2乡镇建立500亩育苗基地,以长富2号等优系红富士系列品种为重点,以矮化中间砧苗木繁育为主,年生产优质良种苗木200万株,力争全县苹果苗木实现本土化。
三是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以中间砧苗木为主,扩大矮化密植面积和范围,严格按照技术规范高标准建园,整片带、整区域、集中连片推进,完成产业规划年度栽植任务,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效应强的规模栽植片带。
全县每年新植果园1.5万亩,当年存活率确保达到90%以上。
驿马、桐川、熊家庙、南庄、玄马每年至少建立一个500-1000亩的栽植示范点,葛崾岘、卅铺、马岭每年至少建立一个300-500亩栽植示范点。
四是创新栽管模式。
通过招商引资或宣传发动,积极鼓励和扶持涉果企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投资主体,采取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创新“公司租赁”、“合作社流转”、“大户联合”、“散户连片”四种建园模式,促进苹果栽植规模推进。
对无劳力经营的现有果园,鼓励大户承包经营或由村组牵头合作经营。
建立健全村级互助资金协会,为联户规模栽植群众担保发放贷款资金。
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动群众及社会组织自觉参与到苹果产业中来,逐步实现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抢着干”的良好发展格局,推动庆城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
一是抓好示范园建设。
按照新建、幼龄、盛果三种类型,着力建设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点。
赤城、白马、高楼以间伐为主创建1-3个百亩示范点,三年内间伐面积达到60%,推动全县6万亩间伐改造果园在五年内完成提质改造。
二是抓好新植园管理。
制定出台《庆城县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坚持大肥、大水、大苗栽植,落实“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拉技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早果丰产栽培技术,提升果园早期管理水平,奠定丰产基础。
三是抓好挂果园精细化管理。
制定出台《结果园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郁闭园间伐改造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树形改良、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
对10年生以上的乔化郁闭园实施间伐改造,将亩栽植株数调减到30株以下,使果园具有“行间有空带、株间不交接、树冠光照好、下垂枝结果”的基本特征,力求达到“枝枝有效、叶叶见光、果果优质”的效果,逐步实现“省力栽培、精品生产”,使间伐改造园亩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四)健全新型果业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组织。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以果业局为基础,以乡镇果站为纽带,以村级果业服务社为支撑,健全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
采取“传、帮、带”的服务模式,实行1名驻站专家带5名果业局工作人员,1名果业局工作人员带乡果站5名技术干部,每个果站干部带5-10名专职农民技术员,培养500名左右的专职农民技术队伍。
二是创建果业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的作用,开展苹果生产试验示范,研发推广一批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品种,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
三是创建果业信息服务平台。
在县果业局设立信息服务办公室,建立果业信息库,创办庆城果业网站,依托移动网络开通果农信息“直通车”,适时向果农发送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实用管理技术等信息,实现果业服务零距离、精细化。
四是创建防灾减灾预警平台。
针对自然灾害频发对果业生产造成大幅减产的问题,由县果业局联合气象局设立防灾减灾预警指挥中心,在各乡镇果业集中区设立20个左右的灾害预警监测点,配备相关设备,重点防范花期霜冻、暑期冰雹、干旱、病虫害等灾害。
积极引导果农参加果园保险,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五是探索果园资本化运营平台。
由政府、银行、中介三方组建评估机构,对管理好、收入稳定、达到一定规模的果园,尝试进行资产评估,实现果园资产化、物权化,果农以此可享受果园物权保护,并可以抵押、担保等方式进行投融资,联合组建资金互助社。
(五)建立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
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起垄覆膜、肥水耦合、保花保果等技术,实施全套袋栽培管理,使套袋果率达到90%以上。
要以土肥水管理为重点,推行果园生草、覆草、覆膜和穴贮肥水等旱作免耕措施。
以建造生态果园为目标,推广“灯、板、带”虫害控制技术和病害预防技术,逐步减少喷药次数,在果品生产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生物链”,生产安全、营养的绿色果品和有机苹果。
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化支撑。
加快推进集约化、省力化管理方式,县农机局要大力实施农机具补贴项目,引进推广小型微耕机、喷药机、割草机、施肥机等新型实用果园机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降低果园劳动强度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三是强化果区基础设施支撑。
对果业发展集中区,实施水、电、田、林、路、居民小区等基础设施集中配套,推进果区新农村建设。
重点实施水窖集雨、机井、小电井等项目,收集天上水、拦截地表水、开采地下水、保住土壤水,解决果区群众人畜饮水和果业发展需求。
四是探索产业联动模式。
积极发展“果、畜、沼、草”循环经济模式,结合果园生草,引导支持农户养畜,配套建设若干养殖小区,为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来源,走果畜互促互进的路子。
(六)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力度。
争创全国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申报认证产地标识和著名商标,使全县苹果以统一品牌、统一标志进入市场,全面提高我县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要建立质量安全制度,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统一采后处理,做到责任、标准、服务、制度、标牌、宣传、资金“七个到园”,积极推进果园向绿色、有机化方向发展。
在我县原有的1.3万亩出口港澳及泰国果园注册的基础上,扩大出口果园注册面积,努力尝试果园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开拓国际苹果中、高端市场。
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县界、交通路口、旅游景点等设立大型固定广告宣传牌,积极参加农交会、农高会、农博会等各种节会,展示推介“庆阳苹果-赤诚基地”品牌,树立产地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庆阳苹果的知名度。
(七)积极推进营销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开拓鲜果销售市场。
坚持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巩固低端市场,开拓中高端市场;巩固现有销售网络,开拓农超对接、特行直供等新的销售渠道。
各主产乡镇要组建统一的营销机构,积极发展销售中介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依法规范销售市场秩序。
在白马铺乡建立苹果物流交易中心,驿马园区建立苹果加工基地,在广州江门等主销区建立苹果直销点。
探索发展果品销售电子商务,注册网络销售公司和网店,及时发布供需信息,借助物流系统,实现快捷销售。
二是加强果品贮运能力建设。
各乡镇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扶持现有企业,重点培育建设3000吨级以上果品机械制冷库或气调库,配置鲜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冷链运输体系,逐步使苹果年贮藏能力达到产量的50%,延长销售期,缓解产销两旺矛盾,稳定果品价格,增加果农收入。
三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包装、加工、贮藏和营销型企业,扶持壮大恒盛果汁、宝源果蔬、梦圆包装、天福源苹果酒业等企业进行产能提升和技术改造,开发果粉、果酱等新产品,扩大果汁、果圈、果酒、果醋等系列终端产品,提高果品加工利用率和附加值。
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出口权的明星企业,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果品营销公司,培育具有我县品牌的纸箱、纸袋公司,以庆城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