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篇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篇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7篇>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一)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我带着十分的兴趣,读完全书,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郑英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做得风声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连续七年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

她先后成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郑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就可以找到答案。

'在细微处用心。

'正如郑老师所说。

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每个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郑英老师将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连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顿时有了生明,更显示出在集体中的价值,增添了同学间的亲密感。

郑老师还提出我们可以在记住孩子的名字时为孩子取昵称,在课间谈话时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带进课堂。

这是老师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

更多的时候她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在细微处用心,着眼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将班主任工作变得生活化,生活是顺其自然,充满着神奇的。

她讲到,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

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

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甜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二)庆克翠最近,看完了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的名班主任郑英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一书。

这本书讲的多是初中学生的管理经验,但对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我启发也颇多。

首先,班级管理要从细微处着手。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大家庭。

班级管理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

名字,在多数人看来是多么普通,多么不起眼的一种代号,可在郑老师的眼里,却成了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从姓名中找到了教育契机,通过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刊、桌签、暖色等形式,让学生感觉自己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得到了老师的重视,从而也使老师在用心对待学生姓名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细节,如果没有教师的用心采撷,也不能成为教育的'维C '.另外,在与学生的对话,如何奖励与惩罚学生,怎样与科任教师合作,与家长合作等班主任司空见惯的日常工作中,郑老师也能从具体的事例反思、总结并逐步形成一种教育的艺术。

通过众多的案例,我们发现郑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表现出的学识与智慧,这需要老师胸藏千秋腹有底蕴,如果没有这些隐性的丰富来支撑,又怎能有那显性的精炼。

对照自己,便有了迫切想要充电的愿望。

在奖励学生的时候,我们多比较随意或依靠习惯,奖励两个本子、笔之类的,或发张小奖状了事;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声色俱厉地呵斥一番,甚至罚抄、罚站等粗暴地处理,而不去考虑这样的奖惩是否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郑老师在这方面发掘出了新活有趣、驱动内在、真情感人、得体适度的奖励艺术和依'法'施罚、语言责罚、引导担责、心灵责罚的惩戒艺术,让奖励平中见奇,使惩戒令人信服,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与家长合作时,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多管齐下,形成立体。

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我们常用的家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以外,我最感兴趣的是'联系本'的形式。

通过联系本,教师、家长、学生之间随时进行无声的交流,十分便捷。

每一种交流方式,郑老师都能从细节考虑,在家校之间构筑一架畅通的桥梁,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教育合力。

其次,敢于创新,不走寻常路。

除了以上的日常班级管理外,郑老师还善于创新,她和同学们一起为班级设计的'狄德罗睡袍'——班徽,换一种方式制定的班规,因势利导整顿的仪表,公平有效的卫生安排等方面,独辟蹊径,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为我们展示了诸多班级管理的妙招,也让我们分享了过程的甘甜与幸福。

令我最受启发的有两个地方,第一是'收作业讲究技术含量'.每天早上,当我踏进教室门口时,总有一种无力感:教室里要么乱糟糟的,大家都在串马灯似的交各种作业,边交边大声说话,不是组长喊'交作业了!'就是组员叫'组长,作业本!'要么就是低着头在书包里翻来翻去找本子,还有的干脆站着看着大家发呆。

本来应是书声琅琅的晨读,却变得像茶馆似的。

不说吧,这大好的时光浪费,太可惜了;说吧,大家都似乎有事干——交家庭作业啊!每每这时,我就在想,这种现象必须得改变了。

可是除了苦口婆心地进行'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说服教育外,始终没找到或者应该说根本没有认真思考如何找出根源所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这种现象已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了。

看了郑英老师如何阻止这一'破窗现象'的论述后,为她采取的解决办法而由衷地佩服,也为自己遇到问题,只知叹息而不求'解'的懒散惭愧和自责。

另一个就是关于'班队课怎样上才有效'.说实话,我的班队课,正如郑老师所说,已走形变样,甚至沦为摆设。

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班会课应成为常态化,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如何上好班队课,郑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趟出了一条可行的路。

'凡事预则立',让班会主题提前亮相,每月四周,主题分为四大版块:生日、节日、爱国、机动,同时制定德育日历,将每月主题统筹安排,然后从'目标的唯实、环节的节约、活动的自然、立意的本真'等几个方面具体设计班会课。

告诉我们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好班会课,也为我们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指引了方向。

第三,善于总结与反思,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

这也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最深的地方,其实郑老师的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从平时经历或看到过的教育案例中,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通过具体的教育言行承载厚重的师爱,反复思考、总结,将实践与思考对接,给我们展示了有滋有味的管理过程。

面对繁琐的班主任工作,我们常常疲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处理一件又一件事情,都很少能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还常常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真的如此吗?郑老师回答得好:不是!是我们失去了一颗善感的心,故而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

如果我们能培养起对教育细节的敏感性,就能即使面对家长里短、常规琐事,也能怡然自得。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遭遇一个个问题和困难,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个契机呢?只有我们有心,那些所谓的问题也许根本不是问题,所谓的困难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

熟悉的地方不缺风景,缺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郑英老师就有着这样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

她看到了其他教育者未曾留意的风景,感受到其他班主任未曾体会过的幸福。

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希望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执着如一地守望着这片教育的农田,浇灌出丰硕甘美的果实!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三)记得最初对郑英老师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那个自喻――'教育农人',在教育的一方田地上辛勤耕耘,执着前行,给'作物'一个和谐的生长环境,用心享受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成为一座稻香袅袅、小虫啾啾的农夫乐园。

这是一种做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的小确幸。

而时今,郑英老师更把它的班主任点点滴滴生活汇成经验,把班主任的智慧集聚于《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本书中,用自己的细致到位和大家分享着。

起初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带着十分的兴趣。

当看完郑老师的自序,不禁感叹这是一位小细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一、'名字'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的精致处理刚接班的时候可能给班主任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短时期记下那么多同学的名字,尤其是要再接任其他班级任课老师的班主任,更有更大的挑战。

很多时候,我们会进行提前的家访,却会因为叫不出那些有生僻字学生的名字而使得气氛尴尬。

正如郑老师所给的建议:名字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平等。

同时也提出了几个十分有效的做法:1 、讲述故事。

让孩子讲讲自己名字的特殊由来和寓意,这样能特别容易记住。

2 、串联成文。

有心的班主任也可以把和孩子们发生的事情用班级学生的名字串联起来,写成文章,不仅具有一种纪念价值,更融入了对孩子们的爱。

3 、引导表现。

这种方法我最喜欢了。

告诉孩子老师最容易记住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学生,看看哪些同学最容易让老师记住他们。

在这样的鼓励之下,孩子们势必会抢着表现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也让老师在记住孩子们名字的同时收获一片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4 、游戏记忆。

不防开堂有趣的班队课, 6 人一小组,站成圈。

'我是 xx 后面的 xx .'或者是为自己设计一张个人名片的 ppt ,让老师和同学都能非常容易的记住。

当然郑老师还例举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作诗、猜谜、编题、命名、专利、桌签、暖色、虚构等等,我在阅读她的书籍时特别想试一试,原来简单的一个不起眼的细节的精致处理竟能发挥如此大的效应。

二、'语言'大智慧的展示郑英老师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责、训斥、也很少唠唠叨叨、不着边际,更不会来嘲笑讥讽。

更多的时候她是用简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来打动孩子们的,留给孩子们的是思考和沉静,更是收获感悟。

比如哟个孩子课堂上表现欲很强,发言很积极,每次老师提问刚一说出,就抢着举手,若是老师没叫道,他就很不高兴。

郑老师问他你知道吗?田间里留到最后的玉米往往是最好的。

这个孩子很疑惑: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被用来做种子。

'是呀,因为要被做种子所以留在最后,最精彩的答案亦是如此。

郑老师运用了简单的小故事'留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玉米'让孩子体会到的是一个大道理。

在体会感悟之后,诶孩子会更加投入到做那最后的玉米中去的。

有时候,就是那灵机一闪,某一句话,某一点提醒了当局的我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握班主任的全局工作,从细微处着手,将班主任工作生活化,用生活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故事,相信谁都会不愿离开,谁都会学着体谅,学着和谐,如此,都会有滋有味!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四)在这个假期,我读了郑英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这本书。

说实话,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它的书名吸引了我,因为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班主任做得这么有滋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