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摘要]话语标记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和主观性的增强,固化结构“看来”也是这样,而且它还进一步演变为一个介词框架的后置词。

另外,不论是独用的“看来1”,还是作为后置词的“看来2”,都具有传信功能,是体现主观判断的传信语。

[关键词]语法化;话语标记;传信“看”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视觉动词,由视觉动词到认证义动词再到情态标记词,对于它的语法化及主观化问题,学者们已经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但对由“看”构成的一些结构的语法化问题却鲜有论及。

本文从由“看”构成的固化结构①“看来”入手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不仅单个的视觉动词易发生语法化,由其构成的结构也会发生语法化。

一、“看来”的语义变化及主观化最初的“看来”并不是一个词、短语或结构,而是动词和表“动态完成”[1]的助词的连用形式,最早见于唐代:(1)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唐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2)李夫人病已经秋,汉武看来不举头。

(唐王涣《惆怅诗十二首》)这里的“看”是“观察”义,而“来”是表示“动态完成”的助词,“看来”作为一个结构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完成。

由于“看”是“观察”义,而人们在“观察”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想法,这就为“看来”像“看”一样发生“身心隐喻”提供了可能。

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看来”这个结构之前都出现了施事主语,它们的基本结构框架可以概括为“NP(施事主语)+看来+VP(谓词性短语或小句)”,这为“看来”的进一步虚化提供了条件。

另外,在这个框架之外还有一个“看”的对象x,这个x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或者通过上下文可以推知,如例(1),或者直接说明,如例(2)中的李夫人。

x还可以用来指称一种情况,如:(3)白玉花开绿锦池,风流御史报人知。

看来应是云中堕,偷去须从月下移。

(唐吴融《高侍御话及皮博士池中白莲因成一章寄博士兼奉呈》)从结构上看,处于“NP+看来+VP”结构中的“看来”由于长期连在一起使用,“来”作为助词的功能逐渐衰退,“看来”由语法性成分的自由组合逐渐变成了词汇性结构,语义也由表示实际的视觉转变为体现用来表明说话人的看法,这种演变既与“身心隐喻”有关,又与“看来”常与施事主语合用,句法位置使其更易于表达施事的主观感受有关,如:(4)旁人冷眼,看来大似弄巧成拙。

(宋《五灯会元》)(5)左传说魄先魂而有,看来也是。

(宋《朱子语类》)在这两个例子中,“看来”都是用来表现一种主观猜测,主语或者出现,如例(4);或者隐含,如例(5),这种主语隐含的猜测者一般都是指向说话者本人。

另外,这种主观的估计是有事实依据的,那就是判断主体对事态进行的观察,这是“看”的“观察”义的残留,这可以是显性的,如例(6);也可以是隐性的,如例(7):(6)当时我还以为他认错了人,据今日这情形看来,北路里做买卖的,都是这副伎俩的了。

(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7)这人当差使,看来还在行。

(清《官场现形记》)这里例(6)中的证据是“今日的情形”,而例(7)中并没有提供显性的证据,但其实在上下文中已经隐含了说话人能够作此判断的原因。

因此,“看来”的语法化过程也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二、“看来2”的形成“看来”除了像上文所述那样独立使用,还可以与其他成分构成一些结构,如“在我看来”、“由此看来”等,用来表达某人的主观看法,如:(8)它的主要效果在我看来就是亵渎了人类健康的需要,颇似宗教经典中为了劝诫世人,使信民畏惧对炼狱烈火煞有介事的描述。

(9)军事是门艺术,是门科学,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操作,由此看来,这几个军官有点坐井观天的意思。

这种由“看来”构成的格式可以概括成“P+X+看来”,刘丹青(2002)把这样的结构叫做“框式介词”,陈昌来则把这样的结构叫做“介词框架”。

[2]在这个框式介词中,“看来”不再能够独立使用,而是必须与“P+X”这个介词结构共同出现,并且后置于介词结构。

如果把前面能够独立使用的“看来”叫做“看来1”,那么作为后置词的这个“看来”就可以叫做“看来2”。

我们说“看来2”必须与介词结构同现且后置于介词结构,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前文已经谈到,“看来”作为一个结构出现是在中古时期,这一时期“看来”作为主观判断的标记语的功能还不是很强,也就是说,标记一个主观判断并不是它的优势用法。

后来,随着这种用法的逐渐定型,有时候就要强调这种主观推断是由谁发出的,于是在宋代就出现了“X看来”的用法,X就是这一主观判断的发出者,如:(10)某看来,诗三百篇,其说好底,也要教人“思无邪”;说不好底,也要教人“思无邪”。

(宋朱熹《朱子语类》)(11)问:《林放问礼之本》一章,某看来,奢、易是务饰於外,俭、戚是由中。

(宋朱熹《朱子语类》)这里的“某看来”就是“我看来”的意思,“看来”也还是独立的“看来1”。

X的出现就是为了说明这是某人的主观看法,也就是强调这一主观判断的依据。

有时为了强调信息的来源,还会加入提示信息来源的“据”引介入判断的发出者,如:(12)据某看来,易本是个卜筮之书,圣人因之以明教,因其疑以示训。

(宋朱熹《朱子语类》)随着明清时期表示依据的介词用法的定型[3],为了强调“看来”的内容是动作发出者X的主观判断,“P+X+看来”结构逐渐形成,能够出现在格式中的介词P也逐渐增多起来:(13)黄生道:“老翁是局外之人,把这事看得校依小生看来,比天更高,比海更阔,这事大得多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14)依我看来,这银子虽非是你设心谋得来的,也不是你辛苦挣来的。

(明冯梦龙《陈御史巧勘金钗钿》)(15)如此看来,人生缘分都有一定,在那未到头时,大家都是痴心妄想。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6)以此看来,可见凡事只要有缘:妹子同他有缘,所以一望而知。

(清李汝珍《镜花缘》)(17)由此看来,请教还是有才的做官害大,还是无才的做官害大呢?(清刘鹗《老残游记》)这个格式中的P都是具有引介作用的介词,用来引入能够得出“看来”所引导的内容这个结论的原因,而X则有不同的两类,一类是指人的,如例(13)、例(14),侧重说明判断的来源是人的主观推测;另一类则是指一种情况,如例(15)、例(16)、例(17),侧重说明判断的缘由是一种情况。

到这个时候,“看来”已经发展为不独立的后置词“看来2”。

我们对后置词“看来2”语法化历程的分析也符合史金生对“起见”的分析。

[4]史金生谈到,无论名源后置词还是动源后置词,都经历了去前景化这样一个过程。

[4]它们本来都是核心成分,是凸显的重点,由于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其核心地位发生了动摇,逐渐由前景转化为背景,成分本身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名词或动词重新分析为后置词。

此外,由于“看来”中的“来”原本就是一个表“动态完成”的助词,这导致这个结构更容易成为后置词,而不是前置词。

我们认为,“看来1”原本是核心成分,用来表示原因,它前面介词结构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做出“看来”这一推断的依据,而且这一介词结构也不是一下子就完全加到“看来”之前的,而是逐层叠加,逐步形成“P+X+看来”这一框式介词的。

先是出现了指人的X,后来随着介词用法的成熟,也是为了进一步强调证据的来源,介词P 也出现了,并且这种带有介词的用法逐渐成为优势用法,取代了原有不带P的用法,所以,在现代汉语中,要突出信息来源,一定要使用“P+X+看来”这一框式介词,如果不使用介词P则很难理解,如:(18)*我看来,这件事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也就是说,“看来2”逐渐由凸显的重点变为背景,与此同时由固化结构重新分析为后置词,语法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另外,史金生将汉语的后置词分为三种类型:a言语义动词>范围义后置词;b起止义动词>起点终点义后置词;c思考义动词>目的义后置词,我们大体同意这样得分法。

[4]但通过我们对“看来”的分析,我们认为,表示思考义的动词,演变为后置词不一定都是表目的义的,也可以表原因义,后置词“看来”就是这样。

三、“看来1”是话语标记语对话语标记的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学者们对话语标记语的范围或数量仍是众说纷纭。

但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这些词语至少包含了非真值条件意义……它们常常表示所在的话语仅仅是前面话语的一种回应、延续。

” 这实际上已涉及它们的语用功能。

它们的使用离不开交际主体的语用意识,因此也被称为元语用指示语(metapragamtic indicators)(Verschueren 1999)[5]。

通过上面对“看来1”来源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共时层面上,“看来1”在句子中往往不具有真值条件意义,不受句法结构的制约,它的作用只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从而起到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的程序意义。

如:(19)看来,明天必须得回趟家了。

a 明天必须得回家。

b 根据情况看,我认为能够得出这个结论。

c 不能去踢球了。

是因为什么不能去踢球了呢?是因为明天必须得回家,还是因为根据情况看我得出这个结论?显然是前者。

可见,“看来”是没有真值条件意义的。

它在话语中只具有程序意义,引导听话人对话语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只具有语用功能,是一个话语标记。

四、“看来1”的语用功能人们对话语标记语在交际中的作用一直存在分歧,目前还很难实现对其功能的统一界定。

H lker(1991)指出,话语标记语或语用标记语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这样四个方面:(a)不对话语的真值条件产生任何影响;(b)不会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c)与说话时的情景有关;(d)具有一定的情感功能或表达功能。

[6]前文我们已经论述了“看来”不具有真值条件意义,所以它也不可能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

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作为话语标记语的“看来”还具有多功能性。

下文我们将结合实例,归纳分析“看来1”用作话语标记语时的几个主要功能。

(一)语篇组织功能话语标记语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手段,根据于国栋等,话语标记语可以分为承上型话语标记语、当前型话语标记语和启下型话语标记语三种类型。

[6]我们认为,“看来1”属于承上型话语标记语。

承上型话语标记语体现说话人当前的话语与前面的话语在逻辑或语义上紧密相关,话语标记语之后的话语是前面话语的必然发展。

(20)你什么都知道,看来真是无密可保。

(21)看来,这事儿还是得跟《大众生活》去解释一下,跟他们好好儿谈谈,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跟他们说说。

这里的“看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看来”的情况都是说话人根据前面的内容所做的推理。

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中出现,如例(20),因为“你什么都知道”,所以“无密可保”;也可以存在于上下文语境中,如例(21),之所以得出“这事儿还是得跟《大众生活》去解释一下”的结论,是因为根据前文,他们被法院判了侵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