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蝙蝠和雷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蝙蝠和雷达》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课后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为避免将说明性课文上成科学课的尴尬,教学中强调“读”,读中要有思,读中要有悟,读中要有问,读中要有比较,读中要有发现,让学生在思、练、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

意在让学生自己实践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避开、敏
锐、揭开”等词语。

2.借助课题,抓住要点,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感受蝙蝠飞行的本领,体会作者用词遣句的精妙。

借助表格,通过三次试验的学习,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了解蝙蝠探路的奥秘,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抓要点,把握主要内容。

借助表格,了解蝙蝠探路的奥秘。

教学难点:
学习“试验过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了解蝙蝠的奥秘。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设疑导入
1.板书:蝙蝠(强调字形)雷达
2.设疑: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一种探测仪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注意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出示:
蝙蝠飞蛾蚊子苍蝇
捕捉避开揭开推进
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1)指读,提示第一行都是描写动物的,生字都带有虫字旁。

第二行都是表示动作的。

(2)理解“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找读“横七竖八”的语句,体会数字虚指。

(3)齐读词语。

三、借助课题,整体感知
1.再次浏览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模仿)
2.出示:科学家蝙蝠雷达飞机
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试验)
小结:根据课题,抓住要点,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大意。

过渡:蝙蝠还真是人类的老师呀,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那课文那一部分直接写了它高超的飞行本领?
四、飞行的本领
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指读。

2.自由读,从哪里看出蝙蝠飞行本领高?(夜里捕食安全飞行)3.根据分号,男女同学分读。

4.比较: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它是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夜里飞行、无论……即使……也……)
小结:作者写文章是如此的严谨,有条理。

5.指导朗读。

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啊?
(强调关联词,读好问句。


五、三次试验
1.自读课文4——5自然段,根据表格,划出答案。

出示:
2.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先……
然后……结果……”的形式,分别说说三次试验内容。

3.联系第六自然段,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先……然后……结果……证明……”的形式,先选
择一次试验说,再分别指名说说三次试验。

4.与课文内容比较,刚才同学说的三次试验内容及结果不是更清楚吗?
小结: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

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

六、结课
5.出示:A、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问:这两个句子那句好?为什么?
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
蝙蝠和雷达
启示
试验先……然后……结
果……证明……
模仿
教学反思:
一、处理好主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

本文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如何确定住训练和一般训练?课文第
三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试验。

所以这不应成为课堂的重点,而作者是如何用简练准确的语言将试验的过程写出来的?体会准确、简洁的科学性文章的描写特点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虽然在试验过程的把握上,出示表格很好的帮助学生理好试验的过程,但表格还没有用好,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采用分组分块填写,然后投影仪上出示。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实验条件?为什么要一样?而试验的方法为什么不一样?再回到文字当中。

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条件一样的可以不重复,而条件相似的,重点将第一次写具体。

这样既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严谨,也感受了文字的简洁。

说话训练时,“一百多年前……”这段话连续三次出现,给人以科学家做事不严谨的感受。

详略可讲,在表格用好的基础上再讲。

而现在的说话训练,学生都是在机械的模仿,而没有考虑为什么这么做。

二、关注“运用”
在第二课时教学,可以结合仿生学安排运用。

让学生了解仿生学,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事物与动物有关。

可以仿写一个仿生学的小品文,可以提示:先提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

这样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关注。

这类文章应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语言方式,以及作者的科学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