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拔罐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精讲

拔罐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精讲


配穴:背俞穴及发病部位阿是穴。
神阙穴先用大号火罐拔罐5分钟,中间起罐一次,
再拔5分钟,如此反复拔3次,也可用闪罐法反复 拔罐至穴位局部充血。大椎、血海留罐 10-15分 钟。治疗期间禁食发物及刺激性食物,10次为一 疗程,每疗程休息2~3天, 神阙穴拔罐具有调气的功能,尤其降气作用突出, 用于肝胃气机上逆所致呃逆和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效果甚佳。方法:用闪罐法和留罐法(3~5分钟) 交替使用,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大约需要 10~30分钟。
方法:疼痛轻者直接拔罐,留罐10-15分钟。疼
痛较重者可采用刺血拔罐法或走罐法。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肩周炎的拔罐治疗,取穴:肩髃、肩贞、天宗、
曲池,采用留罐法,留罐5~10分钟,每日一次。 容易出现肿账现象,不易消退,注意掌握拔罐时 负压的大小,,虚证不宜频繁拔罐,可隔日一次, 肩部肿胀疼痛明显而瘀阻浅表者用皮肤针叩刺, 使局部皮肤微渗血,再加拔火罐,瘀阻较深者用 三棱针点刺2-3针,再加拔火罐,使淤血外出, 每周两次。 风湿性疾病多采用药罐法,加入祛风活血药物 (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木瓜、 川椒、川乌、草乌)与竹罐同煮,吸拔在穴位上。
适应症:
1.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痛、 软组织损伤、伤风感冒、 咳嗽、哮喘、腹痛。 2.痈肿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 性排毒。
一、罐的种类
1、玻璃罐: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拔罐工具,
优点可以观察罐内情况。 2、竹罐:多用药水煮后使用。 3、抽气罐:操作方便,适用于儿童及家庭保 健。 4、陶罐:易碎,已不常使用。

6、失眠、慢性疲劳综合症:病理机制主要在于劳 逸过度,情志内伤或复感外邪,致肝、脾、肾功能 失调,阴阳失衡。采用平衡拔罐法进行治疗。
拔罐部位: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肾俞。
具体操作方法: (1)、闪罐法:在背部两侧膀胱经分别闪罐三个来回,一个从 上往下,一个从下往上,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 拔住起下,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2)、滚罐法:闪罐至火罐温热时,将火罐沿督脉及膀胱经走 向来回滚动三次。 (3)、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先在所拔的皮肤上涂一层刮痧油, 再将罐拔住,吸力适中,沿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向上下部位往返推 动,顺序先中间后两边,以皮肤起红为度。 (4)、抖罐法:沿背部两侧及膀胱经来回抖罐三个来回。直至 出现皮肤潮红、充血。搽静背部。 (5)、坐罐法:根据不同的病种在大椎穴及背部坐罐5分钟,可 取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等。操作过程中随 时观察患者病情,询问患者感觉。
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处的络脉,使自然出血, 待血色转淡后,再以闪火法拔罐,2-3日一次。
11、扭伤:采用刺络拔罐法,取扭伤部位相
应腧穴或阿是穴,先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 重叩出血,然后再加拔火罐。适用于新伤局 部血肿明显;陈伤淤血久留,寒邪袭络。 12、落枕:多由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 不适,引起颈部气血不和,筋脉拘急而致。 取穴:大椎、肩外俞、天宗、阿是穴

六、常见疾病的拔罐方法

1、感冒:外感风寒、风热邪气、邪伤肺卫所致。
外感风寒取穴:大椎、肺俞、身柱、大杼。使用留罐法,
留罐10~15分钟,咽痒、咳嗽加天突、膻中穴。 外感风热取穴:大椎、风门、身柱、肺俞,采用刺血拔 罐法,刺血隔日一次,拔罐每日一次,退热效果明显;

2、哮喘、素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风寒,饮食不 当,生气着急,痰气交阻,气道不利而导致。
三、拔罐方法
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留罐法: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 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常用的一种方 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单罐、多罐均可使用 走罐法: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精 油,再将罐拔住,用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往 返推动。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 腰臀、大腿部位。

7、便秘: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肠中积热、
损伤津液;情志不遂,气机郁滞;血虚津枯, 大便失润;久病气虚,排便无力。
取穴: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大肠俞留罐或
走罐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在前臂的循行线上,足 阳明胃经在小腿部位的循行线上,走罐治疗。
8、神阙穴拔罐治疗湿疹、荨麻疹
主穴:神阙、大椎、血海
取穴:定喘、肺俞、脾俞、肾俞、丰隆、膻中、天突;
使用留罐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每次留罐10~
15分钟。

3、面神经麻痹: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不足,脉络 空虚,风寒或风热邪气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
第一步:地仓、颊车、颧髎、太阳、阳白,按顺序依次
闪罐5~6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第二步:患侧完骨、肩井、大椎刺血拔罐,留罐5~10分 钟; 第三步:用闪火法吸拔肺俞、脾俞、肾俞,留罐10分钟。 急性期每日一次,后改为隔日一次,可配合针刺治疗。 顽固性面瘫根据久病多瘀的理论,采用刺血拔罐法,在 太阳、阳白、颊车采用血罐法,五日一次。

四、拔罐的治病原理
根据现代临床研究,拔罐可使局部组织处于
高供氧低消耗状态,促使局部血液循环,改 善缺氧状态,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和白细胞吞 噬能力。
五、注意事项
1、拔罐可使局部出现一些局部反应,阳证,热证、 实证,多呈鲜红色淤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多 呈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证、湿证多呈水泡 水珠;虚证多呈潮红、淡红色;局部无淤血反应, 或虽有潮红现象,起罐后立即消失,提示病邪较轻, 病情不重或病已接近痊愈。 2、拔罐的禁忌症:皮肤有溃疡,水肿,高热抽搐 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 亦不宜拔罐。 3、避风,室温适宜,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 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4、治疗时应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棉球 湿度适宜,防止烫伤皮肤。
5、中风后遗症:中风的病机虽然复杂,但不
外乎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虚、肝肾阴虚,标 实指风、火、痰、气、瘀五个方面。
取穴:大椎、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督脉
经穴、手足三阳经穴。方法:沿督脉由上向下走 罐5-6次,以皮肤潮红为度。背俞穴及三阳经穴 坐罐10-15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注意:肢体出现硬瘫,肌张力高时,上肢拔伸肌 部位腧穴,下肢拔屈肌部位腧穴。
二、罐的吸附方法
火吸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滴酒法
水吸法:将竹罐放在锅内,加入药水煮沸,
Hale Waihona Puke 将罐口朝下用镊子夹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 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 抽气吸法:现在常用的真空罐。 拔罐时掌握负压的大小,是拔罐的关键,应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情选择负 压的大小,一般通过火种在罐内的停留时间 来掌握负压的大小。
拔罐疗法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 临床运用
登封市中医院 王莉红
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医常用外治法之一,古称“ 吸筒疗法”,又 称“角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 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 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充血、淤血, 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具有通经活络、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祛风散寒 的作用。

4、痛证:“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多由外感风 寒湿热邪气,或外伤劳损,或姿势不当,导致气血 运行不畅,痹阻不通而痛,或年老体虚,经脉失养 而痛。
取穴:局部阿是穴,病变局部腧穴为主,实证采用刺血
拔罐法,虚证加灸。 颈椎病:取穴:颈部夹脊穴、肩井、肩外俞、大椎、天 宗 肩髃、手三里。采用留罐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疼痛甚者者,夹脊穴、阿是穴刺血拔罐,约出血3~5ml, 多收立竿见影之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 承山,留罐法,每日一次。疼痛甚者选椎间盘突出相应 节段夹脊穴及委中穴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后加拔罐,约 出血3-5ML,疼痛立减。
3、闪罐法: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复多次地 拔住起下,直至皮肤潮红。如面瘫时在面部闪罐治 疗。 4、血罐法:又称刺血拔罐法,在所拔部位或穴位 上点刺放血,再将罐吸拔于点刺部位,使之出血。 刺血后拔罐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 发热、疼痛等。如大椎穴点刺放血拔罐治疗发热。 5、针罐法: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 心的部位,约5-10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时,将 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如呃逆时在膈俞穴采用针 罐法治疗。
9、带状疱疹:急性期在疱疹头、尾部用三棱
针点刺出血,疱疹带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 后加拔火罐,以使热毒外泄,一般1-2次即可
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出血后拔
罐,3-5日治疗一次。
10、痤疮:多由肺经血热郁于肌表,或脾胃
湿热上蒸头面、脊背而成。
取穴:大椎、肺俞、膈俞、胃俞,每次选 2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