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拔罐疗法课件

拔罐疗法课件


刮痧时各部位的顺序
• 项背部 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医者侧立, 先从后项发际下第七颈椎起至腰骶部第五 腰椎为止,由上而下轻直刮。然后从第一 胸椎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脊柱两侧,由 上至下顺刮;背部肋间,由内向外斜刮。 此处为常用部位。
刮痧时各部位的顺序
• 肩颈部 颈部后外侧至肩峰,由内上往外 下斜刮;颈前部气管两侧,由上往下顺刮. •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骨);剑突下至 脐上;均由上往下顺刮。胸胁部肋间,由 内往外斜刮。 • 肘腘窝 由上往下顺刮 刮痧时,一般先刮肩颈部、项背部,再 刮胸腹部、肘腘窝。
拔罐疗法的特点
无创伤,无痛苦。对畏惧针刺和注射的病人尤为适宜 安全、稳妥,疗效确切。不经胃肠给药,不会损伤脾 胃,无副作用,无个体特异性。 不受任 何条件、设备限制,或坐、或卧、或立、或 屋内野外,随时随地可以施术。 便于普及、推广,好学易懂,入门容易,方便群众和 缺医少药地区。 仅在采用药罐时需少量药材,且利用率高,有利于保 护药材资源。
刮痧时各部位的顺序
• 头面部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施术者用刮板 在患者前额部从前发际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并点 揉印堂穴,百会穴和两头维穴。以印堂穴为中点, 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前额,止于两侧太阳穴,点 揉太阳穴。以皮肤红润为度。患者闭目。施术者 用刮板轻刮患者上下眼眶,并用刮板轻揉患者的 两侧睛明穴、四白穴和迎香穴。 施术者用刮板轻 刮患者上唇和下唇周围,点揉人中穴和承浆穴。 在患者两侧面颊涂抹少许介质,施术者用刮板自 下而上轻轻刮拭面部;并用刮板轻轻点揉患者两 侧耳门、听宫、听会穴,以面部皮肤红润为度。
全身高 度浮肿 者、皮 肤过敏 或有溃 疡破损 者不宜。
高热、抽 搐、痉挛 等证以及 孕妇均须 慎用。
拔罐有什么副作用?
五、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注意保暖,勿 使患者受风寒,以免影 响疗效。拔罐后一般局 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 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 现象,可自行消退 起罐时手法要轻 缓,以一手抵住 罐边皮肤,按压 一下,使气漏入 罐内,火罐即能 脱下,不可硬拉 或旋动火罐。
刮痧禁忌症:
• 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高血 压、中风等病禁用。 • 损伤后出血不止或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禁 用。 • 局部皮肤溃疡,损伤处禁用。
刮痧疗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
• 一定要先在施术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降低对皮 肤的损害,而且更可以增强渗透力,加大治疗功 效。。 • 在患者体表施术时,施术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 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进行刮痧治疗。 (1)“实则重之,虚则轻之”。体质较强、病属实 证、病情较重的患者用力稍重,时间稍长些;体 质虚弱,病属虚证、病情稍轻的患者用力则轻些, 时间短些。 (2)治疗操作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和注 意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3)对于某些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脏器严重 受损等特殊情况的病人不应使用刮痧疗法,或在 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刮痧具体方法:
• 先将预定刮痧部位用肥皂水或清水擦洗干 净,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 • 右手持瓷汤匙等刮痧工具,蘸取少许食油 或清水,在预定部位进行单向刮动,干后 再蘸再刮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条痕或斑 块为度.将刮痧局部的食油或水擦干。
刮痧适应症:
• 中暑、流感、感暑夹湿、急性肠胃炎轻症; 具有清热开窍、辟浊解痧之功。 • 发热咳嗽 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刮治, 如咳嗽较重;再刮治胸部第2、3、4肋间。 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
• (3)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选用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治 疗作用;不同的拔罐法也有其特殊的作用。 如留罐主吸拔阴寒痼冷,故治疗风湿痹痛,可在局部留罐, 以出现紫痕为宜,可隔二、三日连续拔罐,至不出现紫 痕为止;闪罐主祛风舒筋,故治疗面瘫,可在面部闪罐, 以宣通气血;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刮痧疗法相似的效 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 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 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加肌肉的工作能力 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 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 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
刮痧的源流
• 关于痧症,早在元明时代的医籍中就有记 载,如在《痧胀玉衡》中有言:“痧毒在 气分者刮之,在血分者刺之,在皮肤者粹 之,痧毒入腑者宜荡涤攻逐之”,另外, 对刮痧的具体操作也描述较为详细。如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 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 刨子脚蘸香油刮之”。
拔罐疗法的作用及原理
拔罐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刺激作用,可使身体局部 充血,使毛细血管扩张,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 整机体的功能,消除病理因素,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 (1)局部调节作用 • A、负压作用: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 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 体交换。同时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 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产生 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 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增强局部耐受性 和机体的抵抗力,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 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 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刮痧治病原理
• 中医认为:痧症是人体受秽浊邪气所伤,经 络不通,气血逆乱。通过刨刮人体一定部 位,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同时使体内 邪热疫气外泄,宣邪透表,则实热可泻, 痧毒可除。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刮痧能使 神经系统兴奋,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 新陈代谢旺盛,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从而 提高抗病能力。
应用闪火法 时,棉花棒 蘸酒精不要 太多,以防 酒精滴下烧 伤皮肤。
拔罐时火罐 一定要吸紧 肌肤,否则 效果就差。
中医刮痧疗法
什么是刮痧:
• 刮痧(Skin scraping)是中国传统的自然 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 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 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之目的。
• 二、祛除浊气法 •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涌泉穴位于足心,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为“先天 之本”,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后天之精,又主生长、 发育、生殖,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肾气充则生长发育正 常,精力旺盛,反之则生长发育迟缓,精力不足。肾为 主水之脏,肾的生理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人 体就会出现湿毒侵袭的现象,湿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 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其它各种疾病。涌泉 穴经常拔罐可以及时祛除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 使经络气血通畅,肾脏功能正常,肾气旺盛。配伍足三 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进而延缓衰老,体质康健。
• 五、调补精血法

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三条阴经的 交会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血同源”。脾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二者相互滋生,精血才能充 盈。肝主藏血,可以调节人体流动血量,全身血脉都归 心所主,气又为血之帅,故常拔三阴交可调补肝,脾, 肾三经的气血,配以肾俞、心俞、气海可使先天之精旺 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操作流程
3、观察: (1)拔罐过程要随时检查火罐吸附情况; (2)局部皮肤红紫的程度,以局部皮肤 紫红色为度,其疗效最佳; (3)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有无疼痛、 过紧,有应及时起罐; (4)留罐时间10分钟,询问患者的感觉。
操作流程
4、起罐: • 起罐时,一手夹持罐体,另一手拇指按压 罐口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顺利起 罐。
• 三、疏通经络法:
• ① 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 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在任、督两 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 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②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 经气均在此流通。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 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 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 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 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尤其对颈椎 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 六、预防胃肠道疾病

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是人体极重要的保健穴位,对于脾胃功能具有 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脾俞、胃俞为脾、胃二脏的背俞 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在这几个穴位拔罐可以有效的调 节脾胃功能,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四、禁忌症
有出血倾 向的疾病, 如血友病、 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和白血病 患者不宜。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拔罐养生常用方法主要有:增加活力法、 祛除浊气法、疏通经络法等。
• 一、增加活力法 •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穴,回阳九 针穴之一,具有振奋阳气,清心泻火,宽胸利气,增加 活力的功能,配合涌泉、三阴交、足三里,效果更加明 显,经常在此拔罐可使人解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 以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竞争激烈,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的生活。
• B、温热作用:拔罐法对局部组织有温热刺 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 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 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 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 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起到温经散寒、清 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 目的。
• (2)、整体调节作用 • 拔罐法的整体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 加上温热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疾病过程都 是其整体性的反应,局部病理改变总是整 体性疾病过程的一部分,属于现象与本质 的哲学范畴,二者是辨证统一的。祖国医 学根据二者的辨证关系,通过局部治疗, 由现象到本质使机体整体得到调整,从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也即通过局部调整 实现整体控制。
• 拔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如能与别的治法如温 和灸、帖敷、按压等结合起来,那么临床作用和 治疗效果必将大大加强,其应用范围也将大大扩 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