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念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火针古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
《灵枢·官针》中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刺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临床常用于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二、针具
火针针体较粗,质量坚韧,一般采用员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
也有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式火针、三头火针,以及钨合金制成的火针: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头火针用于体痣、疣的治疗;钨合金火针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
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0.5mm)、中火针(针尖直径
0.75mm)、粗火针(针尖直径1.2mm),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
三、操作方法
火针的操作包括:选穴与消毒、烧针、针刺深度和针后护理。
(一)选穴与消毒
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或“以痛为腧”局部取穴。
采取合适的体位,一般取卧位,须防止患者改变体位,影响取穴的准确性。
针刺前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脱碘。
施术者:施术前医生应用肥皂水洗擦双手,再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才可持针操作。
施术部位:在施术部位,应用75%酒精棉球从进针的中心点向外扩展绕圈擦拭;或先用2.5%碘酒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脱碘。
已消毒后的皮肤应避免再接触污物,以防重新污染。
(二)烧针
烧针——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
《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
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烧针方法:用乙醇灯较方便,左手持灯,右手持针,靠近施术部位,烧针后迅速针刺。
烧针次序:先烧针身,后烧针尖,若针身发红而针尖变冷者则不宜进针。
烧灼程度: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
若针刺较深,需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则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剧痛。
如属较浅的点刺法,可以烧至通红,速如疾出,轻浅点刺。
如属浅表皮肤的烙熨法,则将针烧至微红,在表皮部位轻而较慢地烙熨。
(三)针刺的深度
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以及穴位所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要求既能祛邪,又不伤皮肉。
《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一般深度为:
四肢及腰腹部稍深--刺2~5分深;
胸背部宜浅--刺1~2分深;
颜面部除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针,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针针刺。
(四)针后护理
火针刺后,立即用棉球或手指按压针孔,可以减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
针孔的处理,视针刺深浅而定:
针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处理;
针刺4~5分深,可用消毒纱布敷贴,胶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
四、适应范围
痹症,胃下垂、慢性泄泻、痢疾,阳萎;痈疽、痔疮、瘰疬、腱鞘囊肿、象皮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某些皮肤病如疣、痣、癣、疮疖等。
五、注意事项
⑴血管及主要神经分布部位不宜针刺。
⑵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退时应避免洗浴;局部发痒不能手抓,以防感染。
⑶注意针具检查,有剥蚀或缺损时不宜使用,以防意外。
⑷初次接受火针治疗者应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火针法操作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