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黄连药材名称黄连拼音HuánɡLián英文名Coptis Root, Golden Thread别名王连、支连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
二月、八月采。
2.陶弘景:黄连,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
临海诸县者不佳。
用之当布裹去毛,令如连珠。
俗方多疗下痢及渴。
3.《唐本草》:黄连,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
今澧州者更胜。
4.《四声本草》:黄连,今出宣州绝佳,东阳亦有,歙州、处州者次。
性味苦;寒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注意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
复方①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
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
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②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台,日三服。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③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
研细,白蜜丸。
空心淡盐汤下。
(《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④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
小儿减之。
(《局方》泻心汤) 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陈,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⑥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桥楼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伤寒论》小陷胸汤) ⑦治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忌猪肉、冷水。
(《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 ⑧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
温服,昼三夜二。
(《伤寒论》黄连汤) ⑨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水煎服。
(《症因脉治》连理汤) ⑩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11.治诸痢脾泄,脏毒下血:雅州黄连半斤,去毛,切,装肥猪大肠内,扎定,入砂锅中,以水酒煮烂,取连焙,研末,捣肠和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米汤下。
(《仁斋直指方》) 12.治下痢:宣黄连、青木香,同捣筛,白蜜丸,如梧子。
空腹饮下二、三十丸,日再。
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
婴孺用之亦效。
(《兵部手集方》香连丸) 13.治大冷洞痢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不可堪忍者: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
上四味,末之,以大醋八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加大豆许,干之。
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期年者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
(《千金方》驻车丸)14.治脏毒:鹰爪黄连末,用独头蒜一颗,煨香烂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陈米饮下。
(《本事方释义》蒜连丸) 15.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退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16.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顿服之。
(《金匮要略》泻心汤) 17.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
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侯黄连熟,布绞取汁。
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
(《近效方》) 18.治妇人热劳羸瘦:黄连三两(去须),人参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黄芪一两(锉),木雷半两,鳖甲一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谰),柴胡一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桃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药,捣细罗为散,用好嫩猪肚一枚,将前药末安猪肚内,以线子缝合,蒸令烂熟,砂盆内研令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食前,以粥饮下三十丸。
(《圣惠方》黄连猪肚丸) 19.治小儿胃热吐乳:黄连二钱,消半夏二钱。
共为细末,分100等分,日服三次,每次一分。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0、治眼赤痛,除热: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切)。
上二陈,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锦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僧深集方》黄连煎) 21.治痈疽肿毒,已溃未溃皆可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以鸡子清调搽之。
(《简易方论》) 22.治脓疱疮,急性湿疹:黄连、松香、海螵蛸各三钱。
共研细末,加黄蜡二钱,放入适量熟胡麻油内溶化,调成软膏。
涂于患处,每日三次。
涂药前用热毛巾湿敷患处,使疮痂脱落。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3.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肘后方》) 24.治小儿口疳:黄连、芦荟等分,为末。
每蜜汤服五分。
定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简便单方》) 25.治醇酒厚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黄连(炒)一钱五分,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各一钱,升麻二钱。
上水煎服,实热便秘加大黄。
(《妇人良方》清胃散)26.治妊娠子烦,口干不得卧:黄连末,每服一钱,粥饮下,或酒蒸黄连丸,亦妙。
(《妇人良方》) 27.治火烫伤:川连研末,调茶油搽之。
〔《中医杂志》(2):170,1922〕28.治药中巴豆,下痢不止:末干姜、黄连,服方寸匕。
(《补缺肘后方》)各家论述1.《本草图经》:今医家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停纲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洗,冷即再温洗,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
其说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者无不效。
2.《本草衍义》:黄连,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
亦有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
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
若虚而冷者,则不须服。
3.《注解伤寒论》:苦人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
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4. 刘完素: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营能燥湿,寒能胜热,佼气宣平面巳。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5. 李杲:诸病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6.《汤液本草》:黄连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泻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
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7. 朱震亨:黄连,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
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
下痢胃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8.《韩氏医通》: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五脏皆有火,平则治,病则乱,方书有君火、相火、邪火、龙火之论,其实一气而已。
故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分为数类。
凡治本病,略炒以从:邪实火,以朴硝汤;假火,酒;虚火,醋;痰火,姜汁;俱浸透炒。
气滞火,以茱萸;食积泄,黄土;血尿瘦痛,干漆;俱水拌同炒,去萸、土、漆。
下焦伏火,以盐水浸透拌焙;目疾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
生用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八五苓滑石,大治梦遗。
以上、姜、酒、蜜四者为君,使君子为臣,白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痛。
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治五痢。
以姜汁酒煮者为末,和霞天膏,治癫痫诸风眩晕疮疡,皆效,非彼但云泻心火,而与芩、柏诸苦药例称者比也。
9.《本草蒙筌》:黄连,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
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10.《医学入门》:黄连,酒浸炒,则上行头目口舌;姜汁炒,辛散冲热有功。
一切湿热形瘦气急,一切时行热毒暑毒、诸般恶毒秽毒,诸疮疡毒,俱以姜和其寒,而少变其性。
11.《纲目》: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朋阳根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12.《本草经疏》:黄连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伸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情肝胆也。
腹泄腹痛下痢,《别录》主泄泻,泄者,泻利也,大肠下血也,俗呼为脏毒。
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
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13.《本草汇言》:黄连,解伤寒疫热,定阳明、少阴赫曦之传邪,退心脾郁热,怯下痢赤白后重之恶疾。
又如惊悸、怔忡、烦乱、恍惚而神志不宁,痛痒、疮疡、癍毒而邪热有余,黄连为必用也,若目痛赤肿,睛散羞明,乃肝之邪热也;呕逆恶心,吞吐酸苦,乃脾之邪热也;胁病弦气,心下痞满,乃肝脾之邪热也;舌烂口臭,唇齿燥裂,乃心脾之邪热也;均属火热内甚,阳盛阴衰之证,非此不治。
设或七情之火,聚而不散,六郁之火,结而不舒,用二陈以清之可也,然无黄连之苦寒,则二陈不能独清;吐血衄血,妄奔于上,溲血淋血,妄泄于下,用四生以止之可也,然无黄连之少佐,则四生不能独止。
又有肠风下血,用之可以厚肠胃而止血。
小便热闭,用之可以清内热而行便。
又能退伏热而消蓄暑,其功专于泻火。
清湿热而治疳热,其味在于苦寒。
若胃虚不足,苦寒有不可投,姜汁制炒可也。
阴分之病,苦寒有不能人,醇酒制炒可也。
按法乘机而用,药至病自除矣。
14.《本草新编》: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