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5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按照党的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发挥青海比较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正确选择。

发展理念的创新:深刻理解生态立省战略的内涵和意义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明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实质在于“立”字,要求我们在指导思想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从青海独特的生态地位出发,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立足点,倡导和弘扬绿色、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的共赢。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要求。

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要求我们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树立青海的生态品牌。

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青海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形成和演变,对抵御全球气候变暖也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青海草地生态退化严重,迫切需要我们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给全国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我省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有利于构筑发展新平台。

经济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省情。

推进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适合省情实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

生态立省战略则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要求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对生态有效保护下的经济发展。

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因此,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青海加快发展、富民强省的一项新方略、新定位,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平台。

与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的地区相比,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具有特殊性。

青海地处“气候源”和“江河源”的独特地理位置,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点,生态效应具有明显的外溢性。

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对江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由于青海生态系统类型较多,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生态退化严重,自身修复功能弱,脆弱的生态与区域的贫困相互交织,自身投入和建设能力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中,生态越来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抢占了这个战略制高点,谁就赢得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机。

我们要充分认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坚定信心,努力做好生态立省这篇大文章。

明确指导思想:全面把握生态立省战略的推进方向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立生态之本,切实保护江河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借资源之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扬文化之魂,积极构建高原特色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立省提供源头活水,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后一个时期,立足于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条件,以保护高原生态安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合理保护和循环利用环境资源、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过程中,一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

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支撑生态建设,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赢。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

把人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主体和受益者,既要注重对贫困群众的扶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要注重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的生存条件,把更多的建设资金用到促进人的发展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要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

立足实际,统筹研究和解决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生态保护的任务与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总目标统一起来,在实施资源转换、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战略中,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要坚持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

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积极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倡导绿色消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谋求最大的经济发展。

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创新体制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监督和运行机制。

生态立省战略的基点: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立省战略涉及面广、任务重,是一项宏大的、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战略基点必须放在生态保护上。

按照“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力度,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我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启动和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构筑“五大生态圈”,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

三江源生态圈。

实施好退牧还草、鼠害治理、人工增雨、围栏封育、城镇建设等工程项目,创新草原管护机制,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逐步修复生态功能。

青海湖流域生态圈。

加大退化草原、沙化土地治理及退牧还草力度,合理确定载畜量,切实保护好流域林草植被。

严格限制入湖河流新建引水工程,控制农业灌溉用水,开展人工增雨,增加入湖河流径流量,控制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势头,努力实现水量消耗与供给的平衡,逐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草地生态系统和鱼鸟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

柴达木生态圈。

以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强沙生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湿地的保护工作,营造防风固沙林,扩大植被覆盖度。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处理好经济发展用水与生态保护用水的关系,确保柴达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祁连山生态圈。

重点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人工增雨、水土保持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强化环境监管,切实保护好黑河、大通河、石羊河等河流发源地的林草植被,改善祁连山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

湟水流域和黄河阶地生态圈。

扎实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乡村绿化造林等工程,提高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强化湟水流域污染治理,集成推广污水处理、工业与生活垃圾再利用、旱地绿化、园林建设等先进适用技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抓好“四大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以及青海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好工业布局和工业园区,加强新建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抓好清洁生产,确保全省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

城镇环境污染防治。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强化对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营造一个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人居环境。

农牧区环境面源污染防治。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牧区转移,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提倡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可降解塑料薄膜,同时,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搞好农村牧区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

江河污染防治。

以提高森林蓄水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江河源头及两侧水土为目标,加强省内各主要江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水环境监测,加快重点污染治理工程进度,全面改善河流水质。

以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依托,提高防御能力,进一步减少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

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对生态环境构成了比较大的威胁。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以防为主,抗防救相结合的方针,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和灾害救援应急机制,提高紧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重点加强农田水利、防洪设施等建设,有效预防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雪灾在广大牧区频繁发生,重点是继续加强牧民定居、牲畜暖棚、饲草料贮备建设,减轻雪灾损失。

注重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草原防火减灾能力。

在防灾减灾中,要加强气象、地震的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能力。

生态立省战略的核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注重内涵式发展,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小。

当前,要把着力点放到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上,以重点领域的突破促进生态经济的大发展。

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

对青海工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的重要形态。

青海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却有限,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效益型工业必然成为实现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为主线,以柴达木、西宁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平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循环发展体系。

在推进资源间循环融合上,坚持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矿业权市场,统筹规划资源开采工作,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和综合回收利用率,推进资源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系列开发转型,使各种资源在各行业、各产业有效组合,相互配套,形成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互补的资源循环圈,使资源在全省之间、工业园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有效循环起来,构建起大循环发展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