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论文论文题目:当前中国生态发展战略之环境保护班级:学号:姓名:课题来源:自主选题老师:完成时间:2013年5月20日当前中国生态发展战略之环境保护摘要: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令世人为之瞩目。
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却让中国人感到了无比苦楚,那就是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目前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本文从大气环境污染着手,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关治理措施,提醒人们对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给予高度的重视,希望借此提高每个中国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大气污染;生态战略;治理途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大气的包围之中,相对于其他比较间接的环境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无疑是对我们伤害最为直接和严重的。
在漫长的自然界及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和生物逐渐适应了这个大气环境,即大气不仅不危害人和生物,而且为人和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
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但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化石燃料(比如煤和石油)大量使用的结果,将许多有害物质如烟尘、SO、NOx、CO和碳氢化合物等2排放到大气中,使局部地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
某些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等亦可使局部大气的有害物质浓度上升。
当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的时间时,就会使大气质量恶化,并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工作、财物和设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就是大气污染。
引起大气污染的各种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来源广泛,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
自然污染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风沙风暴等,多具有偶然性和一时性,而人为污染则是经常存在的,因此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后者。
人为污染包括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等,不同的来源具有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及污染特点。
(一)生产性污染:在生产性污染中,工业企业对大气的污染最为严重。
工业企业对大气的污染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还具有污染范围广,污染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这是因为工业企业的废气多以烟囱形式排放,可输送较远距离,污染范围较大;而且工业生产多为长年持续生产,因而季节性波动不明显。
企业中以火力发电厂、石油化工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对大气污染最严重。
(二)生活性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
在城镇居民区,大量的民用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也消耗大量煤炭,成为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近年来城区内各种个体饮食摊点的增多,也使城市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由于民用炉灶数量多而散在,因而给治理带来事实上的困难。
民用炉灶大多烟囱高度低甚或无烟囱,排放高度与呼吸带接近,且大多燃烧效率低,可排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大。
生活性污染的另一个特点是季节性明显。
在北方冬季采暖期,煤炭消耗量的大增使空气中二氧化硫与烟尘浓度大幅度升高,而冬季气象条件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因而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增大。
(三)交通运输污染: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汽车量大增,汽车废气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汽车使用汽油和柴油,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烃类较多,还含有醛、铅化合物等。
汽车废气靠近地面易为人所吸入,危害很大。
汽车废气还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中有害物质是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2)附着在食物或溶解于水,随饮水、饮食而侵入人体;(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
尤其是脂溶性物质更易从完整的皮肤渗入人体。
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这是因为,第一,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吸入12立方米的空气,数量极大;第二,在55~70平方米的肺泡面积上进行气体交换,其浓缩作用很强;第三,整个呼吸道富有水分,对有害物质粘附、溶解、吸收能力大,感受性强。
因此,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受到影响,随后在生理上显示出可逆性的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的症状。
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几种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沉降污染等皆源于大气污染。
全世界范围内肺癌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数十年来,大量排放废气污染空气,工业发达国家肺癌死亡率急剧上升。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涌现大量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其中许多工艺设备简陋,没有相应的排污净化措施,加之管理落后,分布散乱,许多已经造成大气严重污染,应该引起环保部门高度重视。
更加严峻的是截至2012年,我国汽车数量已经接近2.5亿辆,中国汽车销售将达到1700万辆,中国汽车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美国历史的最高水平。
而这些数据还在不断的增加。
其中轿车的保有量超过1500万辆。
这些都为中国的大气环境造成重大的压力。
我国2010年的汽车尾气排放量超过1000万吨,其中二氧化硫的排放占二氧化硫排放的45%。
汽车尾气排放对酸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因素。
减少我国汽车尾气的排放,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气中致癌物质的含量和种类日益增多,比较确定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有数十种。
例如。
某些多环芳烃、脂肪烃类、金属类(如砷、铍、镍等)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癌症主要是肺癌。
虽然肺癌的病因至今还不完全清楚,但是由于肺癌的发病日益增多和具有地区性显著差异的特点,认为环境性因素在肺癌病因学中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结果可以得到证明。
三、大气污染的防治建议: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更严重的是大气成分、比重的改变已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造成了全球性的危害。
在这样的形势下,采取措施改善大气状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必然。
我们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正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大气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大气环境,势在必行。
为了保护和改善大气,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新、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我们必须对大气污染采取有效措施:(一)整治违法企业,合理布局工业要改善大气环境,就得先从治理工厂排污开始,特别是火力发电厂。
治理工厂的废气排放,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监督、对违法的工厂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个情节特别严重的要勒令停产。
只有政府公正不阿,严行职守,才能彻底对工厂进行治理。
才能对环境有所改善。
才能减少酸雨的形成,减少酸雨对大自然的危害。
除了依靠政府还必须依靠媒体的力量。
各大媒体应该对政府进行监督,敦促政府依法治理有违规行为的工厂。
同时媒体应当曝光有违规行为的工厂,使得他们安分守己,做好减污排放的工作。
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
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搞好规划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对一个城市的大气状况十分重要。
在布局工业时,应将工业生产均衡分布,不要集中在局部或少数大城市。
如此一来,单位面积上排放的污染物少,易于自然净化。
(二)改进燃烧方式,改进燃料结构我国是能源消耗的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
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一半在中国;亚洲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硫有2/3来自中国。
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过高,这是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差的根本原因,空气中大部分二氧化硫、几乎全部的烟尘和一半以上的悬浮颗粒物都来自煤炭的燃烧。
因此,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改善我国大气环境的关键。
优化我国能源消费,减少煤炭资源的使用,增加对其他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的使用。
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要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
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降低节能环保投入成本,真正反映能源资源使用和环境治理成本,使节能减排的要求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要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
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是保证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
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实行定期考核机制。
(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绿色植物可以使大气中的氧气不断得到更新,以此调节空气成分,净化大气。
大批植树造林,充分利用森林及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
扩大生物链中的碳量,使大量碳不能转化为CO2进人大气中;适应气候变化,培育出适宜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等等,种种措施都能减缓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
四、结束语各种研究和调查已经证明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现在中国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如何改变这个现状,这需要我们全国上至政府下至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力量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让经济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小,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我们同顶一片蓝天,我们同踏一片土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是我们的职责。
我希望,将来的我们能生活在一片可仰望星空的蓝天下,可以自由呼吸,只希望我们所在之地永远不会是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五、参考文献[1].张国泰:《环境保护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2].广文,孙燕:《气候与环保》,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7月[3].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4] 李相然.城市化环境效应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 王倩.济南市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估[D].济南:山东大学,2007.[6] 伦纳德∙奥托兰诺著.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