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延安 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 公开课教案

2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明确:第一层:抒写回延安的激动心情及与亲人相会的场景;第二层: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层:描绘与亲人欢聚一堂的盛况;第四层:喜看延安新风貌;第五层: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歌,深入体会情感探究: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2.善用修辞表达情感。

如第二节中,“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

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第三节中,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第四节中,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诸句,综合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表达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

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在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来表达炽热的感情。

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时,突出描写了烧热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

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

4.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是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同时也借此看出了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目标导学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1.请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本文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明确:(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未必全然押韵,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韵的情况。

(3)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通常为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2.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比兴”这一特点。

明确:(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备课笔记(3)“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小结:《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深刻体会文本感情材料一: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材料二: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材料三:“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一首《南泥湾》早已家喻户晓,人人都会哼唱上两句。

而作为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重要活动之一,正是因为有了南泥湾的大生产,才有了革命军民的情谊。

材料四:正在抗战时期,贺敬之到了延安,抗战的残酷教育了他,并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延安,贺敬之进入鲁艺,与丁毅执笔创作了《白毛女》,也创作了《南泥湾》等经典歌曲的歌词。

在延安,贺敬之还主动请求到前线去,但没有被批准。

朱德总司令听说后,亲自接见他们,鼓励他们说:“你们的思想是很好的,但是延安后方也需要人。

”1945年日本投降,实践毛主席《讲话》和讲演精神的鲁艺大批师生,走向了新的“大鲁艺”。

就在此时,贺敬之参加了以艾青为团长的华北文工团,东渡黄河,走向了广大的华北解放区……70年后,再次回顾往事,贺敬之说,最使他心潮难平和深思无已的不是平凡的个人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当时、后来和未来。

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诗歌内容,以“贺敬之与延安”为话题,尝试写一篇小文章。

三、板书设计内容 诗人情感回延安⎩⎪⎨⎪⎧⎭⎪⎬⎪⎫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忆延安 赞美延安当年火热生活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观延安 见延安新貌的无比喜悦祝延安 展望前程的自豪喜悦对延安无限怀念热情赞美可取之处 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加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的主题。

不足之处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常见的,因此应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对信天游的形式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对信天游的感受之中走入诗歌。

12 《诗经》二首第1课时 关 雎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cēn cī)..(hǎo qiú)参差荇.(xìng) 芼.(mào) 窈窕..(wù mèi)..(yǎo tiǎo) 寤寐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1)非常生动地运用“兴”的手法。

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诗经》“比兴”手法中“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蒹葭1.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