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 回延安(八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2 回延安(八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5.诗歌以什么形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这首诗中诗人抒发思想感情的线 索是什么?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抒发了 诗人对革命圣地—母亲延安的深切怀念 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 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 激动心情为线索。
6.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一步步升华的?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 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 怀”等诗句可以看出,诗人产生的感情是激动、喜悦 的; 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 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 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可以领会到 ,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 回延安
R·八年级语文下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
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 延安比作母亲。
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 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 喝延安的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 感情。 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 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把“回延安” 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 “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 就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 抱里,显得无比的亲切,更能表达出诗人与 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用“去”“到” 则没有这种效果。
2.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3.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自由 灵活 4.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 兴,下句道出本意。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读来高亢悠远,调子自由,单纯易唱。
二、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状元成才路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爱国的情感。(重点)
状元成才路
走近作者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 东台儿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十届荣誉委员。 1945年和丁毅执 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 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 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 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 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有 诗集《并没有冬天》《放歌集》。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思考: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 中的?并勾画出具体语句。 延安是以以为“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
的。 具体语句: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字词学习
ɡāo 羊羔 pù 柳林铺
◆生难字
méi 糜子 zhǎn 盏 yáo 窑 chuǎn 喘 pàn 畔 shǔ 黍类 lǒu 搂 kuànɡ 眶
dǔ 白羊肚毛巾
◆词语集注
糜子: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 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留脚印:课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 下了革命的足迹。 立即、立刻 登(dēng)时:
1.自由朗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三 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把握感情基调。 激动、 (1)回延安— 抒写久别重逢的兴奋、激动和喜悦 跳跃 (2)忆延安— 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深厚 (3)话延安— 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真挚、亲切 (4)看延安— 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热情、明快 (5)祝延安—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 激越昂扬 的锦绣前程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 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 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 了鱼水深情,这些人后来又离开了延安奔赴全 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他们离开延安 以后,并没有忘记延安,而是对延安魂牵梦萦, 若干年后,他们又回到了延安,当看到那熟悉 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时,他们是怎样的一 种心情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 写下的《回延安》。
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赤卫军: 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 装组织。
几回回: 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 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 “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 又一……”的意思。
一、“信天游”介绍 诵读课文,说说这首诗的特点。 1.章法上:每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背景链接
诗人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奔赴延安鲁迅 艺术学院学习,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 诗人在延安的六年中,受到了革命的教育的锻炼,经 历了生命史上最难的时期。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 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 五省青年造林大会,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 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就 写下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 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7.这首诗塑造出诗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 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描写回到延安的经历, 展开回忆和展望,塑造出回到延安的诗 人自身激动、欢喜、情思翻涌的形象, 创造出热烈深远的意境,抒发了歌颂延 安、歌颂延安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一).齐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他 回延安的激动心情的? (1)富有力度的动词的运用,“情动于中而形 于外”: “抓”给人一种急切以至于不顾细节的感觉,“贴” 表示仅仅地挨近,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 “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扑”字则进一步表达出作者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兴 奋、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