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资社科 Human Resources & Social Sciences荆棘丛中的绽放: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的动因、障碍与对策黄旭晖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摘要:本文从民间智库发展的动因入手,对影响民间智库发展的障碍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的对策,期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中国民间;智库;动因;障碍;对策当前,民间智库是时代焦点之一。
这是由民间出资组织并且体现社会公众呼声或者对政策提供服务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大多由企业、私人或民间团体创设,在组织上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是政府与民间的角色对接,理性地代表社会声音。
一、推动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的动因作为一种政策研究平台,智库通过运用专业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决策咨询服务将个体化形式存在的思想和智慧资源进行汇聚、整合,并嵌入在政治结构之中,已在现代各国决策实践中所需的决策服务机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当下,伴随中国体制的深入改革,除长期一家独大的政府智库之外,民间智库也应运而生。
(一)国际发展动因纵观各国的社会发展,不难发现民间智库的兴起和大发展均引起了其社会的较大变化。
上世纪 70 年代之后, 世界各国非营利性的民间智库进入迅猛发展时期, 在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推使各国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比如, 美国总统在制定决策之时会大量咨询体制之外的专家、学者。
诸如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传统基金会等政策分析组织。
(二)国内发展动因1.思想基础。
启蒙运动的盛行,奠定了理性精神的主导地位,科学也因此在社会中确立了地位及权威,人类至此进入了一个科学化的时代。
正因为处在这个时代,不仅科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得到了尊重,专家的作用和地位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这些都说明了民间智库这一自觉的理性行为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育成熟下诞生,其成长和繁荣需要现实社会中的理性精神、科学权威、社会意识乃至具体实践作为坚实后盾。
2.决策需求。
推动民间智库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必定离不开现今环境下的决策需求。
尤其是决策议题和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多元,政策制定越来越依赖于智库所提供的专业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咨询服务。
基于中国政治结构的特点,相较于政府智库,民间智库把握身份特别、机制独特、敢于创新及善于整合等优势不断完善自身,日渐成为决策咨询服务市场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3.制度空间。
处在“体制内”,政府智库则能“盛强、壮大”,而处在“体制外”,民间智库就只能“瘦弱、渺小”,鲜明地对比表明了现代公共决策机制亟待建立,计划体制下仍在发挥作用的行政决策模式亟需改变,依旧充当着决策研究领域的主要机制的行政权力亟需替换。
鉴此,中国在现代决策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完善公共决策机制,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形成民间智库与政府智库同台竞争的格局,以建构现代决策自身发展所需的开放型的智库网络。
4.政治文化。
要想立足于社会,就要靠自身的能力,这就表明在社会这一层面上应建设一种以能力为主导的能力型社会。
从变革和建设新的政治文化入着手,营造规范有序的思想氛围,培育公民有序参与决策的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引导政治体系乃至整个社会摒除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关系”文化,推崇并逐步建立“能力”文化。
也就是说,彻底破除以“官本位”、“关系”论英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民间智库的发展建筑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5.资源结构。
现如今,归咎影响民间智库发展的关键问题,无非民间智库与政府智库两者间是否存在对称的资源依赖关系。
这其中具体涵括了民间智库是否具有同政府智库对称、互补的专家资源及能力资源。
在这个意义上,在内在的资源结构关系层面,为进一步提高民间智库的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能力、为民间智库和政府智库的合作与竞相发展提供条件,中国改革创新决策机制,在制度上为民间智库的发展壮大创造结构性空间。
二、影响当代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的障碍时代的变革促使新兴产物的兴起繁荣,民间智库的生成发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民间智库仍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的体制及不健全的保障下,民间智库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一)法人地位模糊,难以注册民办非企业法人型智库与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我国的法人组织管理不够完善,从《民法通则》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法人形式的相关规定,从而导致民间智库没有正式明确的归属。
一些民间智库被迫到工商部门按照企业来注册,这迫使其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工商行政、税务等部门的监管,如果不登记、不注册,则会不时面临着政府相关部门的清理整顿。
(二)资金来源相对稳定性及多元性匮乏拥有长期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推动国外民间智库成熟发展的有力支撑。
但放之国内的民间智库,无论是捐款资助,还是合同协议,一律入账为空。
于此,一些民间智库不得不选择接受海外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橄榄枝”。
如此一来,更加大了政府对民间智库的猜忌。
缺少稳定性及多元性的资金来源,必然影响民间智库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其研究的长久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三)信息渠道落后,数据失真严重当下,我国的信息系统水平低、处理技术落后、信息互通难度大,这无疑是智库生存下来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更为关键的,由于目前的信息公开不透明,为维护小集团利益,许多政府部门或多对民间智库持不信任态度,故而将信息保密扩大化,亦或经常故意掩盖甚至编造虚假信息。
(四)专职的高端管理人才极其匮乏高水平的智库需拥有专业人才,才能产出和提供高质量的决>才智/338>才智/339策咨询服务。
依赖高水平的人才和研究团队这一核心能力,民间智库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但就中国知名的天则经济研究所而言,其专职研究人员还不足20人,残酷的实现直白地揭示了中国人才的匮乏现状。
(五)个人影响过剩,团队知名度不足我国著名法学家、宪法学者曹思源于前些日子不幸因病逝世,但作为民间社会科学研究及咨询机构的创始者、领军者,其政策法律咨询及中介服务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之同样贡献者,不乏李凡、茅于轼、仲大军等学者。
但对于他们所处的民间智库组织我们却是知之甚少。
由此可见,现今的中国民间智库依旧更多地是依赖个人,而不是靠提高团队知名度来影响整体,因此,要改变这一普遍现象,中国仍任重道远。
三、解决中国民间智库发展障碍的对策面对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国民间智库必须对迎难而上,有力地整合各类资源,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综合环境首先,要改变对民间智库的思想偏见。
作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民间智库拥有对政府进行批评或者持不同的意见的资格,政府不能随意对其进行约束、阻碍,甚至进行封杀。
其次,要有一个开放的政治环境。
允许独立、真实、自由的思想主张能够及时透明地进行传播,创造宽松的创新的思想市场氛围。
再次,要出台制度化的决策机制。
政府要将参谋体系与决策体系相互独立,做到“谋”与“断”的分离。
要建立一个公正、公开、透明、具有参与性的政策制定制度,在制度上将体制外的专家咨询纳入决策程序。
最后,明确民间智库的合法地位。
尽快完善我国的法人组织管理,并针对民间智库自身的注册、纳税及接受捐助等方面均给予相应的法律制度呈现。
同时,摒弃政府智库与民间智库的区别对待,打破政府智库对政策研究的一家独大,努力为智库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健全筹资机制第一,争取政府资金投入。
这不意味着政府要直接把钱分配给民间智库,而是通过扩大公共政策咨询范围,用合同购买方式向民间智库购买研究成果。
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问题研究,为政府事先准备好政策建议才是智库发展的最优选择。
第二,扩大自身融资能力。
运用企业、个人和各种基金会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的捐助,积极的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开展合同研究,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充分利用国家出台优惠政策的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并发展自己。
第三,实行市场运作。
虽然处在政府支持有限、社会捐赠匮乏的背景下,民间智库依旧可以采取在从事咨询的基础上进行学术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方式获得一席之地。
这种方式无疑是民间智库的福音,既为确保机构的正常运行,又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了。
运营与研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建立健全信息系统首先,实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政府合同、对话协商、研讨会等形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来往,建立互信互动机制,逐步形成与政府的长期良好关系。
另外,政府要打破信息垄断,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要健全开放型信息网络,使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最大化。
其次,建立与媒体合作关系。
民间智库不仅要沟通政府,还要放眼公众。
民间智库的成果影响基本上是依赖媒体和互联网的传播来实现的。
因此,与媒体保持的良好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要鼓励自己的研究人员多撰稿、多发表、多出镜、多表态,活跃在公共场合,展现自身风采,发出自己的声音。
再次,创建品牌特色。
要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已不适合现今社会,主动出击才是制胜之道。
民间智库充分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方式,不断拓宽渠道去影响舆论和政策,从而壮大自身品牌,使研究成果达到最大影响力。
(四)增强专业水平1.建设吸纳专业人才的环境。
民间智库要借鉴国外智库的成功经验,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要建设能吸引并留住人才的组织环境。
由中国留学海外各国的归国同学自愿组成的欧美同学会广泛联系海内外留学人员,努力发掘优秀专业人才,以此提高专业化水平,团结并引导广大留学人员服务于我国的各项建设。
2.促进智库之间的交流往来。
互通有无的交流既可以互相弥补内部专业研究人员的缺乏,也可以互相交流对政策的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政策研究能力的提高。
2013年成立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国家猎头研究中心,多次主持参与关于人才培养的项目研究,并参加国家、省市等举办的关于人才交流及引进的培训和座谈活动。
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专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提高团队竞争力,加强团队建设团队所产生的竞争力可不是仅仅几个一流学者的“个体发光”就可以实现的,而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所产生战斗力,个体更是无法企及。
“浓缩就是精华”,短小精悍的智库的强大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其如科研骨干般存在的行政和后勤人员,将标准化、流程化落到实处的工作方案。
在研究中,要尽量避免“散兵游勇”,“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发挥团体优势,注重成员的团队意思培养,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尽量避免“单打独斗”,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努力达到个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作为智慧之库、思想之库,中国民间智库在用全球眼光来看待自身的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全球发展形式的变化,这样既能具体了解到当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又可以广泛借鉴他国的先进研究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我国民间智库的研究和分析水平。
中国民间智库在荆棘丛中的绽放必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1]金家厚.民间智库发展:现状、逻辑与机制[J].行政论坛,2014.[2]王志存.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9.[3]曾金胜.中国民间智库的别样生存[J].人民论坛,2007.[4]李艳萍.民间智库的自我发展道路探析[N].青海师范大学报,2011.作者简介:黄旭晖,女,1993年出生,广东惠州人,本科,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