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及中国智库的发展情况研究

世界及中国智库的发展情况研究

1一、美国的智库美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智库,近十年来在全球化发展方向上迅速迈进,其中有不少经验对中国的智库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根据今年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09年全球智库报告》统计,全球共有6305家智库,分布于169个国家,其中北美洲有1912家(占比30%),欧洲有1750家(占比28%),亚洲有1183家(占比19%)。

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项目主任詹姆斯·麦根博士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全球范围内的智库数量比十年前有了大幅增加,各类智库在促进国际间交流、搜集信息、制定和分析政策方面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北约等,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智库在政治决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美国智库的发展与欧洲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相比,美国的智库起步比较晚,但在二战以后,美国智库的发展跃居世界首位。

目前美国拥有1815家智库,数倍于英国的智库数量285家。

首都华盛顿特区是世界上智库最密集的城市,总共有393家智库。

此外,马萨诸塞州、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的智库数量都超过100家。

尽管智库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各个不同政体的国家,却均面临一个共同挑战,即如何保存智库的独立性和真实性,以便给决策者提供客观、科学和专业性意见。

他认为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其突出,由于发展中国家智库资金有限,法律不健全,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智库对国家政策制定的影响还十分有限。

布鲁金斯学会布鲁金斯学会是多年来全球排名第一的智库,也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智库。

1916年,罗伯特·布鲁金斯同其他改革家们一道,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私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研究学院,旨在推动高效治理,并用科学方法研究政策的制定。

该学院分别于1922年和1924年成立经济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并在1927年将三家机构合并为一:布鲁金斯学会。

布鲁金斯的最初资金来源于卡内基公司、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这些支持者们到现在仍然保持着与布鲁金斯的合作关系。

美国智库在发展早期就意识到在政策制定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资金来源上也就有相应的考虑。

“布鲁金斯学会每年的预算收入有65%左右是来自民间的捐款,而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只占3%~4%,这有助于学会长期保持无党派的独立立场。

”李成说,“布鲁金斯非常注重收支平衡,使资金状况能够适应当前及长期研究项目的经费需求,并通过高效的基金管理运作,以确保各个研究项目的正常进行。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年报,学会在2009年度的总资产为3.48亿美元。

受金融危机影响,资产比2008年度缩水了近15%,但这样的家底在美国众多非营利机构中还算得上是非常殷实的。

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经费支出结构也颇为耐人寻味。

2009年度占最大比重的支出是外交政策(30%),随后是经济研究(25%),全球经济(13%),城市政策(12%)和治理研究(6%)。

从中不难看出布鲁金斯学会放眼全球的定位。

兰德公司兰德公司是美国另一家全球闻名的智库,虽然其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机构,但是长期以来坚持自己只是一个非营利的民办研究机构,独立地开展工作,与美国政府保持客户合同关系。

根据兰德公司发布的2009年度财报,公司该年度总收入为2.36亿美元,其中20%来自于美国空军、12%来自于美国陆军、19%来自于美国国防部和国家安全机构、17%来自于美国卫生部及相关机构、3%来自于其他联邦政府机构、7%来自于州和地方政府机构。

兰德公司努力通过拥有不同性质的客户的形式来保持其独立性。

虽然兰德的客户大部分是美国联邦政府,但是即使就一个客户而言,比如五角大楼,其内部也有陆、海、空、情报、国防部长办公室等机构,有许多不同的部门。

兰德通过与不同部门打交道,来实现一定的独立性。

同时,兰德还有许多非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及海外的客户等,而慈善捐赠的支持也使得我们有能力开展更多具有公益性的研究项目。

依托于政府又独立于政府综合考察上述几家美国顶尖智库,可以总结出他们在运作方式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既依托于政府但又独立于政府,而且智库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机制也很健全。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博士长期致力于智库问题的研究以及智库建设的实践,目前他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做访问研究,是布鲁斯金学会的访问研究员。

他指出,尽管兰德公司等智库的大部分研究项目与经费来自政府,但如果研究成果糟糕,政府完全可以不买单。

王辉耀指出,中国国内舆论对美国智库的宣传有一些误导,使人产生了以下误解:兰德公司的大部分项目研究经费来源于美国政府;布鲁金斯为奥巴马政府输送了大批高层官员。

于是一些人得出了以下结论:美国智库标榜的独立性很虚伪。

针对这一看法,王辉耀分析说:智库的核心是政策研究,怎么可能不跟制定政策的政府密切来往?尽管政府也会拿出少量的项目资金支持智库,但这并不影响智库的独立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智库的独立性与研究的独立性。

兰德、布鲁金斯等智库不受美国某一行政机关直接管理,他们的研究员不是政府公务员。

之所以受到政府的重视,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权威与公信力。

王辉耀认为,为确保智库研究的独立性,也可通过合理的管理来保证,即将经营与研究分开。

当然,如果没有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智库研究采纳机制的完善,这种独立性可能是表面的。

据兰德亚太政策中心董事麦克诺尔介绍,兰德公司现有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监事会,以确保机构运转的独立性。

监事会成员对兰德公司具有管理支配权力,虽然他们并不拥有兰德公司的任何财产。

麦克诺尔强调,经过数个阶段的演变与发展,兰德公司已经不再只是专注于军事与国家安全领域,而成为研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思想库。

兰德对其每个研究分部进行定期的审查,包括邀请外部专家参与的独立审查,审查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严格审查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

2二、德国智库德国智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化运作模式比较普遍,一般都以公司制的形式出现和管理,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取得良好成效。

二是经费来源甚至自身发展更多地依赖企业、企业家和社会,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权威性为发展之本,注重在国内国际平台上发表成果,并以此作为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前提条件。

三是对研究机构及评价管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评价管理主要体现在莱布尼茨委员会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方面。

组织架构多学科交叉的矩阵研究机制。

德国智库是采用矩阵研究机制的典型。

在用人方面,大多数德国智库采用学科类别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机制,纵向是直线主管组织,将所有研究人员按照他们所学学科类别分组;横向是针对不同性质的课题,根据研究需要,从不同研究部门抽选合适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共同对某一具体问题或领域进行合作研究,使用多种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在运作研究课题时,从按学科划分的各小组中抽调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研究队伍,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从而形成一种矩阵结构。

矩阵研究机制的好处是兼收了直线主管组织和横向协作组织的长处,既有利于对整个智库的有效管理,同时又符合智库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的特点,因而它成为现代智库运作的理想结构形式。

考核激励机制客观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

德国智库制定有严格的研究人员考核聘任制度,一般来说,对高级研究人员实行的是长期聘任制,对作为助手的中初级研究人员实行短期聘用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科研人员的晋升、续聘或解聘。

高级管理人员对上级主管负责,同时也要为下级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

若下级几年内得不到发展,则上级主管负有责任。

德国智库针对研究质量的考核,制定有严格的考核标准,这些考核标准和程序是保证成果质量的基础。

考核包括内部考核和外部考核两个部分,每4年或5年进行一次。

内部考核是各研究部门的管理团队对自己部门的研究质量进行内部评级和总结。

在内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外部考核。

人才培养交流机制智库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

思想是在交流中产生的,而人员交流又是这种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智库不但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和选拔,而且也十分重视研究人员的培养交流。

德国智库人才培养交流的渠道有这样几个:第一,成立自己的学院或研究院,专门培养政策分析和研究方面的人才。

他们采用的教学法是“在职法”,即边干边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进入智库后不需要再经过熟悉阶段便可胜任研究工作。

第二,为年轻人提供“实习项目”。

所谓的“实习项目”是创造机会,安排新进入的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企业、大学或其他智库结交前辈、进行实践、历练才干,让研究人员与政策负责人和政策规划小组接触,以了解决策的具体过程。

通过这种人才交流机制,可以做到人尽其才,还能够使智库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增强动力,使智库保持旺盛的思想活力。

因此,人员培养交流机制既可以为智库带来大量的思想“火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经费预算机制——智库的经费预算机制。

智库仅仅依靠研究成果的发行支付不了研究项目所产生的费用,经费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经费的筹集是智库的核心工作之一。

德国智库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和团体,因此其经费必须依靠基金会、个人、公司等的捐赠和资助。

捐助单位一般为公共和私人部门,包括政府、欧盟委员会、个人、信贷支持、研究合同及其他。

各个智库都在努力从多种渠道争取经费,如何扩大自己筹资的渠道,是智库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

基金会、公司和政府的经费支持是智库能够生存的关键。

目前,基金会是德国智库获取资金支持的主要来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公司的赞助。

基金会已成为智库赖以生存的主要力量,智库成立专业核心研究团组去吸引基金会的支持。

政府也是德国智库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

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提供资金是以合同为基础。

在合同所规定的范围内,双方通过会谈、电子邮件以及其他形式的通信方式进行交流讨论,对具体内容进行修改,最后形成项目说明书,内容包括问题、方法、背景、数据、进度、预算、时间表等。

德国大多数智库标榜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其研究项目和活动方式、隶属关系表明,由于经费来源依赖政府等机构的支持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会影响智库研究的独立性。

智库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其本身也容易成为社会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

德国大力发展公营智库集群不仅有助于跨学科的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智库被利益集团操纵。

私人部门对智库的资助在德国比较普遍,这些私人部门一般是跨国企业,赞助人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往往能够左右智库研究活动的伦理倾向。

智库一般还通过出版物销售、召开会议、提供课程培训以及咨询服务等其他渠道来获取资金,有时还通过信贷活动来开展一些核心项目的研究。

德国所有研究所的资金来源分五类:第一类基本公共融资。

最常见的就是国家的基本投入,主要是针对德国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国家研究所,由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出一个固定的预算,而且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核查研究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