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图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雪景图片。
漫天的飞雪、如画的雪景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都为雪的美丽而惊叹!今天让我们走进“雪”这个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瑞雪图》,齐读课题。
2、孩子们,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瑞雪图》这篇课文会写什么内容呢?“瑞雪”什么意思?
(1、不知道:我们来看看课文。
2、是不是这样?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
三、合作学习:
1、课前通过预习,你知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有关下雪的哪几个情景?【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哪几段写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2、如果说《瑞雪图》是一组由三幅图组成的图画,那么我们来给这三幅图分别起个名字吧!请看:
学习指导:(4分钟)
1、默读课文,请你给这三幅图分别起个合适的名字,并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然后把你们组起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注意:别人写过的不能再写。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写在黑板上。
(老师刚才了解了一下,有些小组也经过认真考虑,他们起的名字可能和别人的一样。
)
四、交流释疑。
(一)、第三幅图
1、再看题目,你觉得最能突出“瑞”的是哪幅图?(第三幅图下雪后)
2、学生汇报第三幅图:(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1)我们第组起的名字是,我们的理由是
(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然后起的名字。
(3)我们第组名字和他们一样,我们的理由是
(4)我想读这句话:
(5)……
3、写作方法:
(1)孩子们,再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银条儿和雪球儿的,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这句是静态描写,这句是动态描写,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叫动静结合。
习作中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能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3)男、女读。
4、小结:孩子们,我们仿佛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置身于美景之中,你什么心情?作者什么心情?【板书:喜悦】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接读这段话。
5、老师点拨第5段:(人快乐)
在这白雪皑皑的世界中,你最想干什么?(课件)
男孩子,赶快行动起来吧!男生读
女孩子,我们一起来共度快乐时光!齐读。
6、小结:孩子们,课文4、5段写了下雪后美丽的景色和快乐的孩子们,你们能抓住关键词句给这幅图起了美丽的名字,真了不起!
7.欣赏画面
8.有感情的朗读.
(二)、我们接着欣赏第一幅图:
1、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第组起的名字是,我们的理由是(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然后起的名字。
2、小结:下雪前的这幅图就是天气骤冷、彤云密布……
(三)、第二幅图:
1、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第组起的名字是,我们的理由是(2)我补充:我读了这个句子:然后起的名字。
2、小结:纷纷扬扬、簌簌落落的鹅毛大雪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四)、补充资料:
1、孩子们,每一幅图画都是那么赏心悦目,作者更是无比喜悦,无比激动!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资料)生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气候干旱,蝗虫肆虐,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们颗粒无收,饿死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那时候,人们是多么盼望一场雨,一场雪,多么希望能有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啊!
过渡:就在那年冬天,人们期盼已久的雪终于来了。
人们怎样?
当时作者就在胶东半岛的农村,他为即将丰收的人们而激动,他为即将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而喜悦!因此,作者在最后一段发出由衷地赞叹:(齐读)啊……
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他们欣喜地赞叹道:啊……
这一场雪,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憧憬,他们激动地赞叹道:啊……(五)、再看课题,“瑞雪”怎么理解?(吉祥的雪,给人带来希望的雪,预示着丰收的雪。
)
作者峻青满怀美好的期望,喜悦地赞美这场雪,在作者心中,这场雪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这场雪给我们带来了美景和欢乐。
这一场雪,给农民带来的丰收的赞叹。
大家不由自主地说: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出示资料:
这里的“瑞雪兆丰年”。
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家的生长的需要。
老农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的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
我们也仿佛看到他们金灿灿的收获,我们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之情。
不由感叹到:啊
此时,我仿佛从苍茫无际银光闪闪的瑞雪上面,看到了浩瀚无边金光灿烂的收成我的心里充满了兴奋的喜悦,不由赞叹道: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六、谈收获
相信这幅美丽的瑞雪图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地,相信通过学习,你已经有了很多的收获。
您的收获是什么?
七.拓展阅读
知识在于积累,自古以来,雪已经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最爱,请看:(点课件)课外拓展关于雪的诗句。
六.课后作业: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幸福在哪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走进“劳动”单元,一起去感受劳动带给我们的幸福。
板书:幸福,问:你觉得幸福吗?说说你在什么时候感受到幸福。
对于幸福,我们大家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幸福到底在哪里呢?就让我们走进童话故事《幸福在哪里》,一同寻找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
1、老师先检测大家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
牲畜浑浊砌成清澈腐烂
面面相觑各奔前程林荫小路
(1)同桌互测,相互纠正。
(2)集体读。
2、幸福在哪里呢?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答案。
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学生齐读中心句)这就是幸福的真谛,三个孩子是如何领悟这一真谛的呢?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幸福”的真正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幸福。
三、自主读识
出示中心议题:1、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措施:1、默读课文,用“——”画出十年后三个青年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小组合作,分角色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汇报:
1、三个牧童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此时此刻,他们该有多么骄傲、自豪,下面让我们再来自豪的读读他们说的话。
师小结:三个孩子通过劳动,通过实践找到了各自的幸福,领悟了(出示:齐读)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通过学习,你一定对过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
谁来说一说自己曾经有过的幸福感受?
老师小结:我都听到了,你们的话已经证实: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好,就让我们大声地对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对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对那些想寻找幸福却又迷失方向的人们说: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四、合作读议
出示2: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十年前后的变化,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措施:1、填一填
十年前
十年后
泉井
三个孩子对幸福的认识
汇报:
1、出示相关句子
2、读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五、拓展延伸:
1、“是啊,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
”古往今来,有很多劳动创造了幸福的名句。
出示: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身本身也是幸福的。
——马克思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是啊,幸福的泪都是劳动的汗水酿成的。
郭文彪就是这样一位幸福的人,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2、欣赏劳动片段。
开始做饭了,我先把锅洗干净,量好七碗饭的米放进锅里,用自来水洗了两遍米,接着放煮饭的水了。
放煮饭的水呀,可大有学问呢,如果放多了就会把饭煮稀了,如果放少了就会把饭煮干,这样的饭就会不好吃。
我想起平时妈妈煮饭时放水,她总是用食指来量水,水刚好高出米面一节食指。
而我的食指比妈妈的小得多,妈妈的食指是我的食指的一节半呢,我得放进一节半食指高的水才行。
劳动真辛苦,但辛苦中也有甜。
总是令人一边感到疲惫,却又一边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高兴。
有劳动才会有收获,这是我最大的感悟。
劳动在你疲惫不堪的时候总能给你惊喜、给予你收获的快乐。
劳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大家携手共进、一起劳动,多好啊!以后我一定要常劳动,让自己有所收获。
3、(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幸福,再次领悟幸福的真谛。
)欣赏歌曲《幸福在哪里》。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师:看来,幸福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只要我们付出了有益的劳动,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今天,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幸福在哪里。
我想同学们以后一定能够在自己有益的劳动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句。
2、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板书设计:
幸福在哪里
医生工人农民
三个牧童救死扶伤劳动有益种粮食养活
寻找幸福于他人许多人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