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时间20世纪50年代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

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6.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7.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

8.年龄过程:是指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组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

9.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10.适用技术:指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能够取得的最大效果的技术,11.技术扩散:是技术在空间上的流动和转移,它是由新技术的供方,受方,传递渠道组成的。

12.中间技术: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他形象地称之为镰刀和拖拉机之间的技术13.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应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14.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的总和价值。

15.绿色GDP:=产痛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16.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际实力。

17.区域竞争力: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8.区域优势(区域发展优势):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9.区域优势的类型:有型区域优势与无型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20.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21.支柱产业: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

2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23.增长极: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外贸,经济中心。

24.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聚集区,也就是经济发达地区。

25.边缘区域:是指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26.高新技术产业:是指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和新兴,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是相对一般技术和传统产业而言的27.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网络等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

28.闲暇产业:是指当人们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生活质量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加而出现的新兴服务产业,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健身体育业等。

29.城镇一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简答题:1.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商业文化精神,人群思维方式,信息资源,科学技术,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人才)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区域与外部的合作交流)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科学技术的发明,科学技术的新应用,新整合以及知识的重新整合)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相互协调。

代际公平区际公平)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数量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3.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4.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2.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有影响3.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5.区域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历史改革的分析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6.技术选择的原则:1.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

有利于当地的技术水平提高2.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必须适应当地的人力资源基础,满足劳动力就业4.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考虑市场空量5.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7.技术引进或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研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8.技术选择的标准1.商产出标准论——经济绝对增长2.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量力而行3.商积累标准论--资本生产和基础设施4.时间系列标准论--不同阶段的经济目标有不同的标准9.库兹涅茨理论1.农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草动力比重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占整个比重大体上升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劳动力比重基本上升,国民收入比重不一定同步上升,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10.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件,起飞,成熟,高额消费,追求生活质量11.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六个时期1.传统社会阶段2.工业化初,中,后期3.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阶段。

12.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设定霍夫曼洗漱(消费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提出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霍夫曼比例不断下周将的趋势13.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一,自给自足阶段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四:工业化阶段五:服务业输出阶段。

1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经济学之父,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国富论》国际地域分工理论内容: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级,然后彼此进行产品蒋欢,对相关国家都有利评价(1)是对国际地域分工的第一个理论解释,称为国际理论的基础,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2)缺陷:该理论只使用于生产力水平较均衡的区域和国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国家之间并不适用15.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果说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先后为英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强大思想武器。

内容: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贸易仍然能使双方得到好处,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把资本和劳动投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实现互补,从而在小号等量资源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