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学案》学案苏
教版
学习目标
1.理解边塞诗通常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3.了解边塞诗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寓情于景。
一、典型试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12年湖南卷)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04年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9全国卷)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孤城咬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二、知识回顾
1.复习以前学习的边塞诗,说说其中的名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宋)范仲淹《渔家傲》
三、边塞诗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
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
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四、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
从边塞征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例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篇中反映的几乎遍及边塞征战诗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都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把握住这个主旋律,对于提高我们对这类诗的鉴赏水平还是很重要的。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这类诗作或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或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
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塞下曲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这类诗作主要抒发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或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或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
如岑参的《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这类诗作或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或揭露军中苦乐不均,表达对士兵们的深切同情。
逢病军人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军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当然,在展示边塞山川景物的过程中,也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 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这类诗作多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愤》(陆游)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六、边塞诗重要的表现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边塞诗中其他的表现手法
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用典: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七、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