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友铜事件住友事件(1995年—1996年)住友公司是日本集金融、贸易、冶金、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和纺织为一体的一家超大型集团。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一度排名第22位。
公司通过控股或参股等形式拥有全球包括智利、菲律宾等国众多铜矿山和冶炼厂部分或全部股份。
住友公司很早就参与LME的金属交易,1987年初,当伦敦金属交易所期货铜价在1300美元徘徊时,住友公司的操盘手滨中泰男在期货市场逐步建立了大量的铜远期合约。
到1988年中,伦敦铜价暴涨至2500美元。
滨中泰男从期货市场套取了巨额利润。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1996年住友铜事件之前近十年的时间里,滨中泰男在伦敦铜期货市场“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屡屡得手。
由于其经常控制着伦敦铜市场5%以上的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因此获得“百分之五先生”称号。
应该说,住友本身就是在LME非常活跃的大鳄。
90年代前期,中国和南美的一些企业纷纷败在“西方列强”默契的攻击中。
一批弱者被消灭后,这些强者一时难以找到对手。
于是,烽烟在列强之间燃起。
由于住友商社是当时伦敦和纽约市场的大多头,终于被欧洲和美国大型基金锁定。
据当时业界人士估计,1994—1996年期间,滨中泰男控制的铜期货头寸在100—200万吨之间。
与此同时,伦敦三月期货铜价从1993年年底的1650美元/吨左右一直飚升至1995年年初的3075美元/吨高位。
1994年至1996年年初,滨中泰男通过人为地控制现货,长期大量控制LME的铜仓单。
他控制的LME铜仓单最高时占交易所的90%之多,使得伦敦铜期货市场长期处于现货升水的状态,远期大大低于近期,以此遏制市场的远期抛盘,人为抬高价格。
但是,对手也非常强悍,据说其中有量子基金、罗宾逊老虎基金,加拿大金属贸易商Herbert Black,美国基金Dean Witter以及欧洲一些大型金属贸易商。
他们针对住友的多头大量抛空,从3000美元/吨以上一路抛压,伦敦铜价从3075美元/吨高点跌至1995年5月份2720美元/吨左右。
但顽强的滨中泰男并没有轻易就范,当年7、8月份又把铜价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1995年年末,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住友商社在美国国债和铜期货市场的异常交易情况开始调查,在美国的通报与压力下,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了调查。
在调查压力下,伦敦铜价下跌至2420美元左右。
但滨中泰男并没有放弃战斗,经过顽强的抵抗,铜价在1996年的5月份时又拉升至2720美元以上。
多次较量后,索罗斯等基金也感觉到筋疲力尽,几乎都想放弃了。
然后,就在基金欲放弃战斗时,5月份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宣布准备对住友采取限制措施,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也四处流传。
基金终于捞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新一轮的强大攻势下,伦敦铜价从5月份2720美元/吨高位一路狂泄至6月份1700美元/吨左右,短短一个多月,跌幅超过1000多美元。
住友商社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据估计,住友的损失高达40亿美元。
亨特兄弟白银事件—美国亨特兄弟操控白银事件上世纪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在2美元/盎司附近徘徊。
由于白银是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邦克?亨特和赫伯特?亨特兄弟俩图谋从操纵白银的期货价格中获利。
白银价格从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开始启动和攀升。
此时,亨特兄弟已经持有3500万盎司的白银合约。
此后的四年间,亨特兄弟积极地买入白银,到1979年,亨特兄弟通过不同公司,伙同沙特阿拉伯皇室以及大陆、阳光等大的白银经纪商,拥有和控制着数亿盎司的白银。
当他们开始行动时,白银价格正停留在6美元/盎司附近。
之后,他们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以每盎司6――7美元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
年底,他们已控制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存银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69%的存银,拥有1.2亿盎司的现货和0.5亿盎司的期货。
在他们的控制下,白银价格不断上升,到1980年1月17日,银价已涨至每盎司48.7美元。
1月21日,银价已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比一年前上涨了8倍多。
这种疯狂的投机活动,造成白银的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和消费实际脱节,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其价值。
就在亨特兄弟疯狂采购白银的过程中,每张合约保证金只需要1000美元。
一张合约代表着5000盎司白银。
在2美元/盎司时,1000美元合10%;而价格涨到49美元/盎司时就显出少得可怜了。
所以,交易所决定提高交易保证金。
交易所理事会鉴于形势严峻,开始缓慢推行交易规则的改变,但最终把保证金提高到6000美元。
后来,索性出台了“只许平仓”的规则。
新合约不能成交,交易池中的交易只能是平去已持有的旧头寸。
最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在CFTC的督促下,对1979――1980年的白银期货市场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实施持仓限制和只许平仓交易等。
其结果是降低空盘量和强迫逼仓者不是退出市场就是持仓进入现货市场,当然,由于占用了大量保证金,持仓成本会很高。
当白银市场的高潮在1980年1月17日来临之时,意图操纵期货价格的亨特兄弟无法追加保证金,在1980年3月27日接盘失败。
价格下跌时,索还贷款的要求降临在亨特兄弟面前。
他们借贷来买进白银,再用白银抵押来贷更多款项。
现在他们的抵押品的价值日益缩水,银行要求更多的抵押品。
3月25日,纽约投资商Bache向亨特兄弟追索1.35亿美元,但是他们无力偿还。
于是Bache公司指示卖出亨特兄弟抵押的白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白银倾泻到市场上,价格崩溃了。
亨特兄弟持有数千张合约的多头头寸。
单单为了清偿债务,他们就要抛出850万盎司白银,外加原油、汽油等财产,总价值接近4亿美元。
亨特兄弟去华盛顿求晤政府官员,试图争取财政部贷款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此时,亨特兄弟手里还有6300万盎司白银,如果一下子抛出,市场就会彻底崩溃。
另外,美国的一些主要银行,如果得不到财政部的帮助来偿还贷款,也要面临破产的危险。
在权衡利弊之后,联邦政府最终破天荒地拨出1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来拯救亨特家族及整个市场。
从亨特兄弟操纵白银市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期货交易所一旦发现有操纵市场行为的企图,就一定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制止操纵危机的大面积爆发。
同时,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监管机构在解决由操纵引发的风险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监管者在面对由于操纵风险而造成市场机制失灵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拿出最终解决危机的方案,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刘奇兵国储铜事件200511月16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3月铜交割首日,每吨4147元的收盘价,表明向上的价格曲线依然在坚决地延伸。
同一天,北京。
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向市场抛售了2万吨铜,但是这好比溅起的水花,很快就被上涨的潮水淹没了。
17日,LME 3月铜收于每吨4165美元,4200美元的历史新高触手可及。
国储局的抛售行动并没有终止。
本周三(11月23日),国储局将再次向市场抛售2万吨铜。
一场对决已经开始。
与国储局密切相关的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下称国储调节中心)和国际基金大鳄们,是市场流传的两大对阵主角。
国储物资中心正是做多的国际基金大鳄围猎的目标。
如果国储调节中心不能按期交割,将不得不高价位砍仓出局。
距离最后的交割日12月21日,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这是一次扑朔迷离的对决。
国储局人士高调宣称,抛铜意在平抑高企的铜价,配合国家对铜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市场传言不断,称国储局在LME建立了大量空单,这些空单已经导致国储局巨额损失,国储抛铜,实为平掉这些空单。
真相如何,国储命运如何,这会不会是又一个版本的中航油事件?国储止损行动11月16日,国储调节中心以公开竞价方式抛售了2万吨铜。
当天上午拍卖的是上海和宁波两库的铜,底价37800元/吨,下午拍的是北京库的,起拍价37500元/吨。
最终的拍卖价都高于现货价。
北京时间16日夜,正是LME交易时间。
这也被看作是国储调节中心与国际基金大鳄的首战。
受国储局抛售铜的影响,喊价盘一开始,LME铜价就出现了剧烈下跌。
当晚,纽约铜市开盘即跌去170点。
但是,LME尾市,基金再次买进,铜价最终脱离低点,报收于4147点。
此时,消息面一片混乱。
16日当晚,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国储局在申请出口20万吨铜,据说是计划交割。
而美国交易商则传言,国储局可能交割不了那么多铜,因此需要平仓,更多一些人估计,12月底之前铜价还会因此而暴涨。
上海某贸易商认为,国储调节中心说是解决国内短缺问题,但现在国内价格还是比伦敦低很多,不存在短缺问题。
因而,国储调节中心这样做就是希望把国内价格打下去。
但是国际上去抛现货,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胃口,20万吨都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能抛出50万吨铜,可以让国际市场的铜价大幅下跌”。
来自香港的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评价国储抛铜行为:“这一次就好比是大家都开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一个实习司机开了一辆坦克横冲直撞,大家都躲之不及。
”17日,国际市场铜价涨势不停。
LME3月铜价格一度达到4170点,最终报收于4165点。
这距离4200点的历史新高已是咫尺之遥。
当天,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主力合约0601下跌300点,两个市场比价再次拉大。
截至18日国内上期所收盘时,0601合约再次下跌150点,报收37060元/吨,国储局在国内期货市场平抑铜价立竿见影,但LME铜价依然疯狂。
国储抛铜与LME3月铜的疯狂涨势同样充满疑窦。
一位参与了16日拍卖的人士说,以往国储局抛铜是半透明的,今天公开拍卖,而且在拍卖前高调宣传,“这次抛铜的方式很出人意料”。
在拍卖公告里,国储调节中心称,抛铜是“为了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平抑铜价”。
而就在10月底举行的LME年会上,铜价将会走低还是各方比较认同的说法。
一切喧闹都来自这样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国储局的目的是平掉在LME上的大量空单,因为这些空单导致了国储方面数额巨大的亏损。
东亚期货信息部经理陆祯铭说,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有传言称,国储调节中心在伦敦建立了一个15万吨到20万吨的空头仓位。
“在铜价继续走高的时候,国储可能会把到期的合约往后展期,这样亏损会越来越大。
”最近一系列的行动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国储的止损行动已经开始。
但是上海一位期货分析人士称,这点铜扔进去对伦敦市场一点影响都没有。
他说,只要市场中没有大的空头,头寸都平完就没有了,这个市场价格就自然下来了。
但是现在国储方面“既是大空头,又没有货,价格当然下不来了。
没有货,只能砍仓。
对多头来说,不用打,只要逼空头自己砍仓就行”。
没有迹象显示国际基金大鳄们会放弃。
根据一些研究机构的分析,国储调节中心这次的亏损是伦敦铜在每吨3200-3500美元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