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风景园林规划原理

绪论要求:熟悉园林、园林设计的涵义熟悉世界园林发展简史了解园林设计的几个层次一、园林相关的概念1、园:原意为种植花果、树木、蔬菜的地方,周围有垣篱。

到了汉代,又有帝王或王妃的墓地等含义。

2、园林:在古汉语中由来已久,并非园与林的合称。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中国大百科全书》3、园林设计:创造园林的过程。

二、园林概述(一)、园林的特性综合性艺术性经济性发展性(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社会原始时期第二阶段: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三)、世界园林发展概况1、中国园林1)、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生成期:殷、周、秦、汉,囿的产生,苑由囿来。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一池三山”:太液池、蓬莱、瀛州、方丈转折期:魏、晋、南北朝,造园的重要转折时期,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这个时期,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自然式山水园风格形成,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大发展的基础,“园林”一词出现在诗文里。

全盛期:隋、唐,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

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转化为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园林的辉煌成就。

暴露出某些颓废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已阶段的积极创新精神。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话的情趣、意境的蕴涵2、日本古典园林3、古埃及园林4、古巴比伦园林5、波斯园林6、古希腊庭园(公元前5 世纪)7、古罗马园林8、意大利庄园(16世纪)9、法兰西园林(17世纪)10、英格兰园林(18世纪)思考: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4、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三个层次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地效益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独特的属性:•自然属性:具有生命的绿色世界-生态环境效益•文化属性: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享受-社会效益•经济属性:社会再生产推动自然再生产-经济效益一、城市园林绿地的社会效益1、创造城市景观2、科学教育、文化宣传3、社会交往、游憩娱乐和健康疗养场所4、保护、避难、减灾二、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维持大气组成成分的平衡–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尘和粉尘–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2、改善小气候–调节气温–调节湿度–通风防风3、防止公害灾害–降低城市噪声–净化水体–净化土壤三、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园林绿化产品、门票、服务等直接经济收入。

•间接经济效益:园林绿化所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园林植物的环境指示作用•监测空气污染•指示土壤污染•指示热量状况第二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熟悉规划目的、任务与原则;⏹掌握园林绿地类型与用地选择;⏹掌握城市园林绿地定额指标;⏹熟悉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形式与手法;⏹熟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程序;⏹了解城市园林绿地树种规划第一节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综述一、规划目的:⏹保护与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增加城市景观与增强审美功能,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优越条件。

二、规划的任务:⏹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的绿化空间布局。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建设的措施。

⏹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

⏹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

⏹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措施。

⏹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三、规划原则: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4、网络分割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设计⏹城市绿地的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第二节城市园林绿地分类与用地选择一、城市园林绿地类型:1、几种城市绿地分类的方法1)、国外的城市绿地分类:无统一分类2)、中国历史上的分类2、我国现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根据建设部2002年颁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的规定,城市绿地分类如下: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五大类。

1)公园绿地(G1):―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内容丰富,设施齐全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包括以往的市、区居住区级公园。

⏹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单独设置,供少年儿童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的设施及绿地⏹动物园:异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的场所⏹植物园:异地保护野生植物,进行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

⏹历史名园(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的园林,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

⏹游乐公园(绿地率宜大于65%):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良好的娱乐场所。

⏹其他公园(绿地率宜大于65%)⏹带状公园(宽度一般不小于8m):沿道路、水系、城墙等有一定游想设施,供公众休闲,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绿化带或小型绿地。

⏹滨水绿地:⏹环城绿地⏹街头绿地⏹城市道路红线以外有一定宽度或面积的绿地(带状绿地宽度大于8米,块状绿地大于500㎡)⏹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红线以外,绿地环境较好,可供公众休闲,有较高景观效果和文化作用的城市开敞空间(绿地率大于30%;绿化覆盖率大于70%;草坪绿地率大于50%)2)生产绿地(G2):主要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图)⏹总面积应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苗木自给率满足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80%以上。

3、防护绿地(G3):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主要特征是对自然灾害或城市公害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不宜兼作公园使用。

⏹防护绿地⏹灾害防护绿地:对自然灾害起到一定减弱作用的绿地。

如防风林、防沙林、水体防护林等。

⏹公害防护绿地:对废气、噪声等城市公害有一定减弱作用的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等。

⏹其他防护绿地:除上述之外的城市高压走廊绿化带、城市管线防护绿带等。

4、附属绿地(G4):是指城市建设用地(除G1、G2、G3之外)中的附属绿化用地。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二、园林绿地用地选择1、公园绿地选择:选用现有公园、苗圃绿地或林地、树丛等选择河湖两岸,外围创造带状、环状公共绿地选择名胜古迹、革命遗址结合旧城改造利用街头小块地2、生产绿地选择:郊区交通运输方便,且土壤及水源条件较好,方便育苗管理的地方。

3、防护林地选择:防风林:城外上风向与主导风向位置垂直的地区卫生防护林:按工厂有害气体、噪音的程度,选定设置农田防护林:就近农田造林成网状林带水土保持林带:选河岸、山谷、坡地地带种植树林4、郊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绿地选择:尽可能利用现有自然山水、森林地貌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绿色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指标: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2、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城市人口数量3、城市绿地率(%):绿地率=区域内园林绿地面积总和×100%区域总面积⏹2005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30%,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8 ㎡。

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绿率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10㎡。

⏹城市新区绿地率30%;旧区改造绿地率25%;工业用地绿地率20%;精密工业用地绿地率40%;医院、幼儿园、大专院校绿化面积40%-70%。

4、绿化覆盖率:城市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化覆盖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地被草地不重复计算)三、国内外城市绿地指标比较1、国外城市绿地建设发展水平较高2、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第四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一、系统布局的基本形式1、点(块)状绿地:在规划总图上,公园、花园、广场等绿地集中呈块状、方形、不等边多角形均匀分布。

⏹特点:布局均匀,接近居民;但因分散独立,缺乏绿地间联系,对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作用不大,也不能起到综合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

2、环状绿地:围绕城市内部或外缘,布置形成环状的绿地或绿带,用以连接沿线的公园、花园、林荫道等绿地。

⏹特点:城市处于绿色环抱之中;但城市平面上,环与环之间联系不够,显得孤立,市民使用不便。

3、楔形绿地:以自然的原始生态绿地,如河流、放射干道、防护林等形成由市郊楔入城区呈放射状的绿地。

⏹特点:方便居民接近;有利于城市景观面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高空间质量,对城市小气候有较好的改造作用;但它把城市分割成放射状,不利于横向联系。

4、混合式绿地:将几种绿地系统配合,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使城市绿地组成较完整的网状布局体系。

⏹特点:与居住区接触面大,方便居民散步、休息和进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绿地有机联系密切,整体效果好,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有利于城市通风和运输新鲜空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