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前考古学 教学大纲

史前考古学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史前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考古课程性质:考古专业必修课。

教学对象:考古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在《中国考古学通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史前考古研究方法,了解史前时期早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研究成果与动态,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每周2学时,共36学时。

主讲教师:张宏彦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遗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堆积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定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因素三、埋藏类型及判别(一)原地埋藏类型(二)搬运埋藏类型(三)特殊埋藏类型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考题:1. 解释“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2. 如何依据第四纪地层判别古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3. 简述生物地层学方法。

4. 特殊埋藏类型是如何形成的?5. 简述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

建议阅读论著:1.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2. 阅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在中国的介绍和影响》,《考古与文物》1983年4期。

3.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

4.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5年。

5. 严文明:《考古遗址发掘中的地层学研究》,《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6.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1987年。

7.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

8. 仇士华等:《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P:575~57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9. 曹家欣:《第四纪地质》,商务印书馆,1993年。

10. 刘东生:《中国的黄土堆积》,科学出版社,1965年。

11.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12. 尤玉柱:《史前考古堆藏学概论》,文物出版社,1989年。

第二章史前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节环境考古学及其理论一、何谓环境考古学二、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理论第二节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方法一、地质环境考古方法二、动物环境考古方法三、植物环境考古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一、文化的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文化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三、遗址分析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四、文化传播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五、考古学研究对古环境研究的作用第四节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史前时期的气候演变的基本特征思考题:1. 简述环境考古学的理论。

2. 如何利用动物化石复原古生态环境?3. 简述孢粉分析法。

4. 简述史前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简述考古学研究对古环境研究的作用。

建议阅读论著:1. 荆志淳:《西方环境考古学简介》,《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

2. 严文明:《环境考古学研究展望》,《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

1997年。

3. 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年。

4. 曹家欣:《第四纪地质》,商务印书馆,1983年。

5. 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 钱林清主编:《黄土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1991年。

7. 裴文中:《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0年1期。

8. 周昆叔等:《花粉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1975年1期。

9. 黄其煦:《“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1982年4期。

10. 王增林:《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其在史前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 袁靖:《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目标、理论和方法》,《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1期。

1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1期。

13. 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考察》,《史前研究》(辑刊)1990—1991年。

14. 安芷生等:《最近2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黄土.第四纪.全球变化》(第二集),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 张宏彦:《试论史前考古与古环境研究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6期第三章史前人类研究第一节体质人类学基础一、体质人类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二、人体骨骼的形态和各部位的名称三、人体骨骼的几项主要形态观察四、人类牙齿的特征及死亡年龄的估计第二节中国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一、人起源于古猿类二、关于腊玛古猿的系统位置问题第三节中国直立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一、关于中国直立人的来源问题二、关于古人类体质发展不平衡性研究第四节中国智人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一、现代人及人种起源的理论二、中国现代人起源问题的研究第五节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研究一、东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二、西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三、华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四、华中区居民的体质特征五、华南区居民的体质特征思考题:1. 简述体质人类学与史前考古学的关系。

2. 简述学术界对腊玛古猿系统位置的看法。

3. 简述直立人体质发展的不平衡性。

4. 简述“单中心论”和“多中心论”。

5. 简述中国晚期智人化石的主要发现。

建议阅读论著:1.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P:149,人民出版社,1971年。

2.(美)D.匹尔比姆:《人类的兴起──人类进化概论》,科学出版社,1983年。

3.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

4.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5. 吴汝康:《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

6. 吴汝康等:《禄丰西瓦古猿和腊玛古猿的关系及其系统地位》,《人类学学报》1986年1期。

7. 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和新问题》,《人类学学报》1994年4期。

8. 吴汝康:《对人类进化全过程的思索》,《人类学学报》1995年4期。

9. 朱泓:《体质人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 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1. 林圣龙:《上新世以来的中国自然环境和中国古人类的进化》,《人类学学报》1989年3期。

12. 林圣龙:《早期人类在中国境内扩散和分布的趋势》,《人类学学报》1987年2期。

13. 吴汝康:《中国猿体质发展不平衡性及其对“劳动创造了人类”理论的意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0年1期。

14. 吴汝康:《现代人的起源问题的新争论》,《人类学学报》1989年2期。

15. 吴新智:《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人类学学报》1990年4期。

16. 吴新智:《山顶洞人的种族问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0年2期。

17. 刘武等:《DNA与人类起源和演化──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人类学学报》1995年3 期。

18. 张振标等:《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质类型初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年1期。

19. 韩康信:《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2期。

20. 潘其风:《我国青铜时代居民人种类型的分布和演变趋势》,《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第四章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第一节旧石器及其研究方法一、旧石器的清洗与编号(一)旧石器的清洗(二)旧石器的编号方法二、旧石器的观察与分类(一)石制器的观察(二)石制品的分类四、旧石器的测量与统计(一)石片与石器的测量(二)石制品的统计第二节、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关于华北旧石器两大技术传统问题研究二、“手斧”的研究与莫维斯理论第三节中国细石器遗存的研究一、何谓细石器二、中国细石器的特征与分布三、关于石叶细石器的起源与传播问题研究(一)华北起源说(二)东西伯利亚起源说第四节中国旧石器文化的技术系统研究一、北方的石片石器——刮削器系统二、南方的砾石石器——砍砸器系统思考题:1. 如何分类与观察旧石器?2. 如何测量与统计旧石器?3. 华北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我国有"手斧"吗?为什么?5. 简述中国细石器的特征与分布。

建议阅读论著:1. 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2.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3. 贾兰坡:《三十六年来的中国旧石器考古》,《文物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5. 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P:241 ─245,科学出版社,1985年。

6. 李君:《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

7. 贾兰坡等:《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遗存》,文物出版社,1978年。

8. 贾兰坡等:《河─山西南部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科学出版社,1962年。

9. 贾兰坡等:《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

10.贾兰坡等:《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6年2期。

11.贾兰坡等:《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1期。

12.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起源传播》,《考古学报》1978年3期。

13.黄慰文:《中国的手斧》,《人类学学报》1987年6卷1期。

14.戴尔俭:《旧大陆手斧与远东文化传统》,《人类学学报》1985年4卷3期。

15.童恩正:《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16.王幼平:《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袁家荣:《略谈湖南旧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2年。

18.房迎三:《皖南水阳江旧石器地点群初步调查报告》,《文物研究》(安徽)1988年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