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方法概论

考古学方法概论

名词解释1、考古学张光直:“现代考古学基本上是实地研究与实地发掘地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的学科。

”考古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对象和独特技术、方法得特殊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富于变化的,而且要与许多学科做点或面上的解除;因此考古学工作者的训练应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夏鼐: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2、人工遗存遗存: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分为遗迹(固定不可移动的遗存)和遗物(形体较小可以移动)两大类别。

3、张光直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

当代着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考古学家。

其学术主要成就有二: 一、开创聚落考古的研究,自1970年代在蔚为风潮;二、将当代文化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在中国考古学领域,代表作《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1986年,中译《古代中国考古》) 一书迄今仍为涵盖面最广泛且讨论最深入的中国考古学专着。

张光直先生一生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在世界知名学府哈佛大学创立了中国考古专业,使哈佛大学成为西方学习中国考古学的中心。

4、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梁启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永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传世。

《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收入梁思永七篇论述:《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昂昂溪史前遗址》、《小屯、龙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热河查不干庙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以及尹达的《悼念梁思永先生》,夏鼐的《梁思永先生传略》和三篇编者后记。

对梁思永的业绩、魄力和其经历的那种时代里学术思考所受到的影响和局限,以及在具体问题上所表现的某些观点或论断也做了分析批判。

5、三叠层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采用按土质、土色来划分文化层的方法,结果发现了着名的后岗仰韶、龙山和小屯三叠层,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是中国考古学中地层学出现的标志。

6、蒙特柳斯瑞典考古学家。

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蒙特柳斯研究的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

他的主要着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

他在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他首倡使用类型学方法研究古代器物(见考古年代学),还热心于考古学的普及。

7、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8、文化圈文化圈cultural circle 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

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

文化圈概念是由德国民族学家R.F.格雷布纳首先提出的。

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

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

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9、民族考古学简单说来,民族考古学是通过对现存落后社会的观察与研究,以理解和阐释考古遗存的一门学问,其参与主体是考古学家。

民族考古学对于认识和复原古代社会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10、碳-14断代法又称放射性碳定年法。

它的技术原理是由利比等在1949年首先发表的。

这一技术迅速进步,成为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最多的晚第四纪定年方法,也是考古学界应用频率最高的断代方法。

基本原理是跟据样品中的碳-14衰变率计算样品的年代。

11、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按时代划分为两大支,以有无文字记载为界,之前为史前考古学,之后为历史考古学。

在中国一般认为夏代以前属于史前考古学,夏代以后则属于历史考古学。

12、遗迹年代在考古发掘中揭露的遗迹,从理论上讲都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这三个年代的具体延续时间,因性质的不同而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从开始建造到最终完工可以投入使用为止是遗迹的使用年代;从废弃不用到遗迹被填满为止是遗迹的废弃年代。

13、李济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

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

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着有《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等,又与他人合着有《古器物研究专刊》。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14、夏鼐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荣获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人称“七国院士”。

夏鼐十分重视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学术研究具有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和且治学严谨的特点。

专着:《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日文)等。

主编并参加编写了《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主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通过1945年甘肃省宁定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确认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发表了《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一文,纠正了瑞典学者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为建立黄河流域有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正确的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础。

1977年,利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测定的大量的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数据,写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对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相当可靠的结论。

15、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主要遗址的发掘。

有《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苏秉琦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作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

最着名的他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论,他把中华文化分为六个区域:1、陕豫晋邻黄地区2、山东以及邻省一部分地区3、湖北和邻近地区(汉水中游区、鄂西区、鄂东区)4、长江中下游地区(宁镇区、太湖区、宁绍区)5、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赣北区、北江区、珠江三角洲)6、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昭盟中心区、河套区和陇东中心区)苏秉琦的主要学术论着还有《瓦鬲之研究》(1941)、以及一系列论文,其中主要的论文已被编集为《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总结其一生的考古经历,倾尽毕生精力,着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6、三期说1816年,丹麦国家博物馆首席馆长汤姆森在对博物馆杂乱无章的藏品编排顺序时,依据工具和武器的材料划分为依次继承的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时代,即“三期说”。

17、宾福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考古学的领军人物。

他认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考古学应该从文化史编年转向利用科学方法,以阐释文化以及遗址的形成过程为目标。

宾福德既是一位灵感丰富、立场坚定的研究者,也是一位和蔼宽容的老师,他的去世是考古界无法估量的损失。

世界考古学大会将近期出版宾福德的纪念文集。

18、叠压与打破①叠压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于较早的堆积,分为直接叠压和间接叠压②打破关系:在一个经过较长时期居住的区域内,晚期的遗迹往往会破坏早期的文化层和遗迹,从而形成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

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

19、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20、传播论描述物质特征从一个文化向另一个文化的传递,在此过程中,文化的特征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21、区系类型调查法区域系统调查又称全覆盖式调查,俗称拉网式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方法。

它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洲,随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

要尽可能多的采集地表遗物,并将遗物单独编号存放,并在图纸上加以标记,调查所获资料要落到更大比例的地形图上。

22、树轮年代学20世纪初由美国天文学家道格拉斯开始研究并建立起来的,30年代这种技术被介绍到欧洲,到了6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统计程序的运用,使得建立长的树轮年代序列成为可能。

数论年代学就是树木每年年轮的计数,然后确定树轮的年代。

应用树轮年代学确定样品的年代首先要建立本地区的主年轮序列。

树轮年代学对于考古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长的树轮序列,这是进行碳-14年代校正的基础简答1、如何用地层学原理指导田野考古发掘工作?①依据堆积的土色、土质和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和遗迹;②平剖面结合,将文化堆积和遗迹置于立体的空间内分析研究;③田野发掘操作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2、墓葬和居址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两类遗存。

请简答对墓葬进行分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①墓葬分组法:a.根据层位关系排列各组顺序.根据 b.将没有层位关系的墓葬通过比较列入某一组或单列为一组c.将所有墓葬列为一个完整序列,根据器物形态和器物组合的变化幅度进行综合分析,把这一序列中的各组墓葬划分为若干的段和期;②典型器物法:从典型器物入手进行分析。

选出典型器物。

分析比较其中一种器物,按其形制特征的差异总结出演化轨道,再根据层位关系或其他可以确定年代的方法来确定这一演化轨道的先后顺序。

然后依次对其他器物一一进行分析排比,其次对完成的器物发展序列进行检查核对,最后,按照器物组合和器物群的整体变化情况适当的进行期和段的划分。

3、在考古遗存研究中地层学和类型学有什么关系?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类型学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

考古遗存的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的检验。

在进行类型学研究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定遗物的年代关系需要有多处层位关系的验证2)每件遗物都有制作、使用、废弃三时段3)不同类别的地层单位在类型学分析中是有差别的4、墓葬和居址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两类遗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