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认知风格的差异(场独立、场依存)】
二、人格差异【气质差异(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性格差异】 三、性别差异
第三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的含义 1. 学习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2. 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3. 学习使个体行为或能力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 4. 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5.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向长远发展 6. 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学习的态度(对教师、对班级、对作业) 7. 学习的思维活动水平由直观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发展 8. 三、小学生的学习类型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1.
2.
a)
小学儿童的注意发展(注意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有稳定性、注意分配 和注意转移等三个品质。) 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
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包括识记、保存和提取三个环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的发展包括(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机械记忆—意 义记忆) 记忆有三个系统: 感觉记忆 短期记忆 长期记忆
9.
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再头脑中 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
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主要是指学习运动的技能和熟练 等,智力技能是指学生借助内部言语再头脑中所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心智操作) 行为规范的学习(主要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即将对主体的外在 行为要求转化为章、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一、概念学习(就是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1.
概念形成(学习者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 征的过程就叫概念形成)
概念同化(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 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类型有以下三种: 当新知识从属于已有的有关知识时,产生下位学习,或称类属学习 当新知识时对原有知识的总结、概括时,就产生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 当新旧知识不存在从属或总括关系,但二者可以形成某种意义上的连接时,克产生 并列结合学习 二、原理学习(原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 的计算公式、处理事物的法则、定理、定律等。原理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体现原理的 不同情景中适当地运用原理)有以下两种形式: 发现学习(强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 念之间的关系)
流失
d)
b)
c)
流失
遗忘: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遗忘的原因:1、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导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由于在学习和记忆时新旧材料彼此之间的干扰而产生抑制造成的。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3. 4.
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 皮亚杰把人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小学儿童教育心 理学教学
第一章、概述
1.
2.
① ② ③ ④
3.
① ② ③ ④ ⑤
研究对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 心理规律,也就是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 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凭主观癔想下结论) 系统性原则(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 理论联合实际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 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 方法) 行为研究法(将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与被研究者,再利用被研究者的行为来修改研究 方案的一种方法) 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
2.
a. b. c.
d.
e.
f.
接受学习(与概念同化的学习形式相似,即由教师直接向学生呈现原理,然后通过 若干个实例分析,证明这一原理的合理性和他的意义)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
1.
问题:是指一种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 一系列行动。【包括问题情境、已有的知识技能、障碍、解决方法】
问题解决: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从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 求的方案。 第二节、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的情境因素 知觉情境(问题解决受到刺激模式直接产生的知觉情境的影响) 定势(对于一件事的处理,如果屡屡采用同一种方法去做,久而久之旧成习惯,以 后每当遇到类似情境时,就不假思索地以同样方式去处理)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物体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了该物体 的其他功能)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的调节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包括道德感、理智感、意志和美感等)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
一、认知差异【一般认知能力差异(智力水平、表现早晚、智力结构)、专门领域的知识差异、
动作技能(在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1、认知阶段 2、分解阶段 3、联系定位阶段 4、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一)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二)能利用细微的线索 三)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四)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第二节、智力技能概述 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认知因素) 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加里培林将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 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 语活动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一)智力技能的对象脱离了支持物(内部言语成为智力技能活动的工具,用概念、原理解决问 题)
2.
3. 4. 5. 6.
7.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 解决新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9. 二、问题的个人因素 1、相关的知识背景 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 3、个性倾向及气质、性格特征
8.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动作技能概述
1. 2. 3. 4. 5. 6. 7.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