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的操作方法窑现场工看火要求1.看“黑影”。
要求看清“黑影”和稳住“黑影”位置,维持一定的烧成温度,控制来料均匀,以达到快转率高的目的。
2.看熟料的提升高度和翻滚情况,判断烧成带的温度是否适当。
当烧成温度正常时,物料随窑灵活的翻滚,提升高度也适当;温度过高时,熟料提升得高,而且成片地向下翻滚。
3.看熟料粒度,要求熟料颗粒细小均齐。
当熟料粒度变粗,火焰发白时,表示窑内温度升高,应酌情减煤。
4.看火焰的颜色。
正常的火焰颜色是微白色,此时,熟料的颗粒细小均齐并有一定的立升重。
当火焰发白时,表示烧成温度过高,应减煤。
火色带红,表示温度低,应加煤。
物料的耐火程度不同,控制的火色也应不同。
即物料较耐火时,火色应控制比较白,否则反之。
5.看来料多少,切实掌握来料变化情况,便于及时而又准确的加减煤粉,以控制烧成带温度。
在生料进入烧成带时,若火焰缩短,则表示物料由少增多,这时应适当加煤。
若后面的火色发红,在烧成带的料子也不多,则应逐渐加煤;如果加煤后,后面很快发白,说明温度增高,则应及时减煤。
当后段发亮,火焰伸长,“黑影”走远或没有加煤,火色转亮,物料又翻滚得快时,表示来料减少,应及时减煤。
6.看风煤。
在正常操作中,如果风煤配合适当,则火焰保持平稳,形状完整,分布均匀,活泼有力。
当煤多风少时,则火焰细长无力;若煤少风多,则火焰混乱且不集中。
若一、二次风温高时则火焰短;当一、二次风温低时火焰则长。
煤风管靠外时,火焰短;煤风管靠内时,火焰就长。
应根据具体情况使风煤配合合理,保证煤粉燃烧完全和火焰形状良好。
7.看烟色。
从烟囱废气的颜色,判断窑内燃烧情况和烧成的好坏。
烟色如果是白色,表示窑内燃烧完全;如果是黑烟、乌烟,说明煤粉没有完全燃烧。
这时,应及时减煤或适当打小慢车。
当烟色浓而且发黄时,说明窑内有结圈的可能。
8.看废气温度,要求尽可能稳定废气温度,使其波动范围愈小愈好。
若废气温度有所上升或下降,应及时调整风煤,并注意窑内是否有结圈。
9.看窑皮,要求操作中控制窑皮平整、厚度适中,以保证窑的安全运转。
但发现窑皮有深坑、剥蚀、局部脱落或冷却水有烫手感觉时,应立即通过调整生料成分、下料量、窑速、冷却水或煤粉咀位置等措施及时粘补窑皮。
10.看喂料量,要求严格控制窑速和喂料量,以保证入窑生料的均匀和窑内热工制度的稳定。
窑外分解窑系统操作体会一、搞好开窑前的检查系统检修后,一定要对系统进行祥细检查,清理系统内部所有杂物,确认耐火砖等内衬材料是否牢固。
开机前应对所有排灰阀进行检查,确认是否灵活或损坏;检查各级排灰阀配重是否合理,防止过轻或过重,造成机械转动不灵或密封不好,形成漏风,引起堵塞。
正常生产时排灰阀微微颤动,即为配重合理。
开窑时应及时检查所有检查门、法兰、测孔、排灰阀轴等处是否密封,防止因外漏风造成的堵塞。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可等到“下一次”。
完善工艺设施,综合治理,消除隐患。
投料前应活动各排灰阀,开通吹风装置,以防锥体积料。
二、加强操作正常生产时,应严格操作,保持温度、压力合理分布,前后兼顾,密切协调;操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责任心和预见性。
加减料及时,风煤料配合合理,喂料窑速同步;勤检查、勤联系、勤观察、勤活动。
三、窑系统通风的控制和调节在窑炉用燃料量及喂料量合理的情况下,给燃料提供适当的燃烧空气是系统通风的控制原则。
一般是以窑尾、分解炉和预热器出口的废气分析为主要依据对系统进行控制,三个部位氧气含量一般应分别控制2%、2~3%、3~4%。
同时应尽量避免CO的出现。
控制方法主要有调节三次风阀门开度,调节一次风量、窑头风机排风量、旁路风量等也可调整系统通风情况。
四、合理控制投料量可投料时,应及时投料;开窑加料初期应逐步增加喂料量,但应尽量避免拖长低喂料量阶段。
要很好的掌握燃料、喂料、风量的关系,使系统达到合理的热工平衡。
投料少时,物料易过热、预热器易发生堵塞。
投料过大时,物料不能正常悬浮、保证预热,物料的分解情况不好。
当各处风低速时,物料易在预热器、分解炉内部的一些小平台、角度小的锥体等部位堆积,当系统风速有所变化时,积料就会失去稳定,发生塌料。
股料很快窜入烧成带,严重干扰热工制度。
五、合理分配前后煤用量1.窑尾及出分解炉气体温度都不应高于正常值。
2.在通风合理的情况下,窑尾和分解炉出口废气中的氧含量应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应避免CO含量的超高。
3.在温度、通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分解炉用燃料的比例。
窑尾至分解炉间的区域温度偏高,结皮严重。
结皮严重总认为是分解炉间的温度偏高,分解炉燃料多引起的,因而操作上总是减少分解炉的燃料,而后增加窑用燃料,结果此区域温度进一步提高,结皮更加严重,窑况进一步恶化,这其实是窑用燃料多引起的。
分解炉是一种高效热交换器,在分解炉内多加燃料废气温度即不会过高,炉内物料又能获得较高的分解率。
如果分解率低从而增加窑的负担,由于窑的热交换效率低。
为了保证熟料的正常煅烧就需要在窑内再加燃料,但受燃料调和热交换率的限制,窑尾至分解炉间的区域温度就必然过高,且物料易在此区域部分角落产生循环,易造成严重结皮。
物料完全分解之前其本身温度不会超过当时的平衡(一般在850℃左右)所以在分解炉内适当多加燃料即不会引起上述区域的废气和物料温度过高。
而只有在炉内物料分散不好、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才会造成炉内及出口气体温度高。
因此当窑尾及上升管道温度高时不能轻易认为是分解炉燃料加多了,而应认真分析原因。
通常只要逐步减少些窑用燃料,同时将其减少量的一部分增加到分解炉内,情况就会逐渐好转。
烧成温度低,熟料欠烧总认为是窑用燃料少造成的,即使当窑的燃烧能力已达到极限时仍增加燃料量,结果造成窑头温度进一步降低,窑尾系统温度则高,还会引起窑还原气氛,造成系统结皮严重,结长厚窑皮,甚至结圈。
窑用燃料的增加有个简单的原则,即只要窑尾废气中CO存在,则在调整系统状态,使CO消失之前,不应增加窑头用燃料,应分析原因,如燃烧空气不足,应设法增加通风量,如风机至极限,则分析是否下料过多,是否三次风阀门没有调节好,是否窑内结圈,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调整。
如分解率低,冷却机效率低,二次风温低都会引起上述现象。
影响火焰长度的因素:1. 煤粉细度:煤粉细度愈细,燃烧速度愈快,煤粉愈细煤粉表面积愈大,煤与空气中氧接触面积增加,故燃烧速度加快使火焰长度缩短。
2. 二次空气温度:温度提高,燃烧速度快,火焰短。
3. 喷煤嘴的形式:喷煤嘴的形式影响风和煤的混合,风煤混合越均匀其燃烧速度越快。
煤的挥发分对火焰长度的影响:挥发分含量高的烟煤在距喷嘴较近的地方就能着火,并且火焰较长,挥发分含量低的煤则相反(由于着火温度随挥发分增加而降低,所以挥发分含量不同,着火点距喷嘴的远近就不同,挥发分含量高着火早,而且使煤的发热过程持续较长的距离,因此火焰长。
挥发分低的煤,绝大部分的热能在很短的距离内就能被释放出来,这样使火焰集中火焰短,有时会出现局部高温现象。
4.气体在窑内流速对火焰长度的影响流速愈快则火焰愈长,而气体流速又受到一次风速和窑尾排风的影响。
一次风速增加,一方面能提高煤粉的有效射程,使火焰拉长;另一方面又使风煤混合均匀,使燃烧速度快,火焰短,这是两个相反的作用。
同时为防止“回火”,喷出速度应比火焰扩散速度大。
喷出速度与窑的直径有关,大直径的窑要求较高的喷出速度,较小的窑径喷速取小值,这样可为火焰与物料之间的热交换创造良好条件。
窑尾排风增加使窑尾负压增加,二次空气增加,使火焰外气体流速增加,从而将火焰拉长,在正常生产中通常采取改变窑尾排风或降低三次风增大窑尾负压的办法来改变火焰长度。
影响回转窑火焰形状的因素:1、煤粉质量及其用量的影响煤粉的挥发份:挥发份低(≤15%)的煤粉,容易形成黑火头长、高温部分短、局部火焰温度高的火焰。
挥发份高(>30%)的煤粉,虽发火快,但因挥发份分馏与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且焦炭粒表面气体层厚,所以焦炭开始燃烧时周围的氧气已不多,故形成距窑头近、温度稍低、高温部分较长的火焰。
煤粉的灰份:煤粉灰份增大时,发热量降低,燃烧速度减慢,使火焰伸长而且温度降低。
煤粉的水份:水份增加时,火焰温度降低,黑火头拉长。
煤的用量:一次风中煤的浓度越大,煤粉与一、二次风混合的时间越长,则燃烧所持续的时间也长。
因此,当一次风不变,增加用煤量时,火焰将伸长。
2、喷煤咀位置及形状的影响喷煤咀位置:喷煤咀位置在二次风入窑位置里面时,一、二次风混合较弱,延长燃烧时间,使火焰伸长。
如在二次风入窑位置之前,会加强一、二次风之间的混合,使火焰缩短。
喷煤咀形状:直筒式喷咀的风煤出口速度较小,故煤粉射程近,火焰粗。
拔销式喷咀的风煤出口速度大,煤粉射程远,火焰集中。
喷煤管装风翅后喷出的火焰,要比不装风翅时短而集中。
3、一次风的影响风量:对挥发份高的煤,应多用一次风,否则,挥发份不能迅速燃烧,火焰将被拉长,温度也要降低。
对挥发份低的煤,应少用一次风,否则煤粉着火就要延迟,并且易造成局部高温。
风速:对挥发份高、同时灰份低的煤,一次风速可大些,这样能加快燃烧速度,提高火焰温度。
挥发份低的煤,一次风的速度应低些,以免黑火头伸长和高温部分距密头远。
风温:一次风温度高,煤粉预热好,火焰黑火头短。
煤粉中煤挥发份低时,一次风温应控制高些,以加快煤粉的发火,缩短黑火头。
4、窑尾排风及二次风的影响窑尾排风不变时,一次风增加,则二次风减少。
一次风量不变时,窑尾排风增大,则入窑的二次风增加。
一次风和用煤量不变时,若增大排风,则过剩空气量增加,使火焰温度降低。
当一次风不变,增大排风及用煤量,同时保持相同的过剩空气量时,一次风中煤粉浓度增大,火焰变长,但温度降低。
提高二次风预热温度,火焰温度能提高,黑火头就能缩短。
5窑内温度、生料和空气量对火焰的影响窑内温度低,即使有足够的空气,煤粉也不能完全燃烧,生料层厚或生料逼近窑头时,火焰要缩短,窑内过剩空气量过多,火焰温度要降低,过少则易引起不完全燃烧。
6、物料成分的影响窑内物料成分合理、熟料结粒细小,均齐时,翻滚灵活,火焰形状良好,温度较高。
成分不合理如液相量过多时,则烧成范围窄,易结大块,限制火焰温度提高,或易结圈,火焰缩短。
窑尾温度高的原因分析窑尾温度高一般情况下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煤粉在高温带燃烧不充分出现后燃烧,造成尾温偏高。
煤粉水份大或细度过粗,在烧成带相同的时间内燃烧不完全,在进入过渡带后继续燃烧,并释放出热量,同时热量不能被窑内的物料快速吸收,使窑尾温度升高。
煤粉用量过大,在风煤匹配合理的情况下。
在烧成带燃烧后放出热量不能被熟料形成过成所完全吸收,致使超出熟料形成需用的热量随高温气体的流动向后运动至窑尾,造成尾温过高。
煤粉用量特大,在烧成带缺氧燃烧不充分的情况下,虽二次风后移出现后燃烧,造成尾温温度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