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全网发布:2011-06-23 20:24 发表者:孙聪 (访问人次:2064)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WHO早就将肥胖症定为一种疾病。
肥胖症常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集结出现。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肥胖顾问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肥胖咨询会议, 不仅重申肥胖是一类疾病, 并指出肥胖是当今全球侵蚀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之一, 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999年WH0将中心性肥胖症定为代谢综合征的成分之一。
肥胖症也可作为某些疾病【如下丘脑、垂体的炎症、肿瘤、创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20年来,肥胖症的患病率上升很快。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4 年报告示,30 %以上成年人是肥胖患者,且年致死人数超过40 万,并将成为未来的首位致死病因[1 ]. 在中国,近10 年间肥胖人数增加了1 亿人, 截止2002 年我国肥胖人数达到2.6 亿人[2 ] . 肥胖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而且亦开始影响发中国家,在中国肥胖已对公共健康形成了威胁. 故研究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已成为紧迫的课题。
肥胖症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
一.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靠食物供给能量,若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网络取得精确的平衡,则体重维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
任何能量摄入增加和(或)消耗减少均引起能量正平衡,过剩的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逐渐积存于体内。
因此,肥胖症是慢性能量平衡失调的结果。
与肥胖症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由遗传因素或主要由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已知有24种以肥胖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的孟德尔遗传病,其中,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分别有9种和10种。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认了6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肥胖症,但这些病例很少。
在普通人群的肥胖症患者中,节俭基因型是主要的遗传基础,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环境因素方面,有下列几种:①生活方式,包括膳食方面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进食次数;缺乏体力活动,工作和生活当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节省体力的设备;②社会因素,城市化、移民、身心问题等;此外,某些药物,例如精神病治疗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等可使体重增加。
1. 肥胖症营养相关因素及其代谢肥胖症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的异常, 因代谢紊乱导致体内的某些内分泌激素、细胞及脏器发生变化而致病。
碳水化合物肥胖症与长期较大量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密切相关。
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除少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外, 大多数最终变为脂肪在体内堆积。
同时, 肥胖症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处于较高水平, 在摄取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后, 血浆胰岛素则继续升高, 而在血糖恢复正常后,血浆胰岛素水平仍在较高基础水平。
长期的高碳水化合物摄入最终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出现糖代谢异常。
肥胖症起因于长期的能量入超, 故需长期控制能量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 才能予以纠正。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源物质之一, 用以维持人体器官的正常能量代谢。
膳食碳水化合物供给要合理, 如量过多或过少, 都将影响机体能量的代谢。
脂肪人体脂肪细胞形成的能量贮存库具有弹性, 以适应能量的平衡调节。
脂肪细胞通过肥大和增生两种形式进行调节, 将过剩的能量以甘油三酯形式贮存于脂肪细胞。
脂肪细胞体积增大与数目增多, 脂肪组织的脂蛋白脂酶活性升高, 使甘油三酯进入细胞的能力提高, 从而脂肪的合成也加强。
膳食脂肪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易导致人体的能量入超。
脂肪又有较强的饱腻作用, 会影响食欲。
要使膳食含能量较低, 耐饥性又较强, 脂肪供给要合理。
蛋白质由于限制供给膳食能量, 往往会促使体脂消耗增加, 同时造成人体组织蛋白的丢失。
为了维持正常的氮平衡, 应该保证膳食中有足量的优质蛋白质。
尽管蛋白质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但过多摄入也会导致肥胖。
二.肥胖症的临床表现肥胖症的临床表现包括本身的和并发症的症状。
肥胖症患者的体重增加可引起腰痛和关节痛,可有消化不良、气喘。
按脂肪组织块的分布,通常分为两种体型。
中央型肥胖症患者的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腰部,多见于男性,又称为内脏型、苹果型、男性型。
另一类多见于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腰以下,如下腹部、臀部、大腿,称为梨型、女性型。
苹果型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大于梨型者。
肥胖症患者可因体型而引起自卑感、焦虑、抑郁等心身相关问题。
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增加,并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静脉血栓,并增加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
三.肥胖症的诊断标准3.1检测肥胖症的指标通常通过身体外表特征测量值可间接反映体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有以下几种。
体重指数: 体重(kg)/身高2(m2),单位是kg/ m2。
该指标考虑了体重和身高2个因素,主要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症,简单且易测量,不受性别的影响,但对特殊人群如运动员,则难以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程度。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结构的综合指标。
WHO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位,两脚分开25-30cm,体重均匀分配,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测量者坐在被测者的一旁,将软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cm。
腰臀比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
臀围是环绕臀部最突出点测出的身体水平周径。
3.2 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体重是成正态分布的数据,超重和肥胖症与体重有关,但单纯体重不能充分反映体内脂肪的含量,一般根据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来判断,其切点的制定是人为的,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依据人群得到的统计数字以及所测指标与健康危险的相关程度定出。
现行有下列几种判断标准。
体重指数1997年WHO公布正常体重指数为18.5-24.9 kg/ m2;等于或超过25.0 kg/m2为超重;25.1-29.9 kg/ m2为肥胖症前期;30.0-34.9 kg/ m2为I度肥胖症(中度),;3 5.0-39.9 kg/ m2为II度肥胖症(重度), 等于或超过40.0 kg/ m2为III度肥胖症(极严重)。
由于种族和文化差异,显然,上述标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正常范围为18.5-22.9 kg/ m2;小于18.5 kg/ m2为体重过低;等于或超过23.0 kg/ m2为超重;23.0-24.9 kg/ m2为肥胖症前期;25.0-29.9 kg/ m2为I度肥胖症;等于或超过30.0为kg/ m2为II度肥胖症。
鉴于我国人群的肥胖症类型不同于西方,应有自己的分类标准。
2000年以来,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组织全国相关学科进行调查,经数据汇总分析后,提出敏感度特异性较好、假阳性较低的体重指数切点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体重指数切点28为肥胖症的界限。
应注意肥胖症并非单纯的体重增加,若体重增加是肌肉发达,则不应认为肥胖症。
反之,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的概念,指某些个体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易患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冠心病的倾向,因此,应全面衡量。
腰围腰围较腰臀比更简单可靠,现在更倾向于用腰围代替腰臀比预测中央性脂肪含量。
W HO建议男性腰围超过94cm,女性腰围超过80cm为肥胖症。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建议对中国成人来说,男性腰围等于或超过85cm,女性腰围等于或超过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腰臀比腰臀比也被作为测量腹部脂肪的方法,白种人腰臀比大于1.0的男性和腰臀比大于0.85的女性被定义腹部脂肪为堆积,但腰围更适于检测腹型肥胖症。
内脏脂肪面积及其它用CT或磁共振扫描第3和第4腰椎水平可计算内脏脂肪面积,面积超过130cm2 与代谢性疾病相关,小于110cm2则危险性降低。
此外,还可用皮脂厚度测量仪及生物电阻抗测量预测体内的脂肪含量,间接判断是否肥胖症以及肥胖症的程度。
由于存在不同的成熟阶段和各年龄段生长发育速度不一,儿童和青少年的脂肪测量面临一些特殊问题,脂肪测量方法应与儿童当时所处的的成熟阶段相关。
脂肪增加较快有两个阶段,分别为5-7岁左右和青春发育早期。
虽然成人用一个固定的切点来定义肥胖症,但对儿童则需用年龄加以校正。
四.肥胖症的治疗4.1 行为治疗应逐步建立并推广发展。
由临床医师、心理学家、营养医师和护士组成指导小组,取得家庭配合,了解肥胖症患者的生活习惯及肥胖史,指导患者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包括建立节食意识,每餐不过饱;尽量减少暴饮暴食的频度和程度;教会需要减重的对象进行自我监测,书写饮食日记。
从饮食处方开始,逐步建立咨询、定期回访和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为干预治疗计划。
行为治疗的内容包括食物行为(选购、贮存、烹饪),摄食行为(时间、地点、陪伴、环境、用具、菜单)和自尊,使患者在“吃少一些”的同时感觉良好。
医疗小组应充分取得患者的信任、理解、合作和支持。
4.2营养治疗营养治疗是综合治疗的基础。
只有长期坚持正确、全面的营养治疗,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 做好平衡膳食, 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 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社会上流行某些减重饮食, 它虽可使体重迅速下降,但长时间会增加肝、肾的代谢负担, 引起钙质的流失、脱水、血胆固醇增高、尿酸增高及酸中毒, 脂溶性维生素利用率降低, 造成营养不良, 产生耳鸣、脱发、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皮肤松弛、全身无力、倦怠等现象[3]。
所以, 惟有以控制能量的平衡膳食才是最正确且无副作用的方法。
(1) 控制能量摄入: 对能量的控制要因人而异, 科学合理, 同时应坚持一定的运动量, 以增加其能量的消耗。
每日能量摄入控制在1 000~1 500 kcal[4 ]。
膳食所供能量必须低于机体的耗能量, 即低能膳食。
成年肥胖者, 每日以负能125.5~151.0 kcal来制定每日三餐的供给能量, 使每月稳步减肥0.5~1.0 kg; 对中年以上的肥胖者,每日负能552.1 l~1104.2 kc al为宜, 使每周减肥0.1 ~1.0kg。
但每日每人的膳食所供能量至少应为1 003.8 kcal, 这是最低安全水平。
(2) 限制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源物质之一,其所供能量以占膳食总能量的40%~55%为宜, 重度肥胖症患者的碳水化合物供应至少也应占20% , 以维持机体器官的能量代谢, 防止酮症的发生。
还应坚持多糖膳食, 少用果糖、麦芽糖等。
应保证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值, 碳水化合物的量过高或过低, 都将影响机体的代谢。
要严格控制低分子糖类摄入及晚餐后和睡前的碳水化合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