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刺
激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肝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好
差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脏
躁
癫
证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青中年男性感冒、 长期烟酒辛辣。
加重因素
情绪波动
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
症状特点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 无咽痛及吞咽困难
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尚觉 咽干、灼热、咽痒
2.梅核气与噎膈
1
梅核气
噎
膈
病因
情志不畅
七情内伤,酒食不节
病机
无形之邪——痰气互 有形之邪—痰结血瘀,交阻食道,
【概说】
3、治则: 《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 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 《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 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 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并认为“郁证全在 病者能移情易性”。 王清任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对于活 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做出了贡献。
第一节 郁证
典型 案例
案例回放
赵++ 女 52岁 住院号:6036392 因“全身乏力10余年,加重1月”于2012-10-12日入院。 现病史:10余年前开始出现精神疲倦,全身乏力,对周围事物无欲望,当地 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数月前于中山二院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抗抑郁等相 关药物症状可缓解,但逐渐效果欠佳,停药后症状反复明显,门诊使用当归 四逆汤、小剂破格救心汤及温氏奔豚汤缓解不明显。1月前症状加重,遂入院。
典型 案例
案例回放
入院症见:情绪低落,无欲望,全身乏力,双下肢为重, 腰膝酸软,易汗出,动则加重,偶有头晕、胸闷,纳差, 口干口淡,喜饮温水,入睡困难,易醒,小便可,大便 烂。舌淡暗,边有齿痕,苔白微腻,脉沉细,尺脉无力。 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多年,长期服用格华止及 络活喜控制血糖、血压,具体水平不详;10年曾于南京 行子宫颈部分切除手术。 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今年3月停止。 查体及辅助检查无特殊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概说】
2、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
“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 而不行,故结于内。” 《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 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 应的治疗方剂。
【概说】
二、历史沿革 1、关于命名: 《内经》虽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 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 并观察女性多发。
案例回放
【概说】
一、概念
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虚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的 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 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 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一类病证。
【概说】
郁,本意为积、滞、蕴等含义。滞而不通,涩而不畅,塞 而不流,不得发越。 广义郁证:包括体质、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 狭义郁证: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
【概说】
三、讨论范围: 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焦虑症、抑郁症、癔症、 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情志失调 ②体质因素
①情志失调
恼
肝
气郁
怒
失
伤
疏
肝
泄
火郁
血郁
思
脾
痰郁
虑
失
伤
健
湿郁
脾
运
食郁
②体质因素
体
肝
生
气Leabharlann 心质郁化
血
脾
虚
抑
乏
不
失
弱
脾
源
足
养
原
本
肝 旺
预后:一般良好,但须防其病情反复波动,迁 延难愈。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较为常见,
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 不出等特殊症状。 2.病史: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满等。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肝:气郁、血郁、火郁。 脾:食郁、湿郁、痰郁。 心:虚证。
2.辨虚实 初起以气、瘀、痰、火为主,属实 日久易伤正气,气血阴精不足,属虚。
实证―病程较短,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梗塞, 时欲太息,脉弦或滑
虚证―病已久延,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心慌,烦寐, 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
二、治疗原则
病机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痰气郁结
病情 缓慢起病,间歇性发作,轻
病情迁延,重
三、相关检查
结合病情作相关的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需作咽部的检查。 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症状时,可作食道的 X线及内窥镜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六郁主次 气郁为主要病变,常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阻、 食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