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九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20年9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音乐文化已有8000多年历史。

时至今日,现代音乐创作依然延续着某些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

我国历史上,传统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周朝的礼乐;西周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及一系列礼乐制度。

尽管周公“制礼作乐”的初衷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稳定,却也历史性地将之托举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滥觞。

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周代宫廷音乐中的雅乐主要适用于重大仪典、祭祀等场合,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乐句缓慢悠长,富有端庄高远之美。

雅乐被历代文人士大夫奉为音乐正宗。

先秦雅乐的遗风余韵,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和审美倾向,是中华文明历史的重要开篇。

当代古典音乐演唱家哈辉提出“新雅乐”概念,并着手创立“新雅乐”体系。

为了取得多元化视听效果,也为给观众尽可能还原古代社会生活真实场景,新雅乐演唱者在舞台造型上力求符合古代中国女性贤淑、优雅的特点,在服装和饰品上也试图对汉服进行复原,举手投足间尽显周代的礼仪风范。

此外,新雅乐还注重运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甚至流行音乐元素,使其表现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特点。

“新雅乐”取材不仅限于古代雅乐。

还有的取材于古典诗词,把经典古诗词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代表作品有《游子吟》《关雎》等;有的则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德、礼等思想范畴进行全新创作,代表作品有《礼》《孔子曰》等。

“新雅乐”创作始终坚持“以礼修身、以乐化性”的艺术宗旨,不仅在曲调形式上保留了古风意境之美,而且将古代雅乐所承载的“仁德”精神用现代手法进行表现,这既是对传承千年礼乐文化的“复活”,又发扬了儒家以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

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被称为“礼乐文化”。

礼乐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并不单是以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更非只是休闲生活的娱乐和点缀,而是要通过以和为德的“乐”来陶冶人的心性情操,实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礼记·乐记》就指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成于乐”就是要通过“乐”的陶冶和调节,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当前,有一部分人沉迷于刺激、热闹、宣泄的“快餐音乐”。

有些现代流行音乐作品为盲目取悦听众,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与感官的娱乐,而缺少文化内涵、精神品质的追求,其文化理念、审美定位都与古人对音乐的理解大相径庭。

总之,现代音乐创作有必要放弃一味追求“新奇特”“短平快”的趋势,而着力向民族传统、向古代雅乐回归,创作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时代华章,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摘编自孙甜甜《激活古典雅乐的端庄之美》)材料二: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并不断高速发展之时,我国港台地区、日本、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先后大举进入内地市场,冲击着人们审美思潮,影响、改变着时代中青少年的音乐认知。

青少年在这种音乐文化环境中,塑造着个性化的文化观念。

“追星族”“粉丝群”纷纷涌现,他们高昂的激情,不断刺激着流行音乐市场的勃发。

人们欣赏流行音乐的工具也在发展。

从收音机、录音机到手机视频、Ipad等高科技成果,这些产品越来越“近距离”地满足了人们的欣赏需求。

今天,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在街头戴着耳机,在地铁低头凝视手机视频欣赏流行音乐的年轻人。

流行音乐深入地介入到青少年人的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思考方式与社会行为方式。

流行音乐不像传统音乐、古典音乐那样深具严肃性,也不需要欣赏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以便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与内涵,不论是否学习过音乐知识,都能够很好地欣赏、模仿,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去理解音乐内容。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20岁上下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

他们的情感与意志都已基本塑造完整,只需要合适的机会和环境来表达个人情怀。

众多青少年在种类丰富的流行音乐中,可以找到与之心态相适应的欣赏对象,尽情聆听,陶醉其中,使情感得以疏导,心境变得平和,精神得以升华,最终获得美的享受。

此外,流行音乐在青少年中不仅仅用来自娱自乐,同时还是娱乐消遣、交际交往的有效方式。

卡拉OK使他们从音乐欣赏者转变为参与者,这不仅使年轻人在消费的同时获得了身心愉悦,培养了乐观的性格和心态,还使人与人交流了感情,获得了改善、增进人际关系的益处。

(摘编自李春沐《建设良好的流行音乐文化氛围》)材料三:从民间俗乐到国家仪式正乐,丝路上音乐交流涵盖演奏技巧、乐器等的互通;既有对家国的颂美咏唱,也有对人类和平相处、睦邻友好的呼唤赞美。

“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音乐弥漫丝路沿线地区人民的“生活世界”,浸润人民的身心情感,成为各个时代丝路上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先行者、奠基者和典范形态。

我们要以传统音乐为素材进行现代音乐的加工展演,根据传统乐器的特殊性及表现潜力,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取向,改编优秀的传统乐曲;从内容或形式上对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进行再创造再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强化音乐艺术与技术发展的融合。

比如“一带一路”世界合奏的音乐视频,就是利用中国元素的特色和数字技术手段,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京剧与说唱、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受到广泛传播和好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而音乐“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正是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相亲相交的最佳媒介。

我们要在认清自我文化特征、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丝路音乐文化的交流融通,以音乐为纽带联结丝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感性经验,架起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友谊之桥。

(摘编自孙晓杨《音乐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纽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乐,周代亦称礼乐,因周公制礼作乐而产生,被奉为音乐正宗,影响绵延至今。

B.从模仿古代雅乐表演转为注重发扬礼乐为本的教化精神,意味着新雅乐走向成熟。

C. 作为“一带一路”的使者,音乐是物质互通媒介,也是文化融合和感情交流纽带。

D. 域外流行音乐大举进入,丰富了内地的音乐市场,彻底改变了青少年的音乐认知。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立足当下,追根溯源,提出现代音乐创作要继承民族传统和古代雅乐的主张。

B.第五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重点论证了“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作用。

C.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D.文章对“快餐音乐”的辩证分析,能引发人们对现代音乐创作走向进行深入思考。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雅乐尽管借鉴周代典礼、祭祀上宫廷雅乐的表演形式,但却与之有着质的区别。

B.新雅乐,就是用现代配器、编曲技法和流行音乐元素来演绎古代雅乐的艺术形式。

C.追星族、粉丝群的广泛存在,体现出青少年对于流行音乐文化的公开化拥护态度。

D.改编传统乐曲,既是对各地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尊重,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

4.流行音乐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4分)5.当下我们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故乡的桥李树平我走过许多的桥。

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古老典雅,扬州五亭桥秀丽俊逸,武汉、南京长江大桥雄伟壮观……然而,时时萦绕我心中的却是故乡的那座石拱桥。

这是一座古老的桥,横架在古运河上,一头连着城市马路,一头通向广阔的田野水乡。

也许是设计师一脉相承,这座古桥与赵州桥十分相似,高高的桥背,弯弯的桥身。

桥洞边的石缝里,横逸出青草树枝,随风摇曳,仿佛一位历经沧桑变幻的老人捋着长长的胡须,向人诉说着悠悠岁月。

我不知它究竟造于何时,只知道我们村上和别的村上的人进城,都必定要经过它,登上它那高高的脊背,又总要扶着那石栏杆歇一歇脚,喘一口气,看一看远处的帆影,听一听艄公的号子声……我是经常随爷爷走过这座古桥的。

一副挑担,吱呀吱呀;一条悠长的长满巴根草的泥土路。

一个少年赤着脚跟在挑担老人的身后,不时轻快地雀跃,不时俯身采摘着青草野花。

这就是儿时的我和爷爷。

“要进城了。

洗洗脚吧!”爷爷放下担子。

桥下的水分外清凉,我坐在码头的石块上,把脚荡进水中,让人凉得直缩。

洗罢,总是用脚使劲踢洒几下,再往裤管上擦擦,湿漉漉的脚穿上了干净的布袜布鞋。

爷爷说:“这桥原来名叫‘政成桥’,还是宋朝时大侠白玉堂来这里的时候,给改名叫‘白家桥’,说是只要过桥人说‘这是白家桥’,就给免费吃一碗大肉面。

从此,‘白家桥’就叫开了”……爷爷的故事又给这座古老的石桥增添了几分神秘,我侧身听着,爷爷本就苍浑的嗓音和着桥下哗哗水声一起在桥洞里久久回荡。

远处传来了悠扬的钟声,爷爷说这是城里天宁寺敲响的晨钟。

这时,从弯弯的桥洞里看去,那是一抹被阳光映红的霞,宽阔的水面上闪耀着粼粼波光。

渐渐,河光波影,蓝幽幽地亮起来。

一晃多少年过去,我早已跨过这座古桥,到外地读书,以后又在外地工作成家。

自爷爷去世后,我常常想起故乡的桥。

那是一个秋雨霏霏的早晨,我回故乡。

一下汽车,当我以急切的目光搜寻到古桥身影的时候,却发现桥的四周挤着许多人,而且,大都显出一种异样的神情。

我急步向前,一位工人模样的老汉挡住我,低声对我说:“要炸桥呢,请绕行吧!”“炸桥!”我的心一紧。

停住脚步,凝望那茫茫秋雨中的古桥,我不由想起家乡那默默耕耘在农田里的老黄牛,也想起在农田里滚爬了一辈子、因辛勤劳作累弯了腰的我爷爷。

我多想最后看一看古桥那苍老的身影,但随着“轰”的一声,我却闭上了双眼,泪水竟溢出了我的眼眶!草青草黄,又一番春秋转过。

一年后的春天,我再回故乡。

古桥的原址上,一座气势宏伟、蔚为壮观的立体交叉桥矗立眼前!我疾步登上这座宽阔的大桥,却在记忆的深处仍执着地搜寻着古桥和古桥四周原有的印记和模样。

近处,再也不见了那让我儿时洗脚的石板码头,再也不见了那条弯弯曲曲、曲曲弯弯通向远方的泥土路。

远处,再也不见了河边那葱绿色的芦苇和大片的桑树林,再也不见了那黄灿灿撩人心脾的油菜花和紫红色如火如荼的红花草花。

城市早已突破了原来那古有的城乡界线,马路、厂房和居民新村早已伸向桥的另一边,而且还在不断地延伸。

只有桥下那不舍昼夜的古运河水,依然那样不停地向东方默默流淌、流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乡的桥,既指古桥,也指后来出现的立交桥,而作者主要借写立交桥来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