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4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共计60分)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以下能反映出这一特点的是A. 家国一体B. 地方分权C. 中央集权D. 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之下,诸侯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体现的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说明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B选项符合题意。

家国一体指的是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

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A选项排除。

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时期确立的,C选项排除。

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世卿世禄制,官员任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选项排除。

2.《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

据此可知周颂A.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B. 深受宗法观念影响C. 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D. 积极宣扬礼乐文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可知周颂深受宗法关系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对周颂的影响,A选项排除。

对祖先的崇拜与王权披上神秘色彩无关,C选项排除。

礼乐制度是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D选项排除。

3.司马迁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说明秦朝“郡县制”A. 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B. 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 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而郡县制是借鉴分封制的经验教训,排除A;郡县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而非郡县制,排除D。

4.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

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

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

这种变化反映了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司法权被中央政府剥夺,体现的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监管,与司法机构独立无关,A选项排除。

专制皇权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B选项排除。

地方政府的职能仍然负责地方的行政事务,D选项排除。

5.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君主专制C. 分散官员权力D. 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官职差遣及分化事权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B选项符合题意。

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上,A选项排除。

分散官员权力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

官职分离的做法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选项排除。

6.“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A. 郡县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形式是考试,标准是考试成绩。

因此“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体现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取代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A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拔形式是举荐,标准是孝廉,B选项排除。

7.有学者统计,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A.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 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C. 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D.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宋载入《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的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选项符合题意。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B选项排除。

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

8.“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院B. 设立南书房C. 设置殿阁大学士D. 设内阁【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C 选项符合题意。

枢密院在宋朝掌管军事,A选项排除。

康熙帝设置南书房,B选项排除。

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置内阁,D选项排除。

9.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

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

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B.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捍卫了国家领土的主权,保卫了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统一,从这个角度说值得赞赏,故A正确;B属于消极的措施;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落后于世界潮流,故C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高压政策和特务制度,社会环境相对紧张,故D错误。

10.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

这说明当时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B.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C. 雅典民主实质是贵族统治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富裕公民对公共文化的资助属于义务,赢得尊重和名声属于权力,体现的是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D选项符合题意。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雅典公民贫富分化严重,B选项排除。

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是少数人的民主,但不属于贵族政治,只不过是雅典的公民范围有限,C选项排除。

11.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伤害的情况。

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该规定A. 推动了罗马的城市建设B. 体现了公平原则C. 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D. 混淆了法律责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可知,其主旨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公平原则,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规定与城市建设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公平性原则,与形式主义色彩无关,C选项排除。

混淆了法律责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受害人的赔偿问题,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应用,试题难度一般,解体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分析。

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完善宪政体制C. 实行民主共和D. 实现自由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限制的是国王的征税权、财政权和军权,《王位继承法》规定了王位继承人的问题,责任内阁制剥夺的是国王的行政权,因此体现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断发展完善,B 选项符合题意。

发展资本主义属于经济层面,A选项排除。

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制度,C 选项排除。

实现自由平等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完善,D选项排除。

13.下图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示意图,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唐朝的制度远远落后于美国B. 君主专制不适合古代中国C. 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多样性D. 民主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是民主共和制的产物,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多样性,C选项符合题意。

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立体制都是适应中美国情的产物,A选项排除。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形态之上的,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B选项排除。

民主制度更符合美国国情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4.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

这反映出A.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B. 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C.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D. 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材料中总统与议会的身份和职衔被承认,故A项错误;1875年,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材料中也表明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法国议会只以一票的优势确立共和政体及“戏称”等,充分说明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中心国家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对法国影响最深刻,故D项错误。

15.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沂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 追求平等外交放弃华夷观念B. 遭到列强控制成为傀儡政权C. 外交政策逐渐接轨国际规则D. 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独立【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咸丰和奕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对条约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不必严格守约,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奕沂意识到需要遵守条约才不至于同列强为敌,事实上遵守条约也是世界外交中各国所遵守的行为准则,故中国正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追求平等外交”,排除A;《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控制的傀儡政权,排除B;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已不完整,D错误。

16.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