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

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

期末测试卷
[范围:1~21课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春节期间,小王去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在半坡文物展厅里,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粟的朽粒
B.纺轮
C.彩陶
D.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2.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

下列有关黄帝的传说,正确的是
①他联合炎帝,打败蚩尤②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③他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④他发明缫丝,创造了文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右图所反映的是创建于西周时期的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4.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

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

这种文字(见右图)最早可能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晋朝
5.春秋战国时期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
6.《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实现国家统一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7.右图是中国银行的徽标。

观察它的特点,可知在设计徽标时,参考了这种古钱币的外形
A.刀形币
B.贝币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8.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

右图是秦朝测重量的工具之一——铜权。

铜权上面所刻文字的字体应该是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9.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临洮—辽东
B.临洮—咸阳
C.陇西—辽东
D.临洮—函谷关
10.“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最后率军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统治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11.“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④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2.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的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13.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的价值,从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史记》属于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C.实物资料
D.影像资料
14.
A.长平之战
15.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三国鼎立格局的是
A B C D
16.观察《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图中①处代表哪一个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
A.匈奴族
B.羌族
C.鲜卑族
D.氏族
1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到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18.“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9.右图雕像中的人物在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
七位数字,他生活在
A.西汉
B.东汉
C.北魏
D.南北朝
20.石窟艺术是南北朝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当时统治者大规模开凿石窟的目的

A.宣扬道教
B.宣扬佛教
C.尊崇儒学
D.加强军事
二、材料题(共40分)
21.(22分)读图,回答问题。

图(a)三国鼎立形势图图(b)
(1)图(a)三个国家中建立最晚的是,它与图(b)中的东晋都定都于今天的,为图(a)这种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这一时期,孙权曾经派率船队到达今台湾地区。

(8分)
(2)图(b)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战役的作战形势图?(2分)
(3)图(a)中的两次战役和图(b)所反映的这次战役,在战争结果上有何相同点?这三次战役中失败的一方在主观上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6分)
(4)你认为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6分)
2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只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筑长城的看法。

(6分)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8分)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4分)
三、探究题(共20分)
23.社会发展史证明,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在中国被视为“文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学生来自11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是什么?概括指出材料一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什么。

(4分)
材料二随着奴隶制度的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

他们发表不同的主张,互相展开争论,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6分)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3)材料三中的“商君”是谁?当时“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商君的改革与“始皇”“并天下”的关系。

(6分)
材料四
(4)材料四图片反映了秦统一中国后在经济上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图中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是什么?这项措施的实施有何作用?(4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期末
1.D
2.A
3.B
4.B
5.B
6.D
7.D
8.B9.A10.C11.A12.B13.A
14.C15.B16.C17.D18.D19.D20.B
21.(1)吴南京赤壁之战卫温
(2)淝水之战。

(3)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骄傲轻敌。

(4)有。

虽然战争形势和战争手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化。

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而言仍然有借鉴意义。

22.(1)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修筑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氐、羌。

(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意思相近即可)
23.(1)“仁”。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2)战国时期。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或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商鞅。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圆形方孔半两钱。

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