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

智力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九)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5、身体运动智力 支配身体来解决问题的智力。运动员、演员。 6、社交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智力。 如理解人的行为、动机、情绪的智力等。政治家 7、自知智力 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智力。 1999年,提出第八种智力 8、认识自然的智力 认识自然,并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的智力。
195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智力不足儿童分为三类 轻度 中度 重度 IQ 50-70 IQ 25-50 IQ 25以下 生活能自理 生活半自理 生活不能自理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三)智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人才早慧
中年成才
大多数人,30-45 岁是人的智力最佳 年龄阶段,其峰值 在37岁 王勃 13岁 “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莫扎特 6岁 独奏音乐会 “南海神童”12岁考入 中大
2 智力发展
一、智力的发展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一、智力的发展 (一)智力的总体发展趋势
1、16岁以前,智力发 展呈快速上升趋势。
2、约22-35岁,智力发 展达到顶峰。
图8-4 智力发展曲线
(根据Bayley,1970)
一、智力的发展 (一)智力的总体发展趋势
人的智力到35岁左右 发展到顶峰,以后缓 慢下降,到60岁左右 迅速衰退
主要心理智力之间的相关 (瑟斯顿)
R R W V N M S — 0·48 0·55 0·50 0·39 0·39 W 0·48 — 0·51 0·47 0·39 0·17 V 0·55 0·51 — 0·38 0·39 0·17 N 0·54 0·47 0·38 — 0·19 0·26 M 0·39 0·39 0· 39 0·19 — 0·15 S 0· 39 0·17 0·17 0·22 0·15 —
智力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与意志 关于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 任何一门科学首先都要研究其所认定的一类事物的共 性规律 因为根据一类事物的共性规律,就可以对属于该类事 物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做到能够用 一样的方法去处理多样的事物 生物科学除研究共性以外,还需要注意研究差异性 因为生物现象的差异性比物理和化学现象大得多 如,鸡在食物需要上虽有共性,但它们的食性和食量 可以有差异 要养好鸡就得针对它们的食性和食量来投放饲料
(九)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语文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8种智能
内省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
人际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
肢体—动觉智能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九)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1、语言智力 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智力。作家。 2、逻辑-数学智力 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智力。数学家。 3、空间智力 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智力。右半球在空间智力中 起重要的作用 画家等。 4、音乐智力 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的表达智力,唱歌,作曲,演 奏乐器的智力。
(九)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一)单因素理论
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智力。
代表人物:高尔顿、比奈、推孟等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G: general factor
S: Special factor G因素(一般因素):是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是决 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S因素(特殊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作业或 活动所必需的智力。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二)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2.智力低常(智力落后、智力缺陷)
——个体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人
平均水平(智商低于70),并有适 应性行为障碍。 注意:智力低常不是某一种心理活 动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的 水平都低下。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二)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2.智力低常(智力落后、智力缺陷)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示意图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八)斯腾伯格的三元结构理论
◇对智力活动过程的要素进行分析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八)斯腾伯格的三元结构理论
成分理论(核心):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 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 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智力。 情境理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所需适应、 选择所要的环境,及有效地改变、塑造环境 的智力。 经验理论: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 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或创造力的智力。
达尔文《物种起源》50岁 李时珍《本草纲目》61岁 齐白石表现出绘画才能40 岁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五)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1967年)
(五)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六)阜南的智力层次模型(1960年)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七)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在因素分析中发现,G因素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流体智力是指在新的情境中能够随机应变、解决目前无 固定答案问题的智力,主要基于先天禀赋和大脑的神 经解剖机能,较少受后天文化教育的影响。流体智力 几乎参与到个体的一切活动之中,如知觉、记忆、运 算速度、推理智力等。 晶体智力是指解决存在有固定答案问题的智力,即可以 依靠对资料信息的记忆、辨认和理解来解决问题的智 力,主要依赖后天文化教育的影响,是个体知识经验 的结晶。晶体智力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获得和掌握而 形成的智力,如词汇理解和计算方面的智力。依赖于 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不太依赖于学习;而晶体智力 则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比较和判断
动作及反应速 度
72
88
100
100
100
97
87
92
69
71
表8-2 不同智力的平均发展水平 (根据迈尔斯等人的研究)
一、智力的发展 (二)智力不同侧面的发展趋势
◎瑟斯顿通过智力测验发现不同智力成分存在着 不同的发展速度。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一)智力表现的类型差异
知觉 方面
直观形象型 中间型
如果能查明什么样的鸡最适于用什么样的饲料,从而做到 以不同的饲料的喂不同种的鸡,这样就会使鸡长得更好些 如果能查明某种鸡的食量最大者为多少,最小者为多少, 在不同食量级上的鸡的百分数是多少,这样有利于养鸡的 成本核算 研究事物的差异性就是要查明差异性规律,而不是仅仅去 找差异,或者仅仅去查明每一个事物的特有情况 如果研究差异只是为了分别用每一种方法去处理每一个事 物,那就完全失去了科学研究的意义
差异性规律
差异性规律:在质的差异方面进行再分类,在量的差异方面考 察不同量级上的次数分配情况,还要考察不同维度上的差异的 相互关系 这样就可以找出一些能够对较广泛的规律起补充作用的更确定 的规律 一方面解决了普遍规律不完全适用于具体情况的困难;另一方 面可以以简驭繁,而无须在一个一个的具体事物上分别去找一 个一个的不同处理方法 研究差异性规律,还在于查明产生和影响差异性的因素,以便 控制这些因素,而使事物的差异朝着所要求的方向变化 如,如果能够查明产生和影响苹果大小差异的因素,就可以控 制这些因素来减少过小的苹果的出现概率 心理学首先关注的是人与人在活动效率上的差异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三)桑代克的三因素理论 智力中没有一般因素存在,智力是由三种独立的因素所
组成:
因素1——抽象智力,包括心智智力,特别是处理语言和 数学符号的智力; 因素2——具体智力,指处理事物的智力; 因素3——社会智力,指
填空补缺(C)、算术(A)、词汇 (V)、执行指示(D)

活动效率:活动成绩与活动时间的比率 决定活动效率大小的,从主体方面看有四个因素: 1、身体健康情况 2、活动动机的强弱 3、与该活动有关的经验,即知识技能 4、智力 智力:人所具备的那些除身体健康情况、动机和经验以外, 对人的活动效率起决定作用的条件 如何把智力这一方面的因素和前面三个方面的因素分离开 而单独进行考察? 使前三个方面的因素都尽可能相同的情况 如果发现有差异,就表明产生差异的因素不在前三者,而 在智力
图8-5 智力的年龄变化 (根据Schaie&Strother,1968)
一、智力的发展 (二)智力不同侧面的发展趋势 ◎智力中的各因素发展速度并不完全同步
年龄(岁) 知觉 记忆 10-17 100 95 18-29 95 100 30-49 93 92 50-69 76 83 70-89 46 55
心理学就是根据这种逻辑来确定智力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想 方设法来对智力进行测量 根据上面对智力的定义,势必引起一个具有严重社会意义的 问题,即智力的先天性和后天性问题 智力的差异是来自遗传还是来自环境 因为:1、如果说智力差异不是由身体健康情况、动机强弱、 经验等后天因素决定,那么剩下的决定因素便是先天的了 承认有来自先天的决定人的活动效率的因素,是不是会产生 教育上宿命论 2、如果事实上真有这样一些先天因素在起作用,而我们就 是不承认,那么在教育和管理人的工作上,就不去考虑因材 施教和因材使用
综合型 分析综合型 分析型
记忆 方面
抽象记忆型
言语与思维 方面
视觉型 听觉型 运动型 混合型
生动的思 维言语型
中间型
逻辑联系的 思维言语型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二)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
全人口智商分布曲线
智商有高低之分,在全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水平的人占 多数,偏离中等水平越多,所占的人数就越少。
二、智力的因素
眼睛 翅膀
想象力 观察力 注意力
聚光灯
智力
思维力 记忆力
中枢
储存器
三、智力结构的理论
(一)单因素理论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三)桑代克的三因素理论 (四)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五)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六)阜南的等级层次理论卡 (七)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