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分方程与概率计算

差分方程与概率计算


递推关系式, 从而建立差分方程。
解: 设 Ak={ 在 k 次试验后, A 出现偶次} , Ak ={ 在 k 次试验后, A 出现奇次}, H1={ A 在第 k 次试验
时出现}, H1={ A 在第 k 次试验时不出现}, 令 P(Ak)=Pk,P(H1)=P,且 Ak=Ak- 1H1∪Ak- 1 H1,显然, Ak- 1H1 与
摘 要: 全文介绍了差分方程的概念, 并给出了一阶差分方程 xn+1=axn+b 的通解与给定初始条件 x1= c 的 特解, 同时又给出了二阶差分方程 xn+2=axn+1+bxn 的通解与给定初 始条件 x1=m1,x2=m2 的特解, 并详细讨论了这两 种差分方程在概率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 概率; 差分; 差分方程; 试验; 全概公式 中图分类号: O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4260(2006)04- 0091- 03
以上三种情况为互不相容事件, 所以(n+1)秒后粒子在点 O 的概率为: P(On+1)=P(An)P(On+1/An)+ P(Bn)P(On+1/Bn)+P(Cn)P(On+1/Cn), 因 P(On+1/An)= P(On+1/Bn)= P(Cn)P(On+1/Cn)=1/3, 所以 P(On+1)=[ P(An)+ P(Bn)+ P(Cn)]/3,但 P(An)+ P(Bn)+ P(Cn)=1, P(O0)=1,所以 P(On+1)=[1- P(On)]/3=1/3- P(On)/3(*),由引理 1 可知: P(On)=1/4+ 3(- 1/3)n/4.
收稿日期: 2006- 01- 28 作者简介: 唐燕玉( 1951- ) , 女, 安徽枞阳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主编。
·9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年
! 解得
c1=(m1λ2- m2)/λ1(λ2- λ1) ,
c2=(m2- m1λ1)/λ2(λ2- λ1)
Pn ,
解之得: xn+1=
1 r

1 r(1- r)n

P1=1
例 2 把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连续投掷, 直至接连出现两个正面时为止, 这种事件发生在第 n 次投
掷的概率。
解 An={出现两个正面的事件出现在第 n 次} , B1={ 第一次出现反 面},B2={ 第 一 次 投 出 正 面 , 第 二
上述定义也可以称为向前差分, 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定义向后差分与中心差分, 三者实质是相同
的, 可以互相转换。差分具有线性运算及类似微分的运算性质。
2 . 差 分 方 程 的 概 念[1]
定义 2 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F( y( t) ; △y( t) , …, △ny( t) ) =0,方程中的最大足标 i+n 与最小足标
)& ’ & ( * 解特征方程
"2-
"/2-
1/4=0
得:"1=
1+ % 4

,"2=
1+ % 4

,Pn= 1 2% 5
n- 1
n- 1
1+% 5 4
- 1- % 5 4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 在解题过程中主要应用题知条件构造递推关系式, 即差分方程的形式, 并且
题知所求概率都是关于某事件在出现 n 次时的概率, 方程都是一等式, 在求概率公式中, 全概率公式就
(3)
……
……
(1- 2P)n- 2P2=P(1- 2P)n- 2+(1- 2P)n- 1P1
(n- 1)
(1- 2P)n- 1P1=P(1- 2P)n- 1+(1- 2P)nP0
(n)
其中, P0=1,且 上 述 表 示 对 原 方 程 组 进 行 如 下 步 骤 : 在 ( 2)
式两边同乘以( 1- 2P) ,在( 3) 式两边同乘以(1- 2P)2 ,……,在( 2)
注: ( *) 式的另一种解法是如下: ( *) 式可变形为: P(On+1)- 1/4=- [ P(On)- 1/4]/3,因此, 数列是公比为- 1/3 的等比数列, 首项是 P(O0)- 1/4=3/4, 得出:P(On)- 1/4=3(- 1/3)n/4,即: P(On)=1/4+3(- 1/3)n/4。
Ak- 1H1 事件互斥, 再利用试验的独立性 P (Ak)=P(Ak- 1H1)+P(Ak- 1H1)=P(Ak- 1)P(H1)+P(Ak- 1)P(H1)=Pk- 1(1- P)+
! (1- Pk-1)P,即 Pk=P+ Pk-1(1- 2P),
将此式变形为
Pk-
1 2
=(1-
2P)(Pk- 1 -
解 ( n+1) 秒后粒子在点 O 有三种情况: 1) 时刻 n 秒时在点 A, 相隔 1 秒后移到点 O, 则此概率为
P(An)*P(On+1/ An); 2) 时刻秒 n 时在点 B, 相隔 1 秒后移到点 O, 则此概率为 P(Bn)P(On+1/ Bn); 3) 时刻 n 秒 时在点 C, 相隔 1 秒后移到点 O, 则此概率为 P(Cn)P(On+1/ Cn)。
1 2

( k=1,
2,
…,
n) ,
将所有

个等式的
P0=0
左右端连乘得:
注: 上述差分方程可以用引理 1 解出, 下面再给出另一种解法。
Pn=P+(1- 2P)Pn- 1
(1)
(1- 2P) Pn- 1=P(1- 2P)+(1- 2P)2Pn- 2
(2)
(1- 2P)2Pn- 2= P(1- 2P)2+(1- 2P)3Pn- 3
次投出反面},B1∩B2=¢,但 An$B1∪B2 ,由全概率公式可知: Pn=P(An)=P(B1)P(An/B1)+P(B2)P(An/B2),P(B1)=1/2,
P(B2)=1/4,由事件的独立性知: P(An- 1/ B1)=P(An- 1)=Pn- 1, P(An/ B2)=P(An- 2)=Pn- 2,Pn= Pn- 1/2+Pn- 2/4, P1=0, P2=1/4,
P(An+1/An)=0,P(An+1/An)=
1 r- 1
,因 An∪An=Ω,所以由全概率公式可知: Pn+1=P(An)P(An+1/An)+P(An)P(An+1/An)=
! Pn·0+(1-
Pn)
1 r- 1
=1 r- 1
+1 r- 1
Pn , 从而建立了差分方程:
Pn+1=
1 r- 1
+1 r- 1
证明 令 xn=Aλn 代入( 2) 得: Aλn( λ2- aλ- b) =0,称方程 λ2- aλ- b=0 为差分方程( 2) 的特征方程, 且( 2)
" " n+1
n+2
的解与特征方程的解有关系式: xn+1 =c1λ1 +c2λ2 ,因给定初值
x1=m1 ,
代入上式得:
x2=m2
m1=c1λ1+c2λ2 m2=c1λ12+c2λ22
c+(1- 1- a


引理 2[3] 对于二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xn+2=axn+1+bx, a, b 为常数 , 若 x1=m1,x2=m2( m1, m2 为常数),



xn+1=
λ1( m1λ2- m2)
λ2-
λ 1

λ2(
m2- m1λ2)
λ2-
λ 1
,其中 λ1、λ2 是方程 λ2- aλ- b=0 的两根。
i 之差为 n 时, 称之为 n 阶的差分方程, 其一般形式为: a0( t) y( t) +a1( t) y( t) +…+an( t) y( t) =b( t) ,当 b( t) =0 时, 称为其次的, 否则称为非其次的。
在求概率中应用到的一类差分方程, 是一类简单的特殊形式, 常用到的只有一阶常系数线性差分
可以构造等式, 所以其运用很多, 但此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这样。
例 3 在每一次试验中, 事件 A 出现的概率为 P, 试问 n 次独立试验中 A 出现偶次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 易知这一试验为贝努利试验, 由于贝努利试验中 A 出现偶数次的概率为(p+(1- p))n,展开式中
奇数项之和, 而另外一些项之和为 A 出现奇数次的概率, 因此可把出现偶次与出现奇数次统一考虑, 通

xn+1=
λ1(
m1λ2- m2) λ2- λ1


λ2( m2- m1λ2) λ2- λ1
4. 差分方程在求概率中的应用
例 1 r 个人相互传球, 从甲开始, 每个人传球时, 传球者可能把球传给其他人 r- 1 个人中的任何一
个人, 求第 n 次传球时, 任由甲传出的概率。
解 令 An 为{ 第 n 次传球由甲传出} ( i=1,2,…,n) , 故欲求概率为 P(An),设 P(An)=Pn,P1=P(A1)=1,
式两边同乘以(1- 2P)n- 1,将上述 n 个方程两边相加, 约去含P1 至
Pn- 1 的各项, 得到:
图1


Pn=P+(1- 2P)+
P(1- 2P)2+… #+
P(1- 2P)n- 1+P(1- 2p)n=p 1- (1- 2p) 1- (1- 2p)
+(1- 2p)n=p 1- (1- 2p) 2p
方程和二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其一般形式为: xn+1=axn+b (1); 3. 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的解[2]

xn+2=axn+1+bxn (2)
引理 1 对于一阶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xn+1=axn+bxn, a, b 为常数, 若已知 x1=c( c 为常数) ,



xn+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