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
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
两个概念:
1.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
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
1.经济社会地位
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
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
同心圆
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

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

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扇形
扇形模型是关于城市居住区土地利用的模式,其中心论点是城市住宅区由市中心沿交通线向外作扇形辐射。

霍伊特(H.Hoyt)自1934年起收集了美国64个中心城市房租资料。

后又补充了纽约、芝加哥、底特律、华盛顿、费城等大城市资料,画出了平均租金图,发现美国城市住宅发展受以下倾向影响: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沿交通线延伸;高房租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高房租住宅地有不断向城市外侧扩展的倾向;高级住宅地多集聚在社会领袖和名流住宅地周围;事务所、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高房租住宅随在高级宅地后面延伸;高房租公寓多件建在市中心附近;不动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

根据上述因素分析,他认为城市地域扩展式扇形,并于1939年发表了《美国城市居住邻里的结构和增长》,正式提出扇形模型学说。

他认为不同的租赁区不是一成不变的,高级的邻里向城市的边缘扩展,它的移动式城市增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这一模型较同心圆模型更为切合城市地域变化的实际。

多核心
1.城市地域结构
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学说。

1933年麦肯齐(R.D.McKenzic)在《大都市社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多核心思想。

1945年美国学者哈里斯(Harris)和乌尔曼(E.L.Vllman)发表了《城市的本质》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多核模型的基本观点,并画出城市多核模型图。

2.功能特点和吸引力
他们认为:中心商业区是大城市总体上的支配中心,但城市内部还存在其它支配中心,这些支配中心都支配着一定的地域范围,城市地域就是由若干各具特色、相互独立的核心逐步结合组成的,每个核心的区位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各自的功能特点和吸引力。

3.核心和划分地区
每个独立的核心和划分地区是由以下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①各种行业都有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的区位影响,都有特殊的要求和设施,如零售商业区偏爱城市内部最便于接近的地点;②相似的行业得益于彼此集聚,因此总是结合在一起;③相似的行业又常相互竞争、损害彼此利益而产生离异现象;④某些行业因地价房租过高而无法得到理想的区位。

这四种过程组合,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产生多个核心。

多核模型比同心圆模型更接近大城市的实际。

两种形式:
空间的隔离
描绘一个群体在空间分布上过于集聚于某些单元(如某一个或一些社区),所占比例偏大,而在其他单元所占比例偏小。

隔离与尺度有关。

空间的聚集
指某一群体在选择居住的邻里时,在众多的群众代表中选择最为合理的邻里,从而形成空间上的聚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