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孔子
邓州市城区三初中学区四初中八三班魏旭毅辅导教师:骆志成“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学的一部经典著作,翻开它,你会为其中的哲理话语惊叹,你会为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所吸引:你会看到“温、良、恭、俭、让”的至圣先师孔子、安贫乐道的颜回、直率勇猛的子路、儒商鼻祖子贡、昼寝善辩的宰予……在这众多的人物中,“万世师表”——孔子最让我难忘。
孔子是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传说他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立如风崎,坐如龙蹲,相貌奇特;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形象。
但更让我们敬仰的还是他弟子们著述的永远闪烁智慧光芒的不朽作品《论语》,孔子是儒家学说真理的缔造者。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书中,孔子在言语,行为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理念、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教育方法等,都被后人如获珍宝,借鉴运用,发扬光大。
孔子的学问是学而知之,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当过“委吏”(管仓库),当过“乘田”(放牛羊)。
他多才多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苦难是一所使人成才的大学”、“勤奋学习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行“仁政”,“克己复礼”,以礼服人,以德治国。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一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段话说明孔子让百姓服从命令,相互帮助不是依靠当政者的权威、武力而不是实施“仁”,用它去教育百姓,用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主要目的是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曾有人问他:“子系不为政?”孔子说:“谁说我不从政《尚书》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有政’。
”孔子是通过他的思想去影响政治,相传孔门弟子3000人,贤人72人,很多成了成功的政治家,出将入相,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成了公认的“万世师表”。
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
他主张修身第一,学艺第二,希望通过教育,培养一大批志士、君子,来为社会服务,因此,他把“德行”放在首位,勉励学生立大志、求大道;同时,他也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教授学生。
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众多弟子们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收到显著的成就。
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重启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希望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在遇到不懂之事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不耻下问”,他曾经向老子问礼问道,这点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孔子在与弟子的谈论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就是“仁、义、礼、智、信”的结合,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君子与人和睦相处要讲究原则,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正如他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可见君子就是他心目中最高的行为标准,是他作为儒家学派代表努力教授学生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和人格理想。
虽然万世师表孔子已经逝去,但他的思想在新时代的今天仍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他的对至善的追求、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机智,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而会随着时间的检验被后人更加推崇,让人反思,给人启迪。
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学习孔子的智慧。
”
《论语》这颗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历久弥新,千年不朽!千年《论语》,熠熠生辉!
骆志成老师点评:“《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历久弥新,千年不朽!千年《论语》,熠熠生辉!”小作者初读《论语》就有这样的感受和评价,难能可贵,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加深,肯定还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