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的民法保护内容提要:在我国,人格尊严长久以来受到漠视。
本文认为作为一般人格权核心内容的人格尊严理应得到实际上的重视和法律制度上的保护,详细阐述了这种重视和保护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格尊严一般人格权民法保护一、认识人格尊严要了解人格尊严,首先要从一般人格权说起,一般人格权是相对于具体人格权而言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者作出了不完全类似的定义。
在古老的罗马法中,就有了一般人格权的萌芽,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抽象人格的权利,但含义不同,它主要是指自由,这在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关于人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自由人得名于自由一词,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到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能力。
"①,在这之后得很长时间这一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中世纪被完全抹杀;到了近代,除了瑞士直接以民法典对人格权作了一般性的规定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则起步较晚:自拿破仑法典以来,多注重契约的形成自由,而忽略人格的保护,更勿论具体人格权和抽象人格权。
德国民法典并未就人格权作一般的原则性的规定,而仅于侵权行为章中规定了个别人格权,承认其为应保护的法益。
在20世纪前半,德国的法律实务遵循立法者所规范的个别而狭窄的人格权制度,在战后,其联邦法院判决才引用基本法第1、2条才承认了一般人格权的地位。
我国民法虽然没有写明“一般人格权”的字样,但事实上承认了它应纳入保护的范围。
台湾民法设有一般人格权及特别人格权的保护,并以宪法和刑法对人格权作了适当的保障。
由于民法的突飞①杨立新《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杨立新民法网2001年6月猛进,各国立法上确立了许多具体人格权,对于人格独立、人格尊严等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条文上作了相应的规定加以保护。
②对于一般人格权,在我国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讨论。
不同学者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1、人格是人之为人的事实资格,人格权即是维持这种资格所必备的权利,可以其客体要素分为物质性人格权和精神性人格权,人格尊严是属于后者;③2、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固有为维护自身独立人格所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的权利,而一般人格权指民事主体享有但法律未作特别规定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④台湾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母权,是处于发展中的一种概念,立法者由之析出若干人格利益,具体化为个在古老的罗马法中,就有了一般人格权的萌芽,日后逐步发展别人格权。
由以上我们可以概括出,一般人格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概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产生和规定具体人格权的个人基本权利。
人格尊严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是指民事主体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且应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它不同于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是一种主观认识与客观评价的结合,它既体现一种人的观念,又包含客观的因素。
一方面,民事主体认识到他作为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资格是任何其他人不能侵犯的,另一方面,这一资格必须得到尊重,这是无条件的。
二、关注人格尊严曾有学者著文说人格尊严是无所不包的基本权利,我认为鉴于人格尊严的重要地位,这种说法丝毫也不未过。
虽然大家早已知道尊严的无价,但对它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先来看以下的案例:1991年12月23日,女青年倪某和王某到国贸中心惠康超级市场购买商品,再买完并交完货款准备离开时,惠康超级市场的两名男服务员将二人拦住,反复②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出版第90-91页③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1997年出版第138页④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出版第510页逼问是否拿了别的东西,并将二人推进一间仓库,强行要求其摘下帽子,解开衣服,打开包,进行检查。
二人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十分屈辱,哭泣不已,负辱遵从检查。
经查二人无辜,才予放行。
⑤这一事件经《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普通公民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成为90年代初典型的一起侵害人格权纠纷案,但这并非偶发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时常发生,比如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体罚,展览,指定其他学生扒学生的裤子,甚至于在学生的脸上刺上“贼”字、某些展馆和旅游景点禁止乞丐进入、饭店禁止穿着随便者进入等不胜枚举。
大家听到的第一反映就是“怎么会这样”,是啊,怎么会这样?人格尊严虽是公民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但这种认识和评价更要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尊重,因为它涉及到社会中每个人生活方面的人格利益,依据庞德的观点,个人生活方面的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利益,即指"文明社会生活要求每个人都能根据当时社会标准进行生活"⑥,而个人自我主张利益如身体、精神利益乃"文明社会生活"的基础。
我们都崇尚文明的生活,都在追求生活的美好、追求个人的最大价值的实现,都在争取自己权利的最大化,可是偏偏忘记了“尊严”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缺憾正慢慢的得到弥补,法律制度中的各项规定正逐步落到实处。
人格尊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它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正因有了它,人们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志,在法定的范围内自由的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受他人的干涉和限制,这是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所不可或缺的。
不论何种社会、怎样的观念形态,人格尊严都应得到同样的评价和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成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样的社会才可以成为所谓的文明社会。
其次,在法律上,具体的人格权是多种多样的,如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隐私权、信用权、人身自由权等等,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比较清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还有更多的权利没有被确认,这就是具体人格权规定的缺陷,一般人格权恰好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创造、解释的作用。
作为核心内容的人格尊严能够概括和抽象出目前⑤曾宪义《以案说法:侵权民事责任篇》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出版第171页⑥韩世远:《免责条款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506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具体人格权所没有包含的权利,也是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处理于法有据,而不只疏漏个体权利的保护。
况且在历史上几乎所有具体人格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依据一般人格权的源源而来的。
再次,对人格尊严的确认和保护也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
人权一直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尤其在反思二战对人权的残酷践踏中,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并以各种国际文件、条约来保护人权。
不仅如此,许多国家还于每年作出人权报告,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世界人权保护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重视人格尊严正是保护人权的具体举措,这一点得到了各国的共识。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人格尊严,不仅要认识到作为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并不是他人赋予的,而是基于人的社会性和其他自我属性本来就有的,并不因法律规定、他人承认受影响;还要使社会和他人认识到对特定主体作为人的尊重是文明的标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
三、保护人格尊严各国都在立法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对人格尊严等一般人格权加以保护:保护人格权,瑞士首开其端,在民法典中,单设了"人格的保护"这一专题,第28条规定“人格关系受不当之侵害者,得诉求其法院除去其侵害。
关于损害赔偿,或给付抚慰金之请求,仅于法律就其有规定时,始得以诉提起之”,原则性的规定了一般人格权及其损害赔偿。
前面已经谈到《德国民法典》开始没有规定一般人格权,但在二战"以后,德国基本法第1条规定:“人性尊严不得侵犯,尊重及辅导人性尊严、系所有国家权力的义务”第2条规定“在不侵害他人权力及违反宪法秩序或公共秩序规定范围内,任何人均有自由发展其人格的权利,”这一宪法条文明显规定的是一般人格权。
为了解决民法和宪法的矛盾,德国宪法法院创设对一般人格权民法保护的判例法,如通过"读者投书案"和"犯罪纪录片案",援引联邦基本法的上述规定,确认对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⑦在日本,民法原无人格权的一般规定。
战后修宪,宪法第13条规定:"凡国民之人格,均受尊重。
"提出了一般人格权的宪法原则,并于1947年4月制定《日本国宪法施行⑦同②后民法应急措置之法律》以协调宪法和民法有关一般人格权的规定,该法第1条规定:"本法律之目的,在于新宪法施行后,就民法方面,以个人之尊严,与两性之本质的平等为基础,为应急的措施。
"1948年1月正式施行《改正民法一部分之法律》,在民法设置第1条之二:"本法,应以个人之尊严,与两性之本质的平等为本旨,而解释。
" 俄罗斯联邦1991年11月22日通过《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宣言》,在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指出:"确认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人格和尊严是社会和国家的最高价值。
"以显著的位置规定了一般人格权。
⑧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立法中不同程度地规定了一般人格权。
在我国也不例外。
在我国台湾地区,除民法规定外,“宪法”第9条以下就各种基本自由权进行了列举,并在第22至24条进行了概括的规定。
在大陆确立一般人格权更是做了明确的规定:1、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3、《残疾人保障法》第3条第2款规定:"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第49条规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条第(2)项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在第15条和第40条,分别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政法机关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第47条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5、《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努力。
该法首先在第14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