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人格权民法保护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人格权民法保护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人格权民法保护几个问题的思考【摘要】人格权是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权的保护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本文拟就人格权民法保护的几个问题,阐述一些看法。

【关键词】人身权人格权民法保护一、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由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组成的重要人格权。

生命是指自然人(公民) 的人体所固有的活动能力,是人身存在的基础。

生命权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获得人格权的物质前提,它标志着一个权利主体的存在并成为其他各项权利的自然的基础。

没有生命便不会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公民既不能享有权利,亦无法承担义务。

因此,中国民法及其他法律都确认并保护公民的生命权,严禁任何非法剥夺和侵犯公民生命的行为。

健康权是公民享有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人格权利。

身体作为自然人(公民) 生理组织的整体,是其生命的存在形式。

身体健康是公民从事民法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

在许多情况下,对公民健康权的侵害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危及生命安全,也会使公民的许多其他权利无法或难以实现。

因此,法律规定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即保护公民身体各器官及其机能不受非法侵害。

中国民法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是人身权制度的根本规定,也为公民行使其他权利提供了前提和根本保证。

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虽未构成犯罪但已违犯有关行政法规的,要追究行政责任。

这三种责任不能相互代替。

民法对公民生命健康权的保护,主要是采取了物质赔偿的民事责任形式,即要求加害人向受害人或其家属支付一定金钱或财产以弥补受害人因身体健康受到侵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在确定有关民事责任时要注意区分以下情况:一般情况下,构成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承担民事责任需要具备以下要件:受害人生命健康受到侵害的事实确实存在;加害人行为具有违法性;违法的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加害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其中包括故意和过失。

加害人无过错而受害人有过错的,加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某些情况下,加害人和受害人主观上均有过错的,可按双方各自过错的大小,各自承担相应责任;几个加害人有共同的过错时,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要承担连带责任。

在特殊情况下,加害人没有过错也要承担民事责任。

对此《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至第一百二十九条详细规定了职务侵权责任、产品质量责任、高度危害责任、饲养动物侵害责任、通行障碍责任、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以及正当防卫过度和紧急避险过度的责任等。

另外,实践中还有医疗差错事故中的有关责任。

医疗差错事故指由于医疗、护理人员在对病员进行治疗时,由于主观上的过错而造成病员生命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

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医疗差错事故的认定也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须具以下构成要件:第一,病员生命健康受侵害的事实就发生在经政府批准的医疗单位的医疗过程中,而非医疗单位之外及医疗过程之外;第二,医疗人员的医疗、护理行为违反了医疗规章制度;第三,病员生命健康受到侵害的后果是由医疗人员的违章行为造成的;第四,引起侵害病员生命健康的后果是由于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即医护人员主观上具有过错。

凡因医护人员的过错而造成公民生命健康受到侵害后果的,应当由医院方承担医疗差错事故的民事责任。

这是中国民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具体表现。

但是医疗上经常也有确实是医疗人员无法预料或无法解决的情况,对此就要免除医院方的民事责任。

对于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中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作了明确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二、姓名权和名称权姓名权,指公民专有的支配其姓名的权利。

姓名是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的结合体,它是公民专有的用以区别他人的文字标志。

姓名通称反映人的某些特征,如家族、性别等。

公民以姓名为标记,使自己与社会其他成员区别开来,以便参与社会活动,为自己设定权利和承担义务。

姓名权来自确定和表彰权利主体本身及其权利的需要,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

有无独立的姓名权是公民人格是否独立的标志。

取得独立的姓名权就意味着公民作为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以其独立的人格自立于社会之中。

因此,中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名称权指法人、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组织专有的支配其名称的权利。

名称,又称字号或商号,是企业、个人合伙组织、个体工商户用以区别他人的标志。

名称亦能反映主体的某些特征,如活动对象、隶属关系等。

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组织的名称,作为它们的专用标志,是它们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重要前提。

不具有一定名称,就不能参与社会正常的民事流转,也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它不仅使其与其他组织区别开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的商业信用,与一定的经济利益联系着。

因此,法律要求法人必须有自己的名称;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也应有自己的字号。

可见,名称权是法人、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组织的一项重要人格权。

中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

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

”任何干涉、盗用、假冒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司法实践中,有的公民除了身份证上的正式姓名,还有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中国传统中的“字”、“号”也有权取用。

对公民的姓名权应从广义上来解释并保护(乳名、绰号除外) ,以防他人借口盗用、假冒。

但公民更改姓名及具有法律意义的证件、文书等,只限于正式姓名。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同名同姓在所难免,使用与别人相同姓名而无不正当目的者,不构成盗用和假冒。

但是,同一地区、单位尽量避免使用同一姓名;有此情况的最好加以区别或更改。

对知名人士的姓名权,法律应着重保护,尽量避免出现与知名人士相同的姓名。

决定变更姓名要依有关规定办理。

产生争议的要依法定程序解决。

对于法人、个人合伙和个体工商户的名称,中国规定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经批准使用后才受法律保护,一般只准登记和使用一个名称。

改变、转让名称须经主管部门批准并经工商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同一市县境内不得使用相同名称,产生争议的按注册先后的顺序确定归属。

公民的姓名权、法人的名称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三、肖像权肖像权指公民对再现其自身形象的画像、雕刻或照片等肖像所享有的专有支配权。

肖像是反映公民人身基本特征的缩影或真实形象,它代表着公民本人,构成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除了具有标志和识别不同公民的作用以外,还是公民人格尊严的突出体现。

因此,肖像权是公民人格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对此作了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法律确认并保护公民的肖像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公民享有其肖像的所有权,任何人不得非法丑化、污损、毁坏他人的肖像;公民有权使用自己的肖像,也有权同意他人使用,非经公民本人允许,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无论以何种方式侵害公民肖像权,公民都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如要求侵权行为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法律虽然对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未加明文禁止,任何公民和组织均可为进行宣传报道而使用他人肖像。

但这决不意味着只要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就可任意使用公民的肖像。

这种使用,不得与公民的合法利益相抵触。

如果在宣传报道中使用了对公民带有污辱性的肖像,则不但侵害了公民的肖像权,而且因侮辱人格而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使用者就应承担侵害公民肖像权及名誉权的责任。

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公民的肖像,必须经过公民本人的同意。

公民同意的意思表示有明示的形式和默示的形式。

对于明示的同意应理解为向特定的人发出特定的允许,即当公民允许某个人或单位以某一特定的营利目的而使用其肖像时,使用者未经本人同意既不能将这一使用权转让他人,也不得将该肖像用作其他目的。

默示的意思表示,通过当事人的某种行为而推定该公民同意他人以营利为目的而使用其肖像。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使用商业性模特儿肖像的时候。

如服装公司招聘模特儿建立时装表演队,在此情况下可以模特的应聘行为推定其同意服装公司将其肖像用于推销展览服装。

当然,这种推定应当是合理合法的,不能不合逻辑。

如不能因为某公民到某照相馆照相,就推定该公民同意照相馆将其照片摆上橱窗;不能因为公民为了艺术等需要而作了裸体模特儿,就推定可以将其裸体画像出卖或以营利为目的的展览。

四、名誉权名誉,又称“名声”,一般指人们对公民个人的品德、声望、信用和法人的生产、产品、信誉等方面的社会评价。

公民的名誉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公民的人格尊严,而法人的名誉则是其社会信誉的表现。

名誉权,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保护自己名誉不受侵害的人格权利。

公民的名誉权与其社会地位、人格尊严密切相关,法人的名誉权直接影响着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同时吸取“十年动乱”的教训,中国《民法通则》将名誉权作为公民和法人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加以规定,使公民和法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逐步健全起来。

这是对中国民法理论的一项重大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对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任何对真人真事的报道和评论,都应实事求是,不得歪曲事实,从而有损他人名誉。

第二,公民的个人隐私或法人的技术秘密、管理秘密等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向社会公开。

第三,任何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

第四,向司法机关或有关部门对某人检举、揭发,不得捏造事实。

公民和法人在其名誉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

在司法实践中确认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责任要件时,要注意区分民法与刑法规定的异同。

在刑法中,只有故意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而在民法中,故意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固然要承担民事责任,但以非公开形式(如仅2 人在场或在信件中) 对他人人格进行侮辱诽谤,虽未在社会上造成影响,但已经侵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仍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虽没有捏造事实,但披露的真实情况(主要指公民的隐私等) 有损于公民名誉权的,也应承担民事责任;主观上并没有故意,但由于主观上的过失或客观上的差错而损害公民名誉权的,也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对公民和法人名誉权的保护,要注意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新闻报道中侵害公民名誉权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