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节问题思考1.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人口增长的转变。
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
2.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无法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增长模式大多未进入现代型。
3.虽然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自然增长率已经较低了,部分省市甚至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时期,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加的绝对人口数量庞大,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流动人口4个高峰将相继到来,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问题交织,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人口与发展问题更趋复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还要采取重大举措来加强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见右图。
(2)原始低增长原始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不高(3)增长减缓过渡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得以改善(4)现代反思归纳1.死亡率死亡率加快出生率零2.生产力死亡率死亡率死亡率探究点二(1)“未富先老”说明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或者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
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长很快,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
(3)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普遍较低。
(4)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未必是人才强国。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但劳动力要成为人才需要通过发展我国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来实现。
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之一。
但人口过多也会带来资源紧张、就业压力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只有发展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反思归纳年轻恶性控制人口增长上升老龄化老龄化控制人口数量课后演练测评一(1.1)答案: 1-10 DCACA DADAD11.(1)现代型(2)0.223% (3)主要特点: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很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4)因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而老年人的死亡率相对高些。
12(1)人口老龄化 2000~2005(年间即可)人均寿命延长;出生率不断下降 (2)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 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3)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例。
13.(1)A(2)B第二节探究答案:(1)国内人口迁移(2)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经济发展(3)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4)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新资源环境质量(5)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反思归纳】经济、文化、劳动力、基础建设、交通运输、就业课后演练测评二(1.2)答案:1-10 DCCBD BDDDC11.(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原因: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
(合理即可)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其次是省外;向国外转移最少。
原因:乡镇内部迁移成本较低;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合理即可)(2)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
(3)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区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
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4)经济因素12.(1)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省、市、自治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工矿区 (2)ABEG(3)以农村人口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效率迅速提高,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口流动的强大推力;国家对户籍管理政策的调整,为流动人口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城市和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拉大,成为形成大量流动人口的巨大拉力。
(4)人口集中流出地出现劳动力相对缺乏,大量耕地无人耕种,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一部分农村家庭承载的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开始弱化,出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
13.(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
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
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探究答案探究一(1)减少(2)灾难性下降(3)减产提高(上升)(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探究二1.D 2.C 3.D【反思归纳】正、正、正、负、资源课后演练测评三(1.3)答案:1-10 BBDBC CCCBA11. (1)7 22.6 (2)不断增长不断减少 (3)耕地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业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 (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2.(1)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环境人口容量(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4)110亿 16亿13(1)大体上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2)相反(负相关、相背离等)。
(3)人口数量与分布或者说人口承载力、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相互协调,而不是绝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第二单元探究一答案:(1)C (2)交通通达度(3) C 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地租较低,客流量较大;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捷(4)D 周围是风景区,环境条件好;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反思归纳:经济商业住宅工业探究二:1.A 2.A课后演练测评四(2.1)答案: 1-12 CBABB DDADB CB13.(1)南风(或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分布在城市外缘(3)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对居民区污染小;城市外围,地价便宜,适合建大型工厂。
(4)C (5)D 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向,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14.B 15.(1)距离市中心距离的远近商业(2)高于交通(3)住宅区城镇1位于盛行西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城镇2布置工业区不会对城市造成污染。
第二节探究一1。
A、2.B、3.C、探究二 C课后演练测评五(2.2)答案:1-8 DBCCB DBB 9.(1)中心地三 1 4 17 人口人口的需求(2)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10.(1)A 服务范围大,级别高 B 服务范围小,级别低 (2)B A 相互重叠,层层嵌套 (3)少多 (4)没有11.(1)能变外部经济为内部经济,减少区际协调成本;有利于发挥上海的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长三角产业的合理布局,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2)上海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的高级职能,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到整个地区,还能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
南京、杭州等副中心城市,服务范围主要是全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
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且受上海影响较大,服务范围仍然较大。
镇江、扬州、南通,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12C 13B14.(1)2 济南青岛(2)不正确。
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一定的地域内也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模。
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各自的服务人口减少,反而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探究一(1)B (2)D (3)C【反思归纳】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探究二A D课后演练测评六(2.3)答案:1-13 BBDCD BCBDC ACA14.(1)城市面积由小到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工业区由少到多出现了商业区(2)①工业区由少到多且向郊区迁移;②商业区增多;③城区周围新建绿化带;④郊区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3)1990年前后: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2008年:盲目占用耕地,土地利用率低。
(4)郊区地价低(城区地价高);城市环境保护的需要;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5)郊区城市化15. (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距离。
(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人口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人口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人口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人口比例低。
第三单元第一节课后演练测评七(3.1)答案:探究一答案:A、B探究二答案: (1)水果、蔬菜、花卉全年降水不足,雨热不同期(2)欧洲城市化水平很高,“时鲜业”市场广阔;发达的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先进。
(3)法国:距欧洲腹地较近,接近消费市场;时鲜业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西班牙:纬度较法国低,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较早;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
1-12 BBDCA DBCCB BA13.(1)AB(2)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利自然条件: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主要制约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市场需求量扩大;政府政策支持;品种的改良;灌溉技术的改进。
14.(1)乳畜业水果和蔬菜种植业粮食生产(2)市场市场交通运输保鲜和冷藏15.(1)小麦收割在牧场放牧(2)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中西部递减(或北、东、南三面沿海多,中西部少)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控制;沿岸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